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焦跃腾  顾正华  丁昊  周欣 《人民长江》2017,48(21):23-28
电絮凝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低廉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被证明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严重的水体处理上具有显著效果,但是目前对于电絮凝净化微污染水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对电絮凝分批处理河水的实验研究,分析电絮凝方法处理微污染水的可行性,讨论极板间距的改变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技术可以用于微污染水净化中,在电流密度为17.75 A/m2、极板间距为1.5 cm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时,色度去除率为73.76%,浊度去除率为76.00%,悬浮固体去除率为85.71%,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为42.86%,总磷去除率为61.36%。在电絮凝反应中,极板间距对于微污染水的色度、浊度、悬浮固体和总磷去除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扬子水厂供水装置原GY710-740絮凝池设计为回旋隔板絮凝池,池底无排泥系统,运行中池底积泥严重,影响制水效率.将回旋隔板絮凝池改造为微涡流絮凝池,安装程控多项排泥阀,保障了絮凝池的高效运行.介绍了程控多项排泥阀的结构、原理,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不同条件下阀的排泥周期、排泥时间等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3.
对雨水等微污染水进行净化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电絮凝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前景的低廉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被证明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严重的水体处理上具有显著效果,但是目前对于电絮凝净化微污染水的相关研究较少。与分批处理相比,连续电化学处理更简单快捷,处理量大,且无需人为值守。通过河水处理试验,讨论流量的改变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对电絮凝连续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存在一个较佳流量,但规律并不显著。试验中在电流密度为14.79 A/m~2、极板间距1.5 cm条件下,该流量约为2.0 mL/s,此时反应3 h后,色度去除率为48.88%,浊度去除率为73.17%,悬浮固体去除率为58.06%,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为35.00%,总磷去除率51.22%;处理后溶液pH值稍有提高,电导率有所下降。可见运用电絮凝处理技术连续净化微污染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电絮凝处理黄土塬地区村镇集蓄雨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凝聚对黄土塬地区村镇集蓄雨水进行处理。通过改变极板间距、极板电压、电解时间,进行了对集雨水中COD,浊度,NH3-N,UV254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时间15 min,极板间距为10 mm,极板电压为15 V的条件下,电絮凝对集蓄雨水中浊度、氨氮、UV254、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5%、63%、48%、80%,高于化学絮凝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模拟集雨窖水为实验原水,通过改变电絮凝过程中的电流密度、通电时间、极板间距等因素值的大小,研究电絮凝在原水浊度去除中的的最优参数组合。得出影响浊度去除效果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依次是: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当电流密度为18.89A/m2,极板间距为1 cm,反应时间为13 min时为电絮凝去除浊度的最优组合,浊度去除率为92.94%,同时对窖水中的CODMn、UV254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广华  王晓昌  金鹏康 《给水排水》2007,33(11):143-145
通过显微摄像仪对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混凝pH为7~8,在低投药量时,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是主要的混凝机理,在高投药量条件下,则是卷扫絮凝起主导作用.絮凝体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都随搅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在pH=7和以PAC作为混凝剂的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最大粒径为0.45 mm,对应的分形维数约为1.68.随着投药量的增大,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较小,但絮凝体平均粒径显著增加.当投药量过高时,网扫絮凝作用下的絮体结构松散,抗剪切能力差,絮凝体分形维数略有下降(1.60),但絮凝体平均粒径减小明显,降至0.25 mm左右.  相似文献   

7.
管式电反应器处理中小型电镀厂电镀废水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管式电反应器处理中小型电镀厂含镍、铅电镀废水的工程设计、调试及运行情况,总结了该工程的设计经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采用电絮凝方法处理该类废水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污泥量少,处理效率高,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羊寿生 《给水排水》2007,33(7):33-35
上海竹园一级强化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70万 m3/d,设计采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该方法失效,只能改为化学絮凝工艺运行.更改工艺后,出水TP<1 mg/L,达到预期目标.介绍了工程的基本情况和设计参数,总结了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利用传统絮凝沉淀法处理水电工程砂石骨料加工废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电絮凝处理砂石骨料加工废水中高浓度悬浮物的性能,并优化了相关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铝适合用作电絮凝阳极材料,最佳电流强度和电解时间分别为0.08 A和4 min,初始悬浮物浓度宜控制在50 000 mg/L以内。电絮凝前,自然沉降能够有效去除粒径在8 μm以上的悬浮颗粒和总体悬浮物负荷,最佳的自然沉降时间为2 h。通过比较絮凝前后及自然沉降后的悬浮物颗粒粒径分布,发现电絮凝对粒径1~2 μm的细颗粒去除性能优异。若采取沉淀+电絮凝的措施,对砂石骨料加工废水高浓度悬浮物的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分别对栅条絮凝池和折板絮凝池进行示踪试验,从反应器角度出发,借助轴向扩散模型,利用反应器工作原理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诊断出两者流动状况的差异.从而论证了应用停留时间分布评价絮凝池运行状况的方法是可行的,也为今后水处理絮凝池运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中氟的含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常用的水处理除氟方法存在除氟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电絮凝法除氟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使用自制的电絮凝反应槽,在双铝极板电絮凝基础上引入锌铝电极,进行电絮凝的动态试验,研究电絮凝法处理高氟饮用水时不同进水流量、不同F~-含量、不同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并对锌铝电极与双铝电极的除氟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进水流量,在电解槽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同,对除氟效果有一定影响,进水流速过快时,不能将水中氟离子含量处理到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在动态运行条件下,氟离子含量低的水样,电絮凝法可以将水样中的氟离子处理达标,氟离子含量较高时,则需要调节pH值才能使电絮凝法得到更好的处理效果;与双铝电极相比较,锌铝电极不仅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氟离子,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水的COD含量和浊度。同时指出,水中氟离子的电解去除过程与极板材料的损耗过程同步,在电絮凝过程中,可以采用倒换电极的正负极、减小极板厚度、设置pH值调节池等措施对阳极钝化过程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2.
