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泛非构造期后的埃及年轻花岗岩的特点是含有异常放射性。在东部沙漠,这些花岗岩中的几个深成岩体,赋存有许多稀有金属的矿化,其中包括铀。在东部沙漠的中心部分,2个年轻花岗岩深成体,即El Missikat和El Erediya,产有硅质脉型铀矿化。此矿化在构造上受断层和其羽状节理所控制,而这些断层和节理与北东走向和北北东走向的剪切带有关。位于东部沙漠北部的Gattar花岗岩深成体,产有与辉钼矿有关的脉型铀矿化。在东部沙漠的南部,Um Ara花岗岩深成体中赋存有浸染状的不整合接触带型铀矿。沥青铀矿是原生铀矿物,而次生铀矿物主要是:硅钙铀矿、β—硅钙铀矿、硅铀矿和黄磷铅铀矿。在矿化带内还见有与铀矿化有关的少量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和紫色萤石。现有资料证实铀矿化为来自花岗岩岩浆的热液成因。广泛的蚀变及部分的硅化作用,可能说明经受雨水循环的再分布。探采结果表明铀矿化带在侧向和深度上延伸的可能性。4个年轻花岗岩深成体的铀远景储量估计为14000t。  相似文献   

2.
诸广山成矿区铀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诸广山成矿区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区内典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该区铀矿床成矿模式,指出成矿地质流体是上地幔热流体对富铀的前寒武纪基底、印支期、燕山期富铀花岗岩体交代、萃取作用的产物。成矿铀源来源于前寒武纪富铀基底和印支期、燕山早期富铀花岗岩体,成矿作用受统一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深源岩浆热液流体演化机制控制,形成了内带碎裂蚀变花岗岩微脉浸染型、硅化碎裂花岗岩脉型铀矿床和外带构造角砾岩脉型铀矿床等3种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3.
滇西大寨超大型含铀锗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远景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寨超大型含铀锗矿床位于滇西帮卖断陷盆地中。盆地基底为混合花岗岩,盖层为中新世帮卖组含煤碎屑岩。盆地的发展经历了菱形断陷成盆,同沉积构造发展和抬升剥蚀三个阶段。同沉积断裂控制了沉积建造,岩相带的分布和铀、锗的成矿作用。锗矿体主要产于下部韵律层N1b~2主煤层中。矿石类型以锗煤型为主,锗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于镜质组中。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是:隆起带-混合花岗岩-断陷盆地-地热异常区是成矿的前提;同沉积构造控制着富厚矿体的形成;不整合面是矿液的通道;泥炭沼泽相有利于成矿物质的聚集。铀锗成矿经历了多次成矿作用,形成沉积-成岩为主的多阶段复成因矿床。预测了四片远景区,找到了两个新矿床。经矿床技术经济论证,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富、规模大和易采、冶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大寨超大型含铀锗矿床位于滇西帮卖断陷盆地中。盆地基底为混合花岗岩,盖层为中新世帮卖组含煤碎屑岩。盆地的发展经历了菱形断陷成盆,同沉积构造发展和抬升剥蚀三个阶段。同沉积断裂控制了沉积建造,岩相带的分布和铀、锗的成矿作用。锗矿体主要产于下部韵律层N_1b~2主煤层中。矿石类型以锗煤型为主,锗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于镜质组中。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是:隆起带-混合花岗岩-断陷盆地-地热异常区是成矿的前提;同沉积构造控制着富厚矿体的形成;不整合面是矿液的通道;泥炭沼泽相有利于成矿物质的聚集。铀锗成矿经历了多次成矿作用,形成沉积-成岩为主的多阶段复成因矿床。预测了四片远景区,找到了两个新矿床。经矿床技术经济论证,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富、规模大和易采、冶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对深成岩进行了许多岩石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工作,尤其在法国是如此,这些研究结果导致我们重新考虑铀在花岗岩类中的分布机理。在法国产有两种铀矿化,一种是发育在中央地块西部和阿摩坎地块中与酸性花岗岩类(浅色花岗岩)伴生并产于花岗岩内部的矿化,另一种是和浅色花岗岩无联系的中央地块东部类型的矿化。与浅色花岗岩共生的铀矿化产于遭受巴罗式变质的硅铝壳增厚带之中。由于不含钍的晶质铀矿微晶体的出现,铀的地球化学本底有明显的增加,而矿脉严格地产于浅色花岗岩中。与此相反,在中央地块东部,被不太厚的泥盆-迪南盖层不整合复盖的前海西基底中,看不出晶质铀矿和哪一种花岗岩有更密切的关系,这里的晶质铀矿一般含钍多,矿脉更多的是受基底和盖层联合控制。在较厚的硅铝壳中,“富铀”花岗岩的概念依然是有效的。在厚硅铝壳中,来自深熔作用的矿液和沉淀出脉状矿化的矿液之间有一定关系。相反,这种概念在正常厚度的硅铝壳中就没有用了。在正常厚度硅铝壳中,地球化学本底预先增高和脉状矿化这两种现象之间好象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最后我们把这种概念推广到变质程度不同于前者的地区,并以纳米比亚的罗辛矿床和美国的斯波坎矿床为例。  相似文献   

