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抗震分析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抗震设防目标,同时介绍了实现抗震设防目标要进行的两阶段设计方法,接着又介绍了我国抗震的主要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近百年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对现行规范规定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一些补充建议,如补充与规范抗震设防标准一致的性能目标,区分多遇地震与设防烈度地震下的性能水准1,对关键构件进行单独设计,根据不同结构类型提出对应的细化的构件性能目标要求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上抗震设防目标的总体趋势是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程度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这一抗震设防目标也为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纳.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砌体结构建筑的墙体裂缝及防震技术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满足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桥梁结构的震害特点,根据抗震设防目标阐述了抗震设计理论,并介绍了静力分析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三种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林锋  何世兵 《重庆建筑》2009,8(7):45-47
本文对《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提出的按区段划分结构抗震设防类别思想进行了解读,提出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时应注意的要点.建议规范补充特殊设防类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合建控制,以及平面内划分不同区段的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6.
许丽娜  阎贵平  尤元霞 《山西建筑》2007,33(17):311-312
介绍了桥梁结构的震害特点,根据抗震设防目标阐述了抗震设计理论,并介绍了静力分析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三种抗震设计方法,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应采取工程抗震设防.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工程抗震设防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确定抗震设防标准的主要方法,同时比较了国内外各行业的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最后提出了磁浮轨道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8.
按现行规范及技术规程设计了设防烈度为8度的一个不规则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并进行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空间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考查了异形柱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水准下的整体抗震性能,对结构能否达到抗震设防目标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8度区按规范设计的结构在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选择Pushover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装配式墙体中弱支撑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和场地特征周期下,均能得到性能点。在两种不同水平力作用下,有支撑结构的基底剪力增大,顶点位移减小,多、罕遇地震设防烈度下层间位移角满足抗震设防目标,并远小于无支撑结构,证明弱支撑在结构抗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结构设计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多数国家抗震设计理论采用二级或三级设计思想,即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作为设防目标,据此制定抗震规范和条例。结构工程师们更加关心的是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具有的不同抗震性能水平和多级性能目标。这就使得能够满足社会和业主对结构多层次的抗震性能要求的基于性能抗震思想孕育而生,这就要求各国学者根据本国国情对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性能水平进行研究与界定。  相似文献   

11.
对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结构抗震是一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学习难度大。搞好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热情和培养学生兴趣。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以反应谱理论、概念设计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并突出结构变形能力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从地震震害特点、抗震设防原则、地震作用计算和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等四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要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坝的抗震设防水准及相应性能目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针对与大坝抗震设防水准和相应的性能目标确定有关的“抗震性能设计问题、国外大坝的抗震设防水准和性能目标,以及对修订我国大坝抗震设防水准的建议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以下论点:①时下流行的“抗震性能设计”与现行的工程抗震设计实践,似并无实质性差异。②大坝采用按MDE的单级抗震设防水准,基本合理可行。③需加强对大坝溃坝准则定量化研究,逐步对特别重要的高坝,进行MCE的性能目标校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体系,旨在同时实现较大刚度、自复位能力以及构件间的变形协调。针对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防震能力强的特点,已建立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小震及中震不坏,大震可更换、可修复,巨震不倒塌”的抗震设防四水准目标。文中结合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四水准性能指标,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结构设计。以一幢四层结构为例,给出了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的基于位移设计方法算例,并建立了ABAQUS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文中方法设计的自复位支撑-摇摆框架体系可满足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目标,达到各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山西建筑》2008,34(7):103-104
指出了传统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尽量减少结构破坏和生命的损失,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则追求建筑结构性能、安全与经济三者的优化平衡,对常规抗震设计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论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着重阐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讨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用烈度、结构刚度取值、抗震等级、强剪弱弯、柱子的轴压比、短柱、抗震墙的塑性铰区的“强剪弱弯”及边缘构件配筋、连梁刚度的折减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钢板混凝土联肢组合剪力墙是一种具有“双重防线机制”的优良抗震结构体系,其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工程实践的发展,传统的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方法难以从抗震耦合机制层面解决连梁和组合墙肢的匹配问题。为此提出以耦连比为基本设计参数,以连梁-墙肢“双重防线机制”为性能目标的钢板混凝土联肢组合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原型结构,并按原型结构底部五层的联肢墙设计制作1∶4缩尺试件,对试件施加往复荷载,考察试件的整体屈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结构体系通过钢连梁的剪切变形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变形来耗散能量,实现了连梁-墙肢“双重防线机制”,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丙类与乙类设防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8.5度的丙类与乙类设防要求分别设计了10个典型RC框架结构算例,采用基于动力增量时程分析(IDA)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得到了各算例结构在遭遇罕遇地震和特大地震时的倒塌率,据此对不同设防烈度的丙类和乙类RC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指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需根据结构的绝对抗震能力和相对地震动强度来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6~7.5度抗震设防的结构,因其绝对抗震能力偏低,抗震设防烈度仅由丙类提高到乙类,其在遭遇特大地震时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仍较差,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增强其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冯志文  晏长根 《山西建筑》2012,38(27):46-48
通过给定某些特定假设条件,利用反应谱原理计算出不同场地类型、设防烈度、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情况下的地震力,利用这些计算结果来分析判断各因素与地震力之间的作用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抗震设计反应谱计算出的地震力,当诸多因素中只有唯一变量时,其与自振周期成反比,与阻尼比成反比,与设防烈度成正比,与场地类型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盈科中心二期住宅与配套结构平面呈"L"形,立面开洞形成高位转换结构,属于超限高层建筑。通过结构构件的合理布置,转换结构采用SRC构件,设定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对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进行深入分析,以满足结构"三个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