磁加载絮凝技术在清河污水处理厂应急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磁加载絮凝技术进行中试,结果表明,该技术对SS和TP的去除效果非常好,去除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对BOD5、CODCr的去除率均可以达到60%;对TN、NH3-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去除率仅为10%左右。为缓解清河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压力,并保证奥运期间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建成规模5万m3/d的磁加载絮凝应急工程。介绍了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实际运行效果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研究某给水厂中两套折板絮凝池在不同水量下的运行状况,发现絮凝池整体布局及其结构形式对絮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根据絮凝池流程中的浊度变化,判断絮凝效果.用FLUENT6.1对单格絮凝室进行流态模拟,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类型絮凝室内的水力特点.当运行水量变化幅度较大时,无论折板絮凝池的布局采用何种形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电絮凝法治理实验室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絮凝法去除模拟实验室废水样品中的Cu2+和Cr6+,研究了治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去除铜和铬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室温(25℃),以铁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电压为4.0 V,pH值为4.0,电解时间为30 min,Na2SO4为0.7g/L,用电絮凝法对模拟实验室含Cu2+和Cr6+废水进行治理,Cu2+和Cr6+的去除率分别为99.93 %和98.91 %.  相似文献   

15.
采用NaOH软化-电絮凝工艺对炼油厂废水一级RO处理外排浓水进行预处理,并对pH、电压、停留时间,极板间距等设计和操作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组合工艺对COD_(Cr)、硬度分别约有38%和85%的去除率,其出水经过沉淀过滤后,满足RO膜的进水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自来水加氟标准液为试验水样,采用铝电极电絮凝法去除饮用水中的氟,进行了pH、电极间距、原水氟含量、出水流量等因素对氟去除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饮用水中氟无需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和改变pH,对于氟>1.0mg/L的地下水,在电流密度为20~60A/m2、电极板间距离5~15mm、四级过滤条件下,氟去除率为70%以上,原水中铁、悬浮物等也有明显降低,处理出水氟含量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7.
遴选地表水环境中常见的聚乙烯(PE)微塑料为目标污染物,开展絮凝试验,研究絮凝剂种类、pH值及助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对水体中PE微塑料去除的影响,分析絮凝机制。结果表明:相同絮凝剂投加量时,硫酸铝对PE微塑料的去除率高于三氯化铁的;水体pH值为中性、硫酸铝投加量为50 mg/L,室温下PE微塑料去除率约为40%,同样的水质条件及硫酸铝投加量下,加入5 mg/L APAM强化絮凝反应,PE微塑料的去除率提升至53.19%,当APAM投加量大于10 mg/L时,PE微塑料的去除率提升至60%;在助凝剂APAM强化硫酸铝对PE微塑料的絮凝去除过程中,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是絮凝去除微塑料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缺氧/好氧强化生物絮凝—生物膜工艺对生活污水COD_(Cr)、NH_3—N、TN、TP、浊度的去除效能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缺氧池、絮凝池的最佳HRT之比为3.6/2.4;絮凝池最佳DO为0.5mg/L;最佳流量为4m~3/d。在最佳工艺运行参数条件下,COD_(Cr)、NH_3—N、TN、TP、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05%、44.91%、39.43%、63.46%、71.03%,出水COD_(Cr)、SS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TP接近达标。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法优化混凝处理黄河兰州段低温低浊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提高混凝法对冬季黄河兰州段低温低浊水中浊度、有机物、氨氮的去除效果,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混凝剂(PFAC)投加量、助凝剂(PAM)投加量、絮凝转速与絮凝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浊度、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法的最佳控制参数为混凝剂投加量7. 87 m L、助凝剂投加量6. 06 m L、絮凝时间37 min、絮凝转速90 r/min。在此最佳反应条件下,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去除率分别为16. 3%、19. 7%、14. 7%。混凝出水再经砂滤后,出水浊度为0. 76 NTU、CODMn为2. 72 mg/L、氨氮为0. 44 mg/L,达到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研究结果为兰州城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絮凝池内水流速度(v)、湍动能(k)及湍动耗散率(ε)的空间变化,并根据絮凝动力学机理详细分析了絮凝过程中v、k及ε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得到的v、k和ε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絮凝过程中的水力条件变化,同时为絮凝池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