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焘 《广州化工》2014,(9):22-24
由于纳米颗粒的潜在生物毒性和广泛的应用,可能导致的潜在暴露风险,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集中在对不同条件下纳米颗粒在水体中稳定性特点。进入水体后,影响纳米颗粒迁移性的因素包括纳米颗粒表面性质、pH、离子强度、粘土以及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等,从而沉降性能与生态风险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东化工》2021,48(6)
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可能导致环境生态风险,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由于环境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介质,存在着的可能不是单一的纳米颗粒污染,而是多重性的。其中,当重金属与纳米颗粒在环境中共存时,两者之间可能产生复杂的效应。本文概述了纳米材料与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总结了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并阐述了对其它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种类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人们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纳米材料。因此,纳米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纳米铜作为一种常见的纳米材料,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农业及消费品领域。基于此,对人类来说生活中存在许多潜在的纳米铜的暴露途径,而纳米铜的安全性问题尤为重要。众多不同细胞系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均表明纳米铜具有毒性。为明确纳米铜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及其机制。选择纳米铜毒性作用及有关机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表明纳米铜对机体不同器官及系统,例如肝脏、肾脏、脾脏、神经系统等均会造成毒性作用,而纳米铜毒性机制主要就是激活氧化应激途径和诱导炎症反应的发生。本文综述了纳米铜导致体内与体外毒性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纳米铜毒性作用的广泛机制,指出了现有的研究空白,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纳米科技在全球迅速发展,纳米材料的生产与应用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注意.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物理与化学性质,他们与相同成分的体材料性质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国内外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方面的工作已经证实,直接或间接接触纳米材料将对生物体有负面影响.纳米粒子可以进入细胞内部,甚...  相似文献   

5.
农药制剂向着水基化、高效化、智能化与环保型方向发展。采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构建的纳米农药因其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和高渗透效应等特性提升了农药制剂的分散性、生物防效、控释特性及生物利用度。然而,与传统农药制剂相比,纳米农药在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及环境归趋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性,其环境风险及安全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归纳总结纳米农药的优势的同时,对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纳米农药在环境中的归趋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为纳米农药的有效、安全应用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东化工》2021,48(16)
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纳米材料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重要延伸,在高新材料生产、医疗设备革新和建筑材料研发等领域均被广泛应用,在应用过程中纳米材料从基体释放导致其流入环境产生安全性问题。目前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二是纳米复合材料环境迁移转化产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7.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红梅  黄开勋  徐辉碧 《化工进展》2006,25(9):1040-1044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方面的工作,并介绍了4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传播、纳米材料的尺寸和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以及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最后对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手印作为指认犯罪嫌疑人的重要物证,通过对犯罪现场的潜在手印进行显现比对,为公安司法机关提供侦查线索和法庭证据。近年来,将新型磁性纳米材料应用于潜在手印显现技术的研究成为法庭科学研究者及刑侦人员关注的热点,与传统手印显现技术相比,磁性纳米手印显现技术具有可回收、低DNA毒性、高灵敏度、显现方式多样等突出优点。从显现原理、合成方法及对潜在手印的显现效果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常规磁性纳米粉末、磁性小颗粒悬浮(SPR)试剂、磁性掺杂纳米荧光材料、无机-有机杂化磁性纳米材料、具有核壳构型的磁性纳米材料、基于免疫反应的磁性纳米材料等6类磁性纳米材料,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新型磁性纳米材料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犯罪现场潜在手印的显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材料科学与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纳米材料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与传统的修复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和反应活性高等优点,这使得纳米材料修复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分类,综述了纳米材料在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对纳米材料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在轮胎制造和轮胎使用寿命期间对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具有长期潜在影响为课题,制订了一个能够对全球轮胎工业造成影响的轮胎工业规划(TIP)。这个轮胎工业规划(TIP)最初是由11家全球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的CEO们提出的,他们要求该规划必须保持中立,从全球观点出发,采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并定期将研究结果直接向他们汇报。我们采用的方法包括:(1)通过确定数据空缺和优先考虑的数据需求的全球性文献综述来了解目前的知识现状;(2)编制能说明在使用寿命期间由轮胎产生的磨损颗粒特性的研究程序;(3)了解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潜在毒害性;(4)对环境中的磨损颗粒物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磨损颗粒物是胎面胶与公路路面以不同的粒径和形态形成的混合物;颗粒物的水生毒性很低,对人体的潜在毒性也很低。全球抽样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但其在环境空气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很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轮胎磨损颗粒物直接危害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很低。TIP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包括:(1)对在整个轮胎寿命周期轮胎与道路的磨损颗粒物释放的化学物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2)与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合作对应用于轮胎工业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案例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应用新型纳米材料的最佳实践指南;(3)对在轮胎生产过程中与炭黑/白炭黑纳米颗粒物发生接触所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增多,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可能引起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该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的特点、生物和环境效应,并对几种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纳米产品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得更多人开始去关心纳米材料对人身体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纳米材料的毒性展开了很多的研究,研究发现研究纳米材料能够对细胞、器官和组织等引发的毒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纳米材料产生毒性的机制主要包括有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最后导致细胞发生凋亡[1]。对于了解纳米材料的引发毒性的机制,如何使人们能够安全的使用纳米材料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纳米材料的几种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电镀与涂饰》2005,24(2):54-54
据悉,美国正在开展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可能造成危害的研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助理局长吉尔曼日前宣布,已向12所大学拨款400万美元用于这一项目。研究的重点包括5个方面:皮肤对纳米材料的吸附和纳米材料对皮肤的毒性(因为若干化妆品已包含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进入饮用水的后果;纳米颗粒对操作者肺部组织影响的研究和在通风道中纳米颗粒对动物的影响;已变成海洋或淡水水域沉积物的纳米颗粒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什么条件下,  相似文献   

