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实施情况,并结合长江口水域港口航道工程建设及疏浚土处理现状,剖析利用长江口疏浚土进行横沙成陆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横沙海洋新城建设规划,分析海洋新城成陆的工程规模及泥沙需求,进而提出充分利用长江口疏浚土加快横沙海洋新城成陆的总体实施原则及方案构想,以及相关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发育的新阶段、上海城市 发展的新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到第三驱动力的作用,长江河口发育模式由两侧岬角控制转变为中间依靠工程建筑向外突出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转变及利用航道疏浚土吹填,使得横沙东滩不断淤涨成陆。长江口南港南槽与北港之间的长兴岛、九段沙、横沙岛及横沙东滩组成串珠状岛链,形成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横沙东滩新形成的约400 km2的土地和18 km深水岸线,加上远期建筑人工岛,可开发河口深水港区,与两侧河口湿地保护区相兼容,为上海提供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河口自然演变规律及相关规划等情况,对横沙成陆开发与长江口河势自然演变、综合整治规划、航道发展规划、海洋功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滩涂造地规划、港口建设规划等众多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作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道路上,上海面临着长江口深水岸线及土地达到了近乎饱和所带来的发展壁垒,增加港区已经成为必然。同时政府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去疏浚长江口的泥沙,若能充分利用长江口的疏浚土资源吹填到横沙东滩,进行资源整合,借力发展横沙东滩则有望再建一个上海港,其吞吐能力能够满足未来30年的发展需要。该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模型为Monge-Kantorovich问题。本文以该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一个计算吹填所耗费总能量的数值算法,以此来估算整个工程的耗费。  相似文献   

5.
从上海港可持续发展和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依托横沙浅滩开发建设大型深水港区的技术可能性,通过潮流数值模拟分析了港区规划的初步形态,利用多种泥沙估算方法对港池和航道回淤强度进行了估算,研究认为,依托横沙浅滩开发建设大型深水港区技术上是可能、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上海港、长江干线航道及港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上海港建设新港区的必然性。在分析新港区与周边主要港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港区的功能定位。给出了深水新港区规划初步方案,包括港区和进港航道的布置、功能分区、岸线规划、占地面积和吞吐能力等。根据长江口地区演变规律,结合潮流、波浪和泥沙淤积等自然条件的数值模拟结果,初步分析了上海深水新港区建设的可行性,总结提出了深水新港区规划应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本文构想在横沙东滩开展上海深水新港的规划建设,并推动现有港口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回顾、分析、对比和总结我国各大港口及国外主要港口建设机制的成功经验,从效益及可行性等方面,为构想中的横沙深水新港实施市场化的建设机制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建设"上海自由港"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横沙东滩位于长江口拦门沙区域,该区域建设大型挖入式深水港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港池及进港航道的可维护性。本文从自然水沙特性出发,对港池及其口门选址、港池及进港航道的可维护性等问题作探讨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港池口门位置宜设置在横沙东滩东侧鸡骨礁及以南区域,开口方向宜偏SE向,口门及进港航道均需设置在10 m以深水域,由此港池及进港航道回淤量较小,港池进潮量较大,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  相似文献   

9.
开辟长江口深水航道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辟长江口深水航道 ,在长江口内建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是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以实现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 ,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关键举措。在长江口南支南港的北槽采用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治理方案 ,修建双导堤和丁坝 ,以束水归槽 ,并浚深航槽 ,可以使长江口栏门沙滩顶水深从 6m分期加深到 8 5m、 10m和 12 5m ,最终使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可以全天候通行 ,第五、六代超级集装箱船和 10万t级散货轮乘潮进出。同时需建设长江三角洲综合交通运输网  相似文献   

10.
开辟长江口深水航道,在长江口内建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是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实现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关键举措。在长江口南支南港的北槽采用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治理方案,修建双导堤和丁坝,以束水归槽,并浚深航槽,可以使长江口栏门沙滩顶水深从6m分期加深到8.5m、10m和12.5m,最终使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可以全天候通行,第五、六代超级集装箱船和10万t级散货轮乘潮进出。同时需建设长江三角洲综合交通运输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