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舒悦 《包装工程》2016,37(12):93-96
目的研究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重要作用、功能特性和设计策略。方法在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地铁空间中交互性公共艺术最本质的功能特性,结合案例分析交互性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结论地铁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交流窗口,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和交互手段逐步成为现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未来的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应结合便捷交通功能和交互媒介功能进行综合考量,并结合交互空间模式、全信息艺术设计、交互媒体叙事和数字情感体验等设计策略进行创新探索,在吸引乘客参与更多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地铁公共艺术的科技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爱鹏 《包装工程》2013,34(10):1-3
对地域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国内外地铁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对比分析了天津地铁建设中地域性公共艺术设置的现状,并结合当地文化特征和具体的几个地铁站点设计,归纳出天津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形式和内容,得出其设计原则,即主题性、公众性和经济实用性,体现了艺术要服务于大众生活的意义与宗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塑造城市文化灵魂、讲述城市故事是当前新型城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地铁是城市的地下大动脉,也是城市文化记忆展示与塑造的重要平台。在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的站内艺术品创作中,展开了将中华传统文化、在地文脉与时代精神融会贯通的公共艺术本土叙事尝试。以1号线的《青城拾记》和2号线的《书山有路》为例,不仅在创作素材上采用具有典型性的在地元素,而且在主题立意、语言组织、叙事传达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质,契合本土大众的接受习惯与审美需求;借助艺术语言对集体文化记忆进行提炼与再创造,以美育人,潜移默化传递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公共空间文化服务项目,也是公共艺术领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次有益实践,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跨界”视野下传统色彩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金梅 《包装工程》2013,34(14):119-122
简要阐述了跨界融合的概念及作为一种思维和方法在当前设计艺术中的运用,并在此背景下,创新性地提出了传统色彩与新媒体艺术的跨界结合。分析了传统色彩与新媒体艺术设计跨界结合的基础,用案例举证、分析了两者的跨界结合,最后提出了两者跨界结合需注意的问题,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赵雪玉 《上海包装》2023,(8):105-107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催生了新的艺术设计表达方式,为动态海报设计提供了诸多创新思路。新媒体视角下艺术语言的表达更为丰富,在肯定动态海报艺术语言表达优势的基础上,明确动态海报艺术语言的创新设计原则,并以平面、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为基础,简要阐述了动态海报艺术语言的创新表达方式,以期为促进动态海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玉凤 《包装工程》2020,41(14):252-256
目的为我国新媒体融合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良好对策,对新媒体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新媒体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和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找到新媒体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结论在新媒体视阈下视觉语言和视觉层次的启示下,进一步指出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来构建视觉元素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以及视觉图像语言结构的丰富性。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特点,应加强视觉语言传播在当代数字新媒体中的应用。指明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作品时可以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将传统设计理念与创新表现形式相融合,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崭新的创作空间,从而来寻求创新的无限突破。  相似文献   

7.
罗丹  陈哲 《上海包装》2023,(7):169-171
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新媒体技术在应用到更多领域和行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模式。基于此,介绍了新媒体艺术语言的类型以及新媒体艺术语言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论述了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和图标、超现实主义、动态表现主义、建构综合体验等语言应用。应用实践表明,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对新媒体艺术语言的应用,可构建出更具创新性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8.
吴世丹 《包装工程》2017,38(16):228-231
目的探讨线性交通空间引入动态视觉公共艺术的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方法分析线性交通空间的特性及公共艺术的发展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设计案例,归纳、总结动态视觉公共艺术介入线性交通空间的设计思路和方向。结论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时代,线性交通应更注重乘客在旅途中的立体式感官体验;应用新媒体技术、数控技术,结合多种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动态视觉公共艺术,符合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改善了线性交通环境,促进了城市及地域文化交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王锡金  赵灵芝 《包装工程》2022,43(12):375-377, 385
目的 针对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不足,从公共艺术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创新尝试路径。方法 首先对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相关延伸进行整体论述,展现一个直观而深刻的理论认知;其次以理论论述为基础,总结出人、环境与功能方面的设计要求与不同的艺术追求;最后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就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思路进行划归,尝试从设施在关照人群、迎合环境和丰富功能等方面的表现进行验证,阐述并总结了公共设施设计中更加开放的设计形式与方法,希望以此提升公共设施的实用性、艺术性与审美性,满足社会大众之所想与所需。结论 公共艺术理念渗透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是提升公共设施形式与功能的有效尝试,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其在突出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化、特色化、审美化的基础上,促使城市公共空间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王锡金 《包装工程》2021,42(6):359-362
目的 探究现代公共艺术对传统纹样的应用方向与路径.方法 从现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内涵开始,结合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主旨与方向,总结了现代公共艺术存在的无法兼顾城市设计和城市文化表达等问题,引出传统纹样融入其中所呈现出的展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的重要价值意义,然后从文化、审美和可读性等层面展开具体的融合策略研究,探索两者的相互借鉴与促进,总结可行性发展策略.结论 公共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体,而传统纹样是文化领域的突出代表,两者的融合与共促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审美基础,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富文化内蕴的社会环境,还能够进一步凸显城市的独特地理环境、社会精神和文化内蕴,创新公共领域和空间,实现艺术美化城市环境和艺术引导城市生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马海博  张茫茫 《包装工程》2019,40(12):302-308