6.
简叙辽东地区太古宙绿岩带地质背景,并结合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阐述,提出太古宙绿岩带铀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前寒武纪主期性。讨论太古宙富铀钾质花岗岩相关的太古宙残留体内构造-蚀变岩控制铀矿的观点:提出古韧性剪切-破碎断裂带、太古宙基底岩体顶上凸起带之凹洼中的"突触"与碱交代岩等三位一体的构造空间和构造-蚀变岩定位层间-不整合破裂带关联-碱交代热液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并且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围岩蚀变清楚,铀成矿谱系反映为初贫后富-叠加再造成矿的矿物组合;以复杂-叠加、脉络清楚的太古宙绿岩带构造环境相关的铀矿聚集区为例,探讨太古宙绿岩带铀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并认为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矿体埋藏深、隐伏性强、盲矿体多,潜在的找矿前景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某地区水中铀、水中氡为对象开展放射性水化学异常溯源研究。成果表明:水中铀、水中氡的背景值与区内岩体、地层密切相关;在花岗岩地区,水中铀、水中氡具有高背景值,其异常、高值受花岗岩体、赋存于断裂构造中的铀矿以及断裂构造控制;水中铀、水中氡高值及异常区域是区内有利铀成矿的反映,可作为划分铀矿成矿远景区的参考;某些铀矿床(点)及其开采释放的核素随地表水、地下水迁移扩散对矿床(点)周边及下游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已有大面积的小比例尺地球化学平面图,因而有可能确定主要地壳构造和地表铀含量之间的空间关系。根据航空γ能谱测量的数据编绘了面积超过200万km~2的区域铀分布平面图,辅之以根据河流和湖泊底沉积以及一些钻孔取样结果绘制的铀分布平面图。对这些图件用重力、航空磁测和地质平面图作了检验。放射性元素的分布可以详细地同基岩露头和地表地质情况相联系。此外,还有证据说明铀分布受主要构造特征的控制,这种特征是以放射性元素含量高的花岗岩类为标志的。某些花岗岩体与大的布格重力负异常有关。这种花岗岩体的分布似乎与“巨大断裂”有关,例如新斯科舍的南山岩体或扩张带就是这种情况。阿萨巴斯卡地轴是一个铀富集带,它以具有布格重力负异常的含铀花岗岩类为特征,还有有关的张力断层运动,自阿尔伯达省的埃特蒙顿向东北延伸2500 km到梅维尔半岛。该构造通过拥有许多大的铀矿床的阿萨巴斯卡盆地的下部。最新的证据说明,富含放射性元素的花岗岩类能够提供低温热源。它在数亿年期间在有利的条件下保持着低温热液的循环,并在盆地中形成铀和其他金属矿床。据认为,放射性元素在下元古代的末期进入的地壳是北美克拉通稳定作用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西昆仑铀成矿远景带铀矿地质工作程度总体较低,铀矿找矿工作进展缓慢,急需一种快速、高效缩小铀成矿有利区范围的找矿技术方法。以西昆仑铀成矿远景带为研究区,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挖掘出该区各种与铀成矿有关的多源信息(地质、航磁、地球化学和遥感等),优选地质断裂、富铀岩体、铀异常点、遥感解译断裂、铁染蚀变、羟基蚀变、航磁推断侵入体、航磁推断断裂、地球化学氧化钾异常及地球化学铀元素异常等10个与花岗岩型铀成矿关系密切的预测因子,对其进行矢量转栅格、多重缓冲区分析及再分类等预处理;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及判断矩阵,计算各预测因子对目标层的权重系数;最后,基于GIS平台对预处理后的10个预测因子与确定的权重信息进行整合与计算处理,优选出3片铀成矿远景区。结果表明:基于RS和GIS技术的多源信息铀成矿预测能够快速高效预测铀成矿远景区,可为下一步铀矿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处于祁漫塔格复合构造岩浆带的乌兰乌珠尔复式花岗岩体是已发现铀矿化的主要聚集地。西藏布姆松绒花岗岩基存在产铀花岗岩体,是重要的寻找铀矿床靶区;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部分铀矿化。  相似文献   

