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评价并挖潜高含水油藏的剩余油,开展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理论研究。将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动系数、流线密度作为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评价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将3个参数进行归一化,建立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评价体系。分析了高含水期反九点井网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分布特征,设计了5种井网调整方式,并利用调整后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井网调整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体系能更合理地反映剩余油的分布和流动特征;运用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的井网调整效果由好到差为九点法、抽稀大五点法、直线排状加密、直线排状、不调整反九点法、五点法,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的评价以及井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下二门油田中层系处于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动用程度差异大、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井网密度大、综合含水高等,在剩余油分布研究后开展井网适应性研究、井网调整潜力研究、井网调整技术经济界限研究,依此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  相似文献   

3.
井楼、古城油田互层状稠油油层累计有效厚度在5~20 m,经过20多年的开发,因储层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储量动用不均,纵向上高渗透层段蒸汽吞吐动用高,中低渗透层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分流河道侧缘和分流间湾处.认清剩余油潜力分布,针对剩余油潜力状况,采用相应调整措施,在稠油后备资源不足的情...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13年,在油田后备潜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研究。北一二排西部上返聚合物驱为大庆油田首个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由于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及井网因素导致了水驱阶段剖面不均匀吸水、储层水淹不均匀现象,形成了二类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于厚层顶部、差油层内部及井网控制不住部位的特点。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指导二类油层在聚合物驱油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5.
极复杂断块剩余油分布特征极其复杂,本文以中国东部某极复杂断块油藏为例,应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从平面,层间两方面进行研究,并针对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研究表明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存在于砂体边角部位,其次是井网不完善,井网未控制到的区域;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在层间渗透率较低的层位;整体来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渗透率非均质性强,物性相对较差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核磁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选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在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和五点法井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磁成像实验方法所得模型剩余油分布特征与常规实验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由核磁成像实验方法确定的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对于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对于五点法井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远离注入井的边、角区域。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河南油区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高浓度二次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实施效果,在认识二次聚合物驱见效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二次聚合物驱后和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次聚合物驱后注聚井附近的剩余油更少、含油饱和度更低,但在压力平衡、物性较差、井网不完善或断层遮挡等区域,剩余油较水驱更集中、含油饱和度更高.根据研究结果,在H2Ⅱ油组剩余油相对富集的潜力区部署3口新井,完善注采井网,新井投产初期产油量为10.5~22 t/d,含水率为20%~70%,使H2Ⅱ油组二次聚合物驱产油高峰期的增油倍比达3.04,表明聚合物驱阶段在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区进一步完善井网,可进一步提高增油幅度,延长聚合物驱见效高峰期.  相似文献   

8.
河135低渗断块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油水关系较复杂、砂体连通性差、储层严重非均质性、裂缝发育状况的差异和井网控制程度差是影响产能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原因.利用油藏一系列开发指标评价开发效果,得出产量,含水,采油、采液指数,压力,注水效果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找出剩余油储量主要集中在井网控制程度差以及边角和油层核心部位;加强水力压裂引效的力度,可以达到增产增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杜84块水平井高轮低效、井下事故多等的现状,结合该块的地质特征,实施了侧钻技术.其结果使"死井"变"活井",不仅完善了开发井网,而且充分挖掘了剩余油潜力,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0.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二氧化碳吞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有井网条件下可供优选的二氧化碳吞吐井和层的质量与数量均呈快速递减趋势,且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分析二氧化碳吞吐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定向井和水平井两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对于定向井,通过油藏分析,明确不同井网间剩余油潜力,研究层系归位、井网重组后回采+二氧化碳吞吐潜力;对于水平井,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不同轨迹类型水平井模型产液规律可视化,明确水平井产液规律,在封堵主产液段的基础上再实施二氧化碳吞吐,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通过两类措施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实施二氧化碳吞吐的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于研究非平稳信号而言,传统的傅里叶变换已不能满足需求。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已成为信号分析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反射界面反射实验中得到的非平稳信号为研究对象,采用HHT方法对信号进行分析。对信号进行经验模式分解(EMD)和希尔伯特变换(HT)两个步骤。根据EMD分解得到的IMF分量具有从高到低不同频率和不等带宽的特点,对信号进行重构,提高信噪比,大大提高实验中测量P波速度的精度。对信号进行三瞬参数分析,揭示了实际应用中三瞬参数对地质构造识别的优势。HHT方法适用于分析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量非平稳信号,可将复杂的信号直接分离成从高频到低频的若干阶固有模态函数。这一方法体系从根本上摆脱了傅里叶变换理论的束缚,在实际应用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东部地区火山岩储层裂缝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从构造裂缝产生的应力驱动因素出发,采用构造应力场正反演的思路对松辽盆地东部地区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密度、方位与开启性三项特征参数进行预测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开启性是相对最好的有效储层预测参数。预测结果符合火山岩裂缝发育规律并得到实际资料验证,构造应力场正反演方法可以为有效火山岩储层的预测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中,分子筛合成、改性和催化剂成型过程中分别产生废水包括分子筛母液、分子筛洗涤废水、离子交换废水、离子交换洗涤废水、喷雾干燥和焙烧尾气洗涤水,水平真空带式过滤机逆流洗涤和逆流离子交换、分子筛母液制备硅铝胶、热泵闪蒸汽提氨等技术减少废水排放的同时,降低了产品物料消耗,但是喷雾干燥等尾气洗涤水等还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低氨氮废水的处理仍然存在问题,未来仍需通过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硅利用率和氨的循环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地震属性分析是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在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BN44地区目的层提取地震属性并优选出对含油气敏感的属性,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对含油气敏感的地震属性,预测出有利的含油气储层,最后应用神经网络法对储层的含油气进行定量预测。应用结果表明,优选出对油气响应敏感的地震属性对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氧化镐氧量计的发展、测量原理以及在锅炉优化燃烧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氧化镐氧量计在130t/h煤粉锅炉优化燃烧应用的实现过程和方法,氧体积分数是锅炉优化燃烧控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是锅炉燃烧控制的依据,氧体积分数测量的可靠性直接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对经济、环保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中层序分级混乱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层序分级混乱是制约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层序分级混乱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学者对层序发育主控因素的理解不同, 对层序界面的把握有别, 混淆了旋回性和阶段性。该文提出了在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中克服层序级别混乱问题的对策, 从油气勘探开发的实用性出发, 提出3 个层次、六级层序、兼顾旋回性和阶段性的分级方案, 以三级层序作为标准层序, 将其按一定原则可组合成一、二级层序, 按一定原则可细分为四、五、六级层序。三级层序划分的唯一标准就是以不整合面为界, 内部没有明显的不整合面, 并可根据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划分出多个体系域。四级层序就是体系域, 不具有旋回性。按地震资料可分辨性将三级层序分为A、B 两类。3 个层次大体上与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区带评价与目标预测、油藏描述与滚动勘探开发3 个大的勘探阶段相对应。四级层序在沉积相编图和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有利区带预测中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