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旭芳 《包装工程》2021,42(16):159-166
目的 从时间维度中的用户体验和感知等待时间的视角出发,为降低服务等待过程中用户产生负面情绪的几率和完善现有O2O外卖类应用平台的用户体验提供新的优化方案.方法 基于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以心理学中"感知等待时间"为理论分析切入点,首先结合影响感知等待时间的主客观因素来剖析O2O外卖服务中的等待时间要素,其次通过调研绘制出外卖O2O平台的用户体验地图,并重点挖掘在订单配送阶段中用户等待的痛点和机会点,最后结合需求层次论提出外卖O2O平台针对减轻感知等待时间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结论 外卖O2O平台的用户体验并非仅为瞬时的界面交互感受,且感知等待时间是影响外卖O2O平台及其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从时间维度重点优化订单配送阶段的用户体验可以缓解用户在等待过程中的不良心理感受,提升外卖O2O平台的整体服务.  相似文献   

2.
周君  章盈盈 《包装工程》2022,43(8):101-107
目的 针对糖尿病患者病足的预防及护理,从患者情绪介入,量化用户体验过程中的情绪水平,结合生理、心理、行为等层面,探究情绪与产品交互设计的关系,提出基于情绪引导行为交互下的产品创新设计策略,并通过“WEICHU”糖尿病足预防及治疗产品设计,进行可靠性实证。方法 围绕用户调研、情绪信息挖掘、数据处理和分析,结合用户体验地图研究方法,以“情感环”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SAM情绪量表,让被试者进行自我情绪评估,对体验地图中的情绪水平进行量化,深度挖掘用户在患病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此获得更可靠、准确的设计机会点,优化用户体验地图交互模型,并从用户行为方面探究情绪引导与产品设计的关系,据此搭建糖尿病足预防和治疗产品的功能模型。结论 将患者情绪的成因和变化、体验过程中的情绪水平量化分析作为产品交互设计的考量依据,有利于构建良性交互关系,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预防和治疗体验。  相似文献   

3.
黄薇  邵恩雨  吴剑锋 《包装工程》2023,44(2):290-297
目的 从具身认知视角探索就医导视系统界面适老化设计,优化界面可用性,提升老年用户的交互体验。方法 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归纳总结具身交互特征,从功能目的、交互行为和情绪表现三个层面提炼产品界面适老化设计要素;调研老年用户就医导视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使用体验与具身认知行为,绘制用户体验地图挖掘老年用户痛点,基于适老化设计要素解析得到用户具身认知需求并推出界面设计需求;结合就医导视系统设计层级,从“情境化”的功能流程、“生动化”的交互体验和“专注化”的情绪体验等方面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交互界面适老化设计策略;展开就医导视系统适老化设计实践,以验证该适老化设计方法有效性。结论 身体体验、心智模型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行为是影响认知理解的重要因素,老年用户在短期记忆、信息分析和决策力等方面的认知能力有所退化。因此,基于具身认知视角建立的交互设计方式,为适老化设计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群智共创理论视角,探索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应用与虚拟网络下多角色共创设计方法,提出面向群智共创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模型,优化文创产品设计中用户设计参与度与用户满意度。方法 从群智共创理念出发,根据用户参与设计的行为,提出从“显性—隐性”“感性—理性”两个维度来划分用户多模态信息,并构建相应的用户多模态信息结构以及设计应用方法。同时以“听见敦煌”声纹识别藻井文创定制APP设计为实践对象,对面向群智共创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群智共创场景下,在声纹识别藻井文创设计中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方案可以提高用户参与度与消费体验满意度,形成用户设计优化链路,为提升设计质量提供支持。结论 面向群智共创的用户多模态信息设计,可以通过分析挖掘用户信息,并将其特征融入设计,提升设计效率,推进群智共创。  相似文献   

5.