14.
《合成纤维》2016,(5):46-50
纳米纤维素是一种生物纳米材料,它取之于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低的环境、健康和安全风险。近来纳米纤维素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低成本、低密度、优良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受到业内的注意。简要介绍了纳米纤维素技术状况,应用研究进展及业已十分清晰的潜在市场。  相似文献   

15.
纳米材料环境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纳米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纳米尺度物质对人类环境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逐渐引起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者广泛关注。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报道,系统总结了目前有关纳米材料环境安全性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运梁  胡和平 《广东化工》2010,37(5):171-173
纳米科学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并列,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三大支柱科学领域。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增多,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可能引起生物体的毒性效应。该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的特点、生物和环境效应,并对几种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土壤/污泥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化合物的生产量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污泥及沉积物中PAEs的污染问题日益突显。PAEs作为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已被列入我国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名录;其在土壤、PAEs在土壤、污泥及沉积物中的富集过程、迁移转化行为直接影响其对生物体的毒性大小,且其潜在生态风险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环境中PAEs的来源,及其在土壤、污泥及沉积物中的研究现状,并从微生物降解、吸附和光降解方面探讨了PAEs的治理研究,以期为有效评估PAEs污染水平及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近年来纳米铁及其双金属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分析了用于纳米铁绿色合成的天然植物来源及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绿色合成纳米铁材料在水体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进展。认为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应寻找更多适用于纳米铁高效合成的植物,采用相关技术识别天然活性成分,优化合成条件,明确绿色纳米铁的合成机制;调控绿色纳米铁的形态结构,提高其反应性和稳定性,探究绿色纳米铁对典型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加强绿色纳米铁在环境生态毒性和迁移转化规律领域的研究,以实现绿色纳米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污染物的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19.
羟基多溴联苯醚已在众多环境介质甚至人体内广泛存在,且具有甲状腺、神经及生殖等毒性作用,给生态和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质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毒性和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生物有效性这一问题,进一步研究有机质对沉积物中OH-PBDE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机制,以深入了解OH-PBDEs的环境行为及归宿,为正确评价其生态毒性和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因其独特的结构与特性,被用作缓控释制剂的重要材料,但化学修饰nano-SiO_2在环境中的行为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通过控制离子浓度、离子价态、pH值等变量,研究对比了海藻酸钠修饰纳米二氧化硅(ALG-nano-SiO_2)与未修饰nano-Si O_2在水环境中团聚行为。研究发现海藻酸钠修饰减轻了nano-SiO_2在低浓度Ca~(2+)水溶液中的团聚,减弱了纳米nano-SiO_2在不同pH值的水环境中的粒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