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特性测试,分析了混凝土抗折和抗压强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激发剂对混凝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均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2)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快速增长,适用于早期强度要求不高的混凝土工程;(3)激发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激发作用:Na_2SO_4CaCl_2NaOH。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工程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早期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振平  马建新 《粉煤灰》1999,11(1):10-13
研制和实际应用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是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大掺量粉煤灰替代水泥(替代率高达50%)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影响规律,认为改善早期性能是开发和使用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关键。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复合掺加活性激发剂AV的措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解释了AV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早期性能的改善机理。  相似文献   

3.
低等级粉煤灰的活化处理与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物理活化 (机械磨细 )与化学活化 (加复合化学激发剂 )相结合的高效复合活化技术对低等级粉煤灰进行活化处理 ,可得到高活性粉煤灰。该粉煤灰可用于生产高掺量粉煤灰水泥、各种免烧的高强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与地面材料以及配制中低强度等级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等。  相似文献   

4.
高流动性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早强剂掺量、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高流动性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高流动性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渗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粉煤灰掺量,其次为水胶比及早强剂;高流动性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和抗冻性能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粉煤灰掺量,其次为早强剂掺量及水胶比。通过正交设计可以得出满足混凝土耐久性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早强剂掺量、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高流动性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高流动性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7d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粉煤灰掺量,其次为早强剂掺量及水胶比;28d和90d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粉煤灰掺量,其次为水胶比及早强剂掺量。通过正交设计可以得出高流动性大掺量分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伟  马广亮 《粉煤灰》2006,18(3):17-19
目前,粉煤灰和矿渣超细粉等已经成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必备原材料.由于矿渣的潜在活性比粉煤灰要高,故资源利用率较高,而粉煤灰的形貌效应、后期火山灰活性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使其在混凝土的应用优势明显.粉煤灰和矿渣的双掺可以发挥叠加效应、工作性能互补效应和强度互补效应,而合适的激发剂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其在混凝土的掺量,而混凝土本身的性能并不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用于道路工程的室内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试验 ,结合试验路段 ,阐述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公路工程中的试验情况。重点介绍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粉煤灰激发剂、混凝土早强减水剂和引气剂共同作用下 ,较好地弥补因粉煤灰的掺入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偏低的缺陷 ,指出了粉煤灰混凝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用于地下工程 ,是解决目前地下工程日益增多的衬砌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正交法设计试验 ,分析了相关因素 (硅粉、激发剂等 )对混凝土早期及 2 8d强度的影响 ,确定了早期强度高、脆性系数小、劈裂抗拉强度高的不同强度等级中高强度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比方案  相似文献   

9.
大掺量矿渣-粉煤灰复合水泥活性激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在三乙醇胺、硫酸钠、生石灰、生石膏等复合激发的作用下,大掺量活性掺合料(工业废渣掺量70%)的活性激发与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复合激发剂对工业废渣进行活化激发可以显著提高大掺量矿渣-粉煤灰水泥的强度,其中三乙醇胺(TEA)、硫酸钠与生石膏复合激发效果最好,并得出了复合激发剂的最佳设计配比。  相似文献   

10.
用低等级湿排灰配制中低强度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石灰、生石膏为激发剂,采用化学激发、水热激发与机械磨细相结合的高效复合活化技术对低等级湿排粉煤灰进行活化处理,可得到高活性粉煤灰掺合料。用此掺合料,掺入高效减水剂,配制出高掺量粉煤灰C20~C40中低强度混凝土,粉煤灰取代水泥率可达到40%~50%,试样7d抗压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相当,28d与60d抗压强度达到或超过基准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高能量、高强度发射药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一种高能量、高强度发射药进行了探讨,确定了以混合硝酸酯增塑的聚醚聚氨酯作为发射药网络结构的主体。研究了发射药的基本配方,并初步测定了燃烧性能、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聚醚聚氨酯发射药具有较高的能量(火药力高于1251KJ/kg),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特别是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对该发射药的加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摸索,用挤压成型方式制成了多孔发射药。可以预见,此类发射药会成为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高能、高强度发射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通用聚丙烯的刚性和热变形温度,通过剖析市场上深受用户欢迎的一种进口南韩的高刚性高结晶聚丙烯(PP)的产品,对照茂名石化现有PP产品,找到性能相近的一种PP产品进行改性,改性产品V30K与进口大韩油化均聚HJ4012性能相当,产品V30K顶替进口产品HJ4012顺利进入市场,深受用户好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以新型高温混合材料作为铠装热电偶的绝缘材料,通过大量试验验证了封装后的热电偶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长期热电势稳定性、高绝缘性和较短的热响应时间,能够满足高温、高响应性测量要求。在1 000℃的情况下测量,其性能不亚于以氧化镁作为绝缘材料的产品,因此可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对大功率变频装置的结构、技术性能、控制方式及适用工况进行分析,并就其工程实施及合理选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短玻(GF)增强聚丙烯(PP)中添加聚烯烃弹性体(POE),并用马来酸酐对PP进行接枝交联的方法, 制备了高冲击韧性GF/PP复合材料。在该材料中,短切玻璃纤维的加入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拉伸、弯曲强度,而POE 则通过产生形变等方式,提高了材料的冲击韧性;在其中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增加界面结合力,可使GF/PP/POE 复合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为51.9 MPa,弯曲强度为68.1MPa,冲击韧性为44.2 kJ/m2。  相似文献   