马晓娜  张雨欣  于茜 《包装工程》2022,43(16):59-67, 115
目的 针对界面、语音等单一智能家居交互模式阻碍用户自然体验的瓶颈问题,探索基于多模态信息交互的智能家居设计方法,实现智能家居更自然、友好的用户体验。方法 基于用户日常生活多模态的自然交互特点,探索一种以多模态为特征的智能家居信息交互模式,构建了面向智能家居的多模态信息交互设计框架,并对该框架中的构成要素、交互流程、模态组织方式及多模态信息的注意度、模态密度、模态结构配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智能家居多模态信息交互实现了智能家居系统的主动性、交感化信息获取和情境化的信息分析与反馈,对提升智能系统自主性,降低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以及实现更加自然、友好的用户体验有积极价值。结论 智能家居环境需要改变传统相对单一的人机系统信息交互方式,以多模态信息交互促进智能家居使用体验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杨冬梅  张从  张健楠 《包装工程》2022,43(14):122-128
目的 基于老年用户需求,结合用户多通道感知特征,分析老年人使用产品时具身的体验与感受,并得到用户偏好,促进老年产品设计,以满足用户生理、心理需求。方法 以老年康复辅具为设计载体,采用优序图法、行为地图法分析数据,构建用户需求与具身行为的关联模型,挖掘交互过程中的问题动作及相关接触点,以指导后续设计研究。基于感性工学的0阶感性概念法,构建0阶-PAD情绪词汇衍生模型。运用语义差分法得到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得到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动作、相关接触点偏好。结果 依据感性意象与喜爱程度评价结果衍生的设计要素进行老年流食杯设计实践,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结论 从用户具身的知觉感知与需求出发,结合感性工学相关方法获得老年用户对使用产品的偏好,为设计实践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验证,对老年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伟伟  宁瑨  魏婷 《包装工程》2022,43(4):147-155
目的 探究感知体验中认知负荷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实现高效完成用户使用行为的目标任务。在体验过程中缩短心理维度的交互距离,打造深层次的感官及情感体验。方法 从感知体验视角针对用户的认知负荷行为进行深度剖析,在认知负荷视角下构建基于用户情绪的感知体验服务模型,借助PAD情感空间距离及欧式距离算法获取用户情感状态,利用服务设计方法对标认知负荷触点,进而调节用户认知识别路径。通过识别用户情绪、提取消极情绪触点并改善对应认知结构、优化信息呈现方式等减轻用户情感认知负担、提高用户认知效度。融合心理学、认知科学与设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探寻用户心理,聚焦用户使用需求及情感体验。结论 形成对产品“感知识别-认知-感知体验-情绪评价”全流程的一致性通感定义,重塑用户体验中的认知行为路径,减少交互过程中冗杂的感知及情感负荷,并通过汗糖检测APP的设计案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视障群体的剧增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人们去关注和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需求。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质性化分析挖掘视障用户特征及其使用包装时存在的弊端,提出运用感官代偿进行多模态交互包装的设计方法,有效解决视障人群痛点需求和优化代偿方式。聚焦于视障用户洗护产品包装,就具体问题进行设计思路展开,以视觉、语音、触感、嗅觉等感官相互交叉、互补的多模态交互包装感官代偿设计,能有效、快捷地从视觉维度转换为触、听、嗅等多感官代偿的交互渠道,强化视障用户与产品之间的知觉、行为、情感体验,为视障用户创造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文娟  郭丽 《包装工程》2020,41(16):105-110
目的针对交互设计师在构建交互产品设计时的系统性思维,以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理念上的交互产品设计模型为研究对象,创造和优化交互产品设计模式。方法以博物馆交互产品设计为实验样本,基于系统设计思维理念,将交互产品设计置于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理念、情景设计理念分析中,阐释基于系统思维的交互产品情感化特征,包括用户情感需求和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以及心智模型与概念模型的关系和视觉系统呈现,阐释产品交互界面的数据动态可视化、虚拟现实的游戏化、服务式设计等方式。结论探索了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理念在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目标—建模—行为—体验"的综合层级的系统模式,有利于满足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开展交互产品设计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交互产品的优化设计,在系统设计思维理论下,优化了交互产品设计感知行为、情感体验行为,实现了引导转换和系统改良,提升了设计策略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
谭志  蒋晓 《包装工程》2020,41(4):189-194
目的从行为角度分析在线学习平台用户体验问题,探究FBM行为模型下的在线学习平台交互设计方法,为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析当下在线学习平台的现状以及在线学习用户的线上学习行为特征,结合用户问卷、访谈调研等定量定性分析,并根据在线学习者的用户旅程图,总结出在线学习平台中用户的线上学习体验问题。再结合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福格提出的FBM行为模型,从增强用户动机、提升用户能力和增加触发机制三个方面得出FBM行为模型下的在线学习平台交互设计方法。结论基于FBM行为模型下提出的清晰明确的平台定位、荣誉成就体验、及时有效的反馈、激励机制等交互设计方法模型能够满足在线学习用户的学习需求,优化其在线学习体验,最终提升在线学习平台的价值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覃京燕  续爽 《包装工程》2017,38(14):80-84
目的针对现有的社交类APP的交互设计原则和用户体验研究成果,从形式层面、内容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情感交互设计出发,研究基于强弱连接的社交类APP的设计方法。方法对比分析国内以强弱连接为出发点的社交类APP产品设计的情感交互层面,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用户需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以情感为导向的社交类APP产品设计。结论在形式层面上,将不同形式的动态交互设计以及符合下意识的温馨反馈机制融入形式层面,提升用户的情感感受;在内容层面上,加入符合用户情景需求的用户自生产内容和图形化视觉语言的信息运用,减少用户因失联而带来的孤独感,让用户在交互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的情感和气质;在行为层面上,引入具有企业特征的形象和传统的Emoji表情结合的创意网络表情符号设计,既节约用户挑选时间,又增加用户和企业形象之间的情感互动,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满足多维、多向度、多视角、多种表达方式、多路径转化的强弱社交关系的情感交互需求。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产品情感体验设计层次模型建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朱吉虹  严海燕  廖海进 《包装工程》2018,39(24):177-182
目的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移动互联网产品数量异军突起,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显著的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情感体验设计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方法 基于Donald Norman的情感化设计层次,分析用户使用手机应用客户端(以下简称APP)的情感体验流程,探讨情感体验的关键立足点,进一步结合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构建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情感体验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际设计案例阐述模型的应用。结论 提出交互行为是用户情感体验的关键立足点,建构了移动互联网产品情感体验设计三层次模型,即情境构造、多通道交互、用户习惯捕捉。  相似文献   

13.
