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实际应用和创新科技的角度出发,在全面剖析目前所采用的抗旱服务队的抗旱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其不实用性入手,提出了绝对抗旱能力和相对抗旱能力两个概念及其内涵,进而基于提出的抗旱能力与已有抗旱能力的关系的讨论,实现了所提出的绝对和相对抗旱能力的定量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灾能力评估是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方法】首先,综述了减灾能力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减灾能力、恢复力和适应能力概念间的关系;其次,界定了综合减灾能力的概念,剖析了其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从资源要素和过程要素两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探讨了减灾能力综合评估的方法及其适用性,以及未来减灾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结果】结果表明,国外减灾能力相关研究倾向于将恢复力和适应能力的概念广义化,国内学者通过时间尺度区分减灾能力和适应能力;减灾能力评估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灾种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结论】减灾能力具有综合性,综合减灾能力评估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难点在于通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未来需进一步关注其动态评估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应用实际资料,采用已有的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指标和全新的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指标对河北省11个县抗旱服务队的抗旱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新的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指标优于已有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指标,能够辨识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是否满足当地抗旱减灾实际需求,进而得出客观建设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的结论。新的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指标之所以能够辨识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是否满足当地抗旱减灾实际需求,关键是新的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指标将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与抗旱需求紧密结合,而已有的抗旱服务队抗旱能力指标没有实现这种结合。  相似文献   

4.
在讨论抗旱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抗旱能力评价方法,并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台湾和上海)区域抗旱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我国各省级区区域抗旱能力的地域分布情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农业干旱灾害风险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干旱综合表征指数来计算干旱频率,利用AquaCrop模型定量评估一定抗旱能力下的因旱作物损失,据此构建干旱频率-抗旱能力-旱灾损失之间的关系,用于定量评估旱灾风险。对南盘江上游西桥水文站以上区域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现状抗旱能力水平下,区内陆良县属于干旱易发区;当遭遇相同程度干旱时,陆良县与沾益县、麒麟区相比,其因旱作物损失率相对较大,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在现状抗旱能力水平下,研究区域遭遇百年一遇大旱时,其因旱作物损失率在1520%之间。  相似文献   

6.
遵循独立、科学、系统、层次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包括防汛防台抗旱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水利工程完好率、人才保障能力、资金保障能力等6项准则层的浙江省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法科学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模型。对浙江省2015年的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将结果与2020年的预期值进行对比,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干旱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威胁。开展区域抗旱能力评价,对抵御干旱灾害风险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抗旱能力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目前区域抗旱能力评价的两类方法:基于构成要素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法和基于水量供需关系的定量评价法;总结了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3个不足:即理论体系与指标选取问题、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评价结果的适用性问题。指出未来研究应注重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加强智能评价方法研究,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动态评价。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抗旱减灾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郭志高 《中国水利》2006,(19):12-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湖北省的防汛抗旱能力在防洪工程现状、农业和农村抗灾组织能力、水生态和水环境、水利非工程措施四个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今后湖北省防汛抗旱工作将围绕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防洪保安、抗旱用水、减灾服务、信息化支撑“四个环境”,全面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
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预防应对处置存在的“风险意识不强、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问题和“总体是‘天灾’、具体有‘人祸’”教训,思考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党委、政府及其各相关部门(单位)职责任务,推动构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使命共同体”新机制,研讨新时代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体系与预防应对策略;总结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洪涝干旱灾害预防应对工作需要加强的重点措施与警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区域抗旱能力是指研究区域抵御和减轻干旱灾害,能够保障干旱期间生产、生活和生态等方面用水的最大能力。从干旱的一般定义出发,构造了区域抗旱能力系数(CRDRA),根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得到各来水频率下的 CRDRA,进而对区域抗旱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安徽省的应用实例表明,评价水平年(2007年)下,安徽省的整体区域抗旱能力接近于能够抵御轻度干旱的水平。以不同来水频率下的 CRDRA 测度区域抗旱能力强弱,其物理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直观、简便,可应用于大范围、逐时段、多区域间的抗旱能力评价和比较,为抗旱规划和旱灾风险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旱灾害系统的不确定性,从系统论角度提出了水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灾损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这4个子系统组成的水旱灾害风险系统及其定量表征。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由水旱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估、脆弱性分析评估、损失风险分析评估、风险评价、风险决策分析这5类方法组成的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并归纳分析本文作者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体系具有通用性和有效性,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具有参考应用价值;今后亟须进一步解析该方法体系的物理成因机制,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这些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特别是基于水旱灾害损失风险形成过程的损失风险曲线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研究进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综述了农业干旱及其风险的内涵,从农业干旱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3方面系统阐述了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机理.建立了理论框架;归纳总结了农业干旱风险指标体系、风险分析模型等研究方法.农业干旱风险研究方法应用方面主要是针对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及对策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为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最后总结了我国在...  相似文献   

13.
主要综述了农业干旱及其风险的内涵,从农业干旱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3方面系统阐述了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机理,建立了理论框架;归纳总结了农业干旱风险指标体系、风险分析模型等研究方法。农业干旱风险研究方法应用方面主要是针对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及对策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为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最后总结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历程,简述了各阶段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旱灾是影响安徽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相同致灾强度下,灾情会随灾害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因此,研究农业旱灾脆弱性对安徽省防灾减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根据影响旱灾脆弱性的因素和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选择了旱灾面积比、森林覆盖率、农村人均收入等9个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各市旱灾脆弱性进行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旱灾脆弱性区划。结果表明,除合肥市、阜阳市、池州市、宿州市和黄山市5个市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旱灾脆弱度外,安徽省总体上农业旱灾脆弱性较弱,有较强的抗旱承灾能力。  相似文献   

15.
特大旱灾是对灾害严重程度的一种泛称,本文从理论层面对特大旱灾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区域场次特大旱灾的概念,并对其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为例,基于长时序历史灾害资料,就近500年山西省出现的场次特大旱灾进行了界定。研究成果包括:(1)区域场次特大旱灾的概念表征了灾害的共性即时间、空间和强度,同时突出了其特性即灾害过程;(2)以县级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考虑史料记载中各要素可能不全、但可能互补的实际,建立了区域场次特大旱灾的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场次特大旱灾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方法操作性强,适用面广;(4)近500年山西省发生了6场特大旱灾,尽管其严重程度近50年并未遇到,但对其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现状农业抗旱能力形成要素,选择了水利工程建设、经济实力支持、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抗旱组织管理等4个代表性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并分流域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目标评价方法确定代表性指标构成要素,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层权重;提出农业抗旱能力评价等级,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结果,分市(州)评价了现状甘肃农业的抗旱能力,为甘肃省农业实现高产稳产提供更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吉林省西部的干旱、沙漠化、盐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进行了科学论述,提出了水是治理沙漠化关键、西部开发应以水定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水旱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人工降水是人类占用旱灾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简介绍介绍人工降水的一般原理,对其发展前提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评估旱灾风险是实施旱灾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本文从旱灾风险的定义和物理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基于干旱事件过程的旱灾风险评估原理、概念模型,形成了一整套旱灾风险评估技术流程,并以位于我国东北旱灾频发、重发中心的辽西北地区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干旱事件过程的旱灾风险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物理意义,可用于快速预估一定抗旱能力条件干旱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为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干旱是宁夏分布最广、灾情最为严重、对农业影响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是制约宁夏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阐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发生的规律,探讨了评定干旱的几种方法,并对干旱成因作了详细分析,为认识并掌握干旱发生、发展的规律,制定并防治干旱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