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圈里圈外     
跳出圈子,从“实”到“虚”UED:请概括谈谈您的从业经历和涉及到的不同领域的情况。沈瑾:我目前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建筑圈外,很少做具体的项目,但时不时也参与许多行业圈内的事情,自己在圈里还是圈外也比较模糊,从业25年,前15年做建筑师、后10年基本忙的是规划管理和行政事务。应该说从工、规划到行政角色跨度比较大:做建筑设计让我乐此不疲地执著;  相似文献   

2.
设计说法     
《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09,(10):149-149,150-151
他甚至一度在20世纪80年代有数年的时间放弃建筑学,在纽约作画。现在他在世界各地展出他受到控制的,抽象的油画,从意大利一直到日本。他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癖好。我作画是因为这样……可以把我解放出来,专注于构图,比例和色彩—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我需要从心理上这样做。”  相似文献   

3.
周帆 《城市开发》2014,(4):28-29
本文将招商划分为8大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8个环节构成招商体系。 营商:从筹划、管理、建设角度构建项目招商资本 有一个在江西做箱包工业园的开发商找到我,他说,他的项目规划、定位全部做好了,现在就是要找一个专门负责招商的机构。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听张斌提到嘉定的安亭文体中心还是两三年前的事情。记得当时张斌一脸沮丧,闲聊时提到在一个项目中甲方刚刚否定了原设计所采用的清水混凝土外墙,要求改用石材贴面材料。这对于张斌和周蔚这样习惯于精细作业的建筑师而言,意味着又一个项目就被夭折了。张斌和周蔚自从在同济校园里完成了建筑城规学院新楼和中法中心后,似乎就有些流年不利,尽管一直都很忙碌,但怎么也没有像样地盖过房子,中途夭折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5.
<正>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2009年以来在中国推广被动房的心得。因为2009年我们刚开始做被动房的时候,很多人不喜欢被动房三个字,我们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找到一个名字来代替它,但是我们可以原汁原味去按照德国的被动房的理念做我们的示范项目。一、北方示范项目的效果与效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做成两栋被动房:一个是位于秦皇岛的"在水一方",另外一栋是哈尔滨"溪树庭院"的被动房。这两处示范项目都实现了我们当时对被动房的设想,就是  相似文献   

6.
<正>赖军:说到天大的建筑教育气质,我认为是严谨务实,就像我们的校训——"实事求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在一线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都是天大毕业的,因为天大的学生都特别务实。我们老开玩笑说:"天大建筑毕业的基本都是做总建筑师、总工的多,做院领导的少。"所以我觉得天大更务实。天大的设计风格比较朴实、规矩,它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这样,在设计上也显得更纯粹。像清华可能更强调理念,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再比如同济,因为地处上海,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对市场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地考虑项目的落实和运营。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高兴有机会就当前国企改革的一些难点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曾在企业干过20多年,所以不是纯粹从学院派出来的;然后我在政府机关又干了10年,其中做过4年国资局研究所的副所长;然后我又到经贸委干了两年。大概就是这么个经历。我认为,国企改革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应该说前20年已经把国企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基本都解决了,但真正的深层次、关键性的难题还没有解决。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8.
<正>张斌的作品带给人粗中有细的感觉,正如阮庆岳老师所说,是一种君子特性呈现出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粗中的细致优雅。张斌做设计的一个特点是不纠结,采取的策略直接、精准、有力;另一个特点是审时度势的能力很强,他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可能性发挥到最大化,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则果断放弃。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项目,从校区规划图来看就已经决定了它在学校的标志性、纪念性的地位。它可能更像一首诗,这首诗不是建筑师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规划师、校长、院长共同完  相似文献   

9.
施工单位在BT项目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耀明 《山西建筑》2009,35(12):209-210
结合某项目规模大、需要资金多的特点,采用了BT模式,从施工单位所做的承诺和组建项目公司及投融资管理方案等方面阐述了施工单位在BT项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使施工单位在BT项目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0.
王辉 《城市环境设计》2015,92(5):170-171
<正>从张斌老师一直在做大建筑开始说起,放大一点看,我们赶上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做大建筑的时代,大家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大建筑,即使建筑不大,也会由于时代的原因把这个事放大了,甚至放大到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跟建筑尺度不太匹配的平台上。不分析时代给的这种机会,论个大和个小就没有意义。从批判角度来说,即权力和建筑、政治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的时代,建筑是权力的表达,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