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文华 《人民长江》2009,40(7):18-19
根据云南省临沧市9个代表站及84个雨量站的实测资料,对市内暴雨的天气系统、暴雨时空分布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沧市单点暴雨突出,暴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暴雨的季节性强(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局部地区暴雨发生频次较高,极易形成局部灾害。对临沧市暴雨的季节性、空间分布、年际变化以及暴雨的集中程度的分析过程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灵江流域暴雨天气系统、近50年发生的较大暴雨洪水频次及其各月分布情况,分析了梅雨期和台风期不同天气系统的暴雨时空分布、暴雨强度、历时及所造成的洪水情况,分析了永安溪和始丰溪发生洪水量级大小、排位次序及年际变化;运用 谱分析方法对临海年最高洪水位作用周期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根据周期性 规律对未来10年临海年最高水位作定性预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吉安市历史暴雨山洪及地质灾害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所构成的严重威协.为了满足防治山洪灾害时雨水情信息的需求,根据暴雨山洪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将全市暴雨山洪进行了区域划分,并根据科学、经济、合理、实用的原则,对不同区域的雨水情站网提出了调整及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吉林省305个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资料截止2005年,对吉林省各历时暴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暴雨参数表述的是暴雨统计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是设计暴雨和设计洪水的基本数据。通过对全省暴雨数据资料的研究计算,提出了吉林省暴雨参数均值及变差系数的分布规律,为吉林省工程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武夷山暴雨特性:暴雨点雨量、面雨量、暴雨时面深关系、降水总量等,还对暴雨分布范围及武夷山阶梯地势的影响进行探讨,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暴雨规律和防灾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黑龙江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修编,对暴雨统计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地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参数等值线的分布趋势和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暴雨频率分析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确定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的设计深度以及对径流削减能力的方法时,一般借鉴城市排水规范中的设计暴雨法,暴雨强度采用整个历时上的平均值,但其与实际暴雨分布有一定差别。针对不同暴雨分布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两个关键指标,首先分析了雨强分布对LID设施蓄水深度的影响,然后针对一定设计标准,研究了不同暴雨分布下,LID设施削减雨水径流的效果。结果表明,针对典型设计情况,暴雨分布对于LID设施蓄水设计深度影响不大,相对差别在15%左右。而针对一定设计,暴雨分布对于计算径流削减效果影响较大,在降雨分布十分不均的情况下可达21.5%,暴雨分布越不均匀差异越显著。在设计LID设施时可以采用平均雨强,但是在确定对变化显著的极端暴雨的削减效果时,不宜采用平均雨强,应尽可能采用接近实际暴雨过程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编制暴雨强度公式时,存在原始降雨资料中包含的异常值影响暴雨强度公式的准确度,皮尔逊-Ⅲ型理论频率曲线拟合工作量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阐述了异常值剔除的方法,分析了变异系数(Cv)、偏态系数(Cs)对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拟合的影响规律。同时,基于重庆市酉阳县1993-2013年共计21a的暴雨资料,采用Excel规划求解优化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的拟合参数,分别利用基于规划求解的最小二乘法和高斯牛顿法,推求暴雨强度公式,并对其拟合精度和误差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的规划求解法能有效避免拟合暴雨强度公式适线过程中目估适线法所导致的主观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解析了提高收敛速度和精度的暴雨强度总公式的推求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澄清城市排水规划设计中对暴雨计算的一些误区,合理确定浙江省城市市政排水和城市排涝系统的规模,对"浙江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和《浙江省短历时暴雨图集》作了简要介绍,并从暴雨选样、拟合曲线和参数、设计雨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浙江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对实测暴雨资料拟合最优,对降雨地区分布考虑较少;《浙江省短历时暴雨图集》对降雨地区分布规律考虑较多,存在"均化"效应;市政排水设计标准总体上低于水利行业的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界雨量是山洪灾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临界雨量计算分析,研究暴雨量级及时间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历时暴雨参数、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计算分析,得出了甘肃省不同区域山洪灾害所对应的临界雨量,对制定山洪灾害防治对策,科学防治山洪灾害,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