韦艳丽  王松琴  孙虹  王磊 《包装工程》2019,40(20):114-117
目的 研究互联网产品中的情感温度的设计触点及其提升策略,丰富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 从用户的感知层面出发,分析互联网产品在视觉、触觉、意觉三个层面的情感交互内容,并以此为设计点,提出设计策略,提升用户体验。结论 指出了提升互联网产品情感温度的重要性。从用户的感知层面将情感温度分为视觉层面、触觉层面和意觉层面,不仅有针对性地探索了优化视觉层面的导流设计、扁平化触觉层面的信息层级、简化触觉层面的行为路径,而且深入地解读了用户在意觉层面的需求等。通过使用这些方面的策略,能有效地提高产品实用性,更好地满足用户情感需求,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使用深度学习实现情感化设计,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加速传统设计过程,提升用户体验。方法研究深度学习中可用于情感化设计的算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名画复制品的个性化自动生成;抓取互联网数据,使用LSTM模型挖掘用户真实需求,进行当前流行游戏的周边产品设计;以张裕葡萄酒庄旅游纪念品设计为例,使用深度学习基于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推荐个性化的葡萄酒包装。结论基于CNN的名画复制品的个性化生成丰富了图像的可修改空间,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情感诉求;基于LSTM的用户需求分析高效和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加速了传统用户调研过程;基于深度学习的旅游纪念品个性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情感化设计有利于挖掘用户内心的真实需求,节省人力物力,满足用户情感诉求和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为设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金亮  赵锋  张倩 《包装工程》2018,39(18):146-153
目的提升用户在使用健身APP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方法通过对目标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用户体验阶段的特征及表现,提炼出相对应的心流体验的要素和设计因素。从清晰的目标任务、愉悦的界面表现、有效的操作交互和激励沉浸的情感体验这4个层面,总结能激发心流体验的16个健身APP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心流理论视角下的健身APP设计模型。以瑜伽健身运动为例,设计了一款Yogaland APP。结论将心流理论引入健身APP的设计研究中,能显著影响用户的行为动机,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创造丰富全面的互动体验,为现有的健身APP设计提供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柳杨  唐智川 《包装工程》2017,38(22):20-24
目的研究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运动健康管理APP设计流程。方法基于互联网+运动健康管理,在情感化设计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基于心智模型的"三维度、六步曲"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对用户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心智模型的研究,从情感化设计的三维度(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和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六步曲(用户研究、需求分析、系统模型、产品设计、评估测试、反馈优化)来进行运动健康管理APP设计,在引导用户进行合理规范的健身训练、进行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健康知识的咨询外,还能够带给用户内心愉悦的心理体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化需求,满足产品实现功能的同时拥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通过对用户操作性体验、操作情境等方面的研究,得到适用于文创产品设计的针对性思路。方法通过观察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具体使用产品的操作方式与行为动机,发现用户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体验接触点;结合情境分析构建出用户行为地图,得到设计需求并总结出设计线索;最后,通过禅茶用品的设计,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将产品操作接触点与情境结合,辅助发现文创产品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帮助设计师以宏观的角度看待文创用品设计方向与思路。结论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性,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操作功能需求和文化体验需求,提升文创产品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彭洁  王峰 《包装工程》2019,40(24):158-163
目的结合时间心理学理论,将"时间知觉"运用于产品的交互等待设计,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并留下愉悦的回忆。方法通过概述时间知觉和用户体验等理论,对用户等待体验的运行逻辑和影响因素进行说明,展示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受情绪、记忆和注意力等因素影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系统服务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导致出现交互等待状态,基于用户情感体验的交互等待设计具有必要性。结论理论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从技术和产品功能系统等方面减少用户实际等待时间,从用户心理和情感状态上缩短用户感受等待时间的设计模式,给设计者提供一个较新的思维概念,提升用户等待体验,增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家用情境下用户使用扫地机器人的行为分析获取用户各项需求被满足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扫地机器人交互体验优化策略,提升用户交互体验。方法首先,基于桌面研究、清洁行为观察分析等方法得到家用扫地机器人APP现有功能与用户潜在需求功能,通过KANO模型对功能集进行优先层级排序;然后,对现有功能中优先级较高的进行可用性水平测试,并针对可用性不足的功能进行情境下交互行为分析,挖掘扫地机器人APP现有功能中影响交互体验的具体问题。从而形成交互体验优化策略并通过设计实践案例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优化后的扫地机器人APP可用性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结论该方法可以帮助开发者科学、高效、准确地选择产品功能优化对象,并系统地获取用户在与扫地机器人交互中的不足,辅助扫地机器人交互迭代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