11.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我国华南近20个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特征,其中包括矿体形态、围岩蚀变、矿石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矿化类型和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可形成于花岗岩体内(内带型)或花岗岩体外(外带型),矿体形态可各异,主要受构造破碎带、地层层间破碎带、基性岩脉等形态的控制。矿石的矿物组成较简单,主要矿石矿物为沥青铀矿、铀石;外带型铀矿床的矿石成分较内带型铀矿床的复杂。该类型铀矿床中大多数矿物的粒度较细小,胶状、偏胶状结构发育。矿石结构构造以细脉浸染状、角砾状为主,这些均反映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的低温、快速、浅矿源特征。矿床围岩的热液蚀变种类较多,但是蚀变程度大多较弱,铀矿化仅出现于面型热液蚀变区的某些部位,围岩的线型热液蚀变较强烈的地段常是富矿体的赋存部位。分布范围较大的面型围岩蚀变是在华南寻找花岗岩型铀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处于祁漫塔格复合构造岩浆带的乌兰乌珠尔复式花岗岩体是已发现铀矿化的主要聚集地。两藏布姆松绒花岗岩基存在产铀花岗岩体,是重要的寻找铀矿床靶区;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部分铀矿化。  相似文献   

13.
辽东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很广,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与老地层有关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铀矿和老地层的关系特别与混合岩化作用更为密切。作者于1960年初在本溪沈家堡子填图时,将原弓长岭花岗岩(对面山花岗岩)改定为混合岩,1972年发现,每次造山运动后的沉积间断面控制着铀和钍的集中和矿化。元古界底部不整合面的确定,以及元古界底部某些矿床与混合岩化作用的成生联系问题的提出,使我们对老地层中铀成矿认识得到新  相似文献   

14.
3702铀矿床属于碱交代花岗岩型矿床,从简述成矿地质背景入手,重点对碱交代岩特征和矿床成矿机理进行了分析。碱交代岩主要由岩浆后期的自变质作用和岩浆期后的热液蚀变作用形成,其分布主要受十万山花岗复式岩体中印支期花岗岩体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接触带控制,其次受印支期岩体断裂构造带控制;铀矿化主要受碱交代岩控制。  相似文献   