16.
High society     
《化学与工业》2017,81(4):18-21
  相似文献   

17.
High Steaks     
《化学与工业》2020,84(1):26-29
  相似文献   

18.
耐高硬高碱高pH值阻垢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为溶剂 ,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 ,马来酸酐 (MA)、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基丙基磺酸 (AMPS)、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基膦酸 (AMPP)为单体合成了三元共聚物。探讨了该共聚物合率、阻垢性能与聚合条件 ,如单体配比、引发剂量及配比等之间的关系 ,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 ,分析了共聚物用于高硬度、高碱度、高 pH值恶劣水质条件下的阻垢。结果表明 ,该共聚物具有很好聚合率 ,适用于恶劣水质条件下的阻垢。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扩链挤出法制备了高黏度高强度聚酰胺材料。考察了扩链剂、催化剂、原料配比、工艺参数等对聚酰胺材料黏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具有高效活性的环氧树脂作为扩链剂,接枝聚烯烃弹性体(POE)作增韧剂,配以合适的催化剂、抗热氧老化剂、加工流变改性剂,优化加工工艺,可制得黏度≥3.5 Pa.s,缺口冲击强度≥40 kJ/m2的高黏度高强度聚酰胺材料。此外,还解决了聚酰胺热氧老化和加工流变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A variant of the Vienna DMA (Winklmayr et al. 1991 Winklmayr, W., Reischl, G. P., Lindner, A. O. and Berner, A. 1991. A New Electromobility Spectrometer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s in the Size Range From 1 to 1000 nm. J. Aerosol Sci., 22: 289296. [CROSSREF][CSA][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Reischl et al. 1997 Reischl, G. P., Makela, J. M. and Necid, J. 1997. Performance of Vienna Type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 at 1.2–20 Nanometer. Aerosol Sci. Technol., 27: 651672. [CSA][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with inner and outer electrode radii of 25 and 33 mm, and a conventional trumpet inlet diameter of 97 mm has been tested. It incorporates a reduced pressure drop sheath gas exhaust system that enables reaching flow rates approaching 4000 L/min. Several new additional flow features are included to delay the transition to turbulent conditions. A cylindrical geometry with a DMA length L of 97 mm (distance between the aerosol inlet and outlet slits) is seen to keep the flow laminar up to the highest Reynolds number achieved, though showing slight signs of flow quality deterioration at about Re = 20,000. An equally long DMA with an inner electrode shaped as a 5° cone caped by a spherical dome remains stable up to the highest Reynolds number achieved. It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his trend to considerably higher flow rates. Both these long configurations exhibit line widths close to the ideal Brownian diffusion limit, reaching FWHH of 4% for a particle mass diameter of 1 nm. A short DMA with an axial length L of 18 mm and an inner electrode shaped as a 5° cone caped by an ellipse of 3/2 aspect ratio remains also laminar at the highest speeds attained, and exhibits FWHH as small as 2.4%. It departs moderately from ideal behaviour at small flow rates, presumably due to its non-cylindrical geometry. More serious departures observed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 may perhaps be due to flow unsteadiness radiated into the working section by sound waves from the turbulent exhaust reg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DMA capable of excellent resolution at 1 nm, yet with a sufficiently wide and long working section to enable (in principle) covering the size range up to 100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