目的 在新媒体的创作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这一主题概念始终影响着创作者与观众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信息化时代,新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带来更多的创作可能。通过分析当前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时代特征,探究时空观对于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多重影响。方法 结合实例阐释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时代背景、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并梳理在数字与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基于时间与空间特质下的新媒体艺术表达方式与审美体验的重要关联,从而总结时空观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审美体验的由来与趋势。结论 基于时空观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理解体验,强调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创作的层面丰富审美情感的注入,同时启发创新意识的形成,更好的达成作品审美体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凌云 《包装世界》2013,(2):85-87
城市的公共交通展现的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公共交通中的公共艺术呈现的则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交通公共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本文面向地铁在空间、受众、运营等方面的特性,综合分析,从满足审美、空间调整、城市文化、强化场所、调动互动方面提出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功用性框架。同时结合杭州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城市新近开通的地铁中公共艺术墙,进行了案例分析,试图探索一个理论框架指导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国传统象思维的基本过程与特征,探寻传统象思维与新媒体水墨艺术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基于象思维的新媒体水墨艺术创作策略,促进国内新媒体艺术本土基因的表达。同时探究传统思维与当代科技在艺术设计中的融合方式。方法 以中国传统象思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阶段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结合图形化编程、多模态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究其在新媒体水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方式。结果 象思维通过主客一体、动态转化的观物视角和感性直观的取象原则、打破边界的传递方式、超越原象的接受之道与新媒体水墨艺术结合,并创造出体现本土文化基因的艺术作品。结论 通过象思维与新媒体水墨艺术的结合,发挥主体的感性因素在创作中的独特作用,不拘泥于象的起点,持动态、循环、发展的视角,打破思想桎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象思维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主体的创造力,实现了艺术创作中传统思想与当代技术的融合,同时也为中国传统经典思想注入了新媒体时代的新生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今天,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的文化承载空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的新场域。以青岛地铁二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为例,探讨轨道交通空间一体化设计助推人文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功能到美学,最终形成城市艺术地标的国际轨道交通空间设计,逐步转向全网文化规划的发展趋势。在AUD以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理论基础下,以青岛地铁二号线为例,落实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实践典范,为中国未来的轨道交通空间文化艺术规划及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及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铁内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恒 《包装工程》2019,40(4):84-87
目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在地铁里的作用,使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好地传达各种文化信息,使观者更容易接受。方法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光线、声响、图片、影像等表现方式和特征,以及不同空间位置采用不同色彩、材质和设计,使新媒体艺术和地铁的空间相结合,使地铁空间形成相互统一、融合,既协调又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结论新媒体艺术能加强地铁里的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突显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展示城市风采和地域文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新媒体艺术推广城市文化,对于正在建设和规划的地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艺术中传统图形元素的设计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洁 《包装工程》2013,34(2):28-32
以探寻传统图形在新媒体艺术中新的设计表达方式为目的,分析了传统图形元素在新媒体艺术中的3种存在状态,即数字化、动态化和装置化;论述了新媒体艺术中传统图形元素运用的3种方式,即再现式、混搭式和重构式,并且指出了传统图形元素重构式的具体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在新媒体艺术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将促进传统图形元素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新的设计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智能化城市背景下,公共艺术专业教育大步向前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惑问题.本文从公共艺术的专业功能特点出发,从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局限中思考,提出在智能化潮流的形势下,促成诸多时代课题带入课堂、引导师生开展教研课程设计,从而探索跨界存在方式,融入网络公共空间,探索公共艺术专业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下,新疆剪纸艺术现代化的研究出现新角度和新思考。为推动新疆文创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从传统艺术与时代创新相结合视角出发,将新疆剪纸艺术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探讨新疆剪纸艺术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创新发展传统艺术的思路,以期对推动新疆剪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乡村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文明亟待复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掀起了中华大地又一次乡建热潮。公共艺术作为常见的公共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队伍中,力图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乡村综合实力提升,为村民带来幸福感。然而,受地域特点、历史文脉、民族文化、民俗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的限制,同质化、表面化和随之带来的许多潜在问题,已经成为公共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难以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从国内外乡村公共艺术创作案例入手,针对乡建公共艺术的特征,乡建公共艺术的介入原因、介入方式和内容、价值意义等进行深度分析,系统地总结公共艺术介入乡建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通过公共艺术介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更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唤醒村民的文明意识和乡村的文化自觉,让“美丽乡村”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公共艺术承载着精英文化价值,延续了古典主义艺术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近年来,随着卡通形象对公共艺术领域的影响,平民化的公共审美价值也开始进入了公共艺术的价值范畴之内。随工商业时代的发展,主流的传统精英文化逐步与流行文化形成互补,古典主义美学价值观和大众美学价值观的碰撞,在丰富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阶层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卡通艺术是中世纪之后从与传统艺术的对抗中产生的,现代以来又以流行文化的面貌出现。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使其审美价值开始转向平民社会,扩展了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本文通过国内外的卡通形象介入公共艺术的案例,分析卡通形象公共艺术文化的受众对象、心理因素、表现形式等,梳理了当代公共文化价值观的扩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