15.
海西造山带(即东西构造带)横贯中部欧亚大陆。其北是加里东期构造区,其南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该构造带经受了长期多次复杂的构造演化。在加里东褶皱期、中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化期和阿尔卑斯-喜山晚期构造盆地活化期的反射活化作用,对构造带内的中间地块进行了强烈的改造。这一作用与铀成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些中间地块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并在性质上也逐渐接近地台,而地槽面积显出西大东小,进入我国境内演变成了夹持地台区的南北二个狭窄的分支地槽。中间地块与地台间在性质上渐变。如塔里木地台及东欧地台就有人认为是中间地块。中间地块受地槽影响而发育的活化阶段的特征在地台区也有反映,仅活化阶段持续的时间、影响范围和强烈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可能引起铀成矿类型、矿化特征和成矿规模上的差异。从欧亚地区的铀矿资源分布来看,中间地块的铀成矿远景最值得重视。除北欧和印度地台外,主要铀矿床都产在为褶皱带包围的中间地块内或其边缘地区。铀成矿与受地槽区影响而发育的活化作用有关。产铀活化区的对比表明,活化程度越高,铀矿化越发育。海西造山运动在法国达列顶点,使莫尔达努比亚古陆及其附近地区强烈变质和花岗岩化。铀矿化也发育,这与铀矿化缺乏的康沃尔或哈茨地槽内的花岗岩化形成鲜明对照。在铀成矿期上,最新的一次强活化期往往是铀成矿最重要的时期,但是矿化时间又往往不是活化期的激烈期,而多半是活化的中晚期。海西期造山运动在西欧-中亚地区最为强烈,它对先前存在的古地块的影响也最明显。这一地区的铀成矿期也正是在海西晚期或稍后的时期,大量的成矿年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磷灰石和锆石几乎在所有岩浆岩中都是最常见的稳定的副矿物。而其它副矿物的稳定性和丰度,在岩浆阶段受一些化学的、晶体化学和物理的参量所制约。最主要的化学参量是:岩浆原始微量元素含量,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微量元素比值,岩浆的CaO含量,二氧化硅过饱和度及过碱指数。物理参量(P,T,fo_2~-)的控制一般是次要的。根据这些参量可以把三种主要(富铀)花岗岩(高Ca准铝花岗岩、低Ca过铝质花岗岩和过碱花岗岩)中副矿物的结晶逻辑推导出来。低Ca过铝质花岗岩(铀含量大于克拉克值)是使大部分初始岩浆铀晶出成晶质铀矿的最有利的花岗岩。晶质铀矿是花岗岩内及近旁脉状铀矿床最重要的铀源。其它富铀花岗岩也可以作为铀源但需岩体具有较老的年代以便使难熔副矿物晶格中的铀释放出来。从过碱性杂岩体中分异得最彻底的流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导致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铀矿化。  相似文献   

17.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分布及铀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华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印支期花岗岩被发现,许多学者对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分布主要受一些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呈线性分布,主要与晚二叠世(约256 Ma)开始的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印支期花岗岩的平均铀质量分数为10.34×10~(-6),远远高于世界酸性岩平均值,且其分布与华南铀成矿带的分布有一定的耦合性,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可能是华南铀矿非常重要的铀源岩。  相似文献   

18.
对Granite山花岗岩类岩石的详细研究和Owl Creek山以及拉拉米山脉一些花岗岩类样品的初步研究表明,中怀俄明地区自早前寒武纪以来一直是一个铀成矿区。这表明在中怀俄明铀成矿省内部及其附近有可能发现早前寒武到全新世年龄的几种不同类型的铀矿床。该区前寒武纪花岗岩的钍含量一般都比引用的典型花岗岩的钍含量明显高。地表样品的铀含量一般都不明显高,但同位素证据表明大多数样品在新生代期间丢失了很多铀。根据Granite山样品新测定的Th/U比值多大于5,而根据~(208)Pb和~(206)Pb的计算,如果铀没有丢失则Th/U比值小于3。因此,建议采用围岩钍含量作为铀成矿省的标记比铀含量更好,且Th/U比值可能是铀丢失的有用的标记。  相似文献   

19.
研究花岗岩中铀的存在形式和铀的配分状况,对探讨产于花岗岩内的铀矿成矿机理是一项基础工作。花岗岩中的铀可分为原生铀(铀矿物、含铀矿物等)和再生铀(吸附铀、粒间铀和裂隙铀等)两大类。产铀花岗岩中晶质铀矿可占全岩铀的40—60%以上。晶质铀矿在表生和蚀变条件下不稳定。随着蚀变作用的加深,岩石中晶质铀矿被溶蚀,其数量减少,而裂隙、粒间铀的比例则往往增加,显示铀的活化。举一实例说明铀配分研究在追索铀源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沽源-多伦盆地火山岩类和花岗岩类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铀成矿条件的系统研究。确定了该区张家口组、花吉营组火山岩类均属早白垩世产物,其形成年龄为125~135Ma。指出该区花岗岩浆活动有前海西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且查明不存在文献中提到的自北而南分布的三条东西向海西期花岗岩浆活动带。该区火山岩类为钙碱性和碱钙性,均来源于相同或相近成分物源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且未经历明显的岩浆分异作用。花岗岩类具有同熔型和改造型两类,前者来源于下地壳,后者来源于上地壳。还指出该区区域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特点,同一矿床铀成矿作用的叠加是形成富铀矿体的前提。明确指出该区火山岩类铀含量较低,对铀成矿不利。然而,在不利的地质背景中也存在许多有利铀成矿的地段和岩性,应作为今后找矿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