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Planning》2016,(12)
"观念"成为20世纪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创作者也容易将自己引入观念的"圈套"。创作者无法根据既定的标准向人们诠释艺术应走向何方,只能抱有一颗虔诚的心向着自己向往的目标摸索前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8)
国内影像市场尚不健全,依靠风光、观念等摄影形式的大部分创作者很难通过销售图片获得经济收益,广告摄影成为摄影者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的摄影专业若不把广告摄影作为着重发展的方向之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面临严峻的考验。文章针对此现象做了一些原因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8)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辐射着高校的媒介发展,加入校媒似乎成为未来准新闻人从学校跨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校媒摄影的政治化选材、观念化摆拍让校媒似乎向着党报的政治摄影亦步亦趋。而属于传媒摄影界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摄影记者却在既定的模式下,迷失最初的摄影美学追求,忽略了个性发展。渐渐的,摄影的个性被压制,在某种程度上,"个性"似乎也成为了今天难能可贵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4)
观念艺术是着眼于想法与概念的艺术形式,而并不针对物体与材料进行研究。观念艺术往往涉及什么是艺术、艺术是如何组成的、艺术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艺术存在的理由等问题。观念艺术所挑战的是传统的艺术的观看与欣赏对象的方式。观念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人们探索艺术新形式与内容的大门。一件艺术作品更多针对的是一个事件而并非仅仅是一个物件。具体而言,观念艺术可以是对某一事件、行为的记录(如摄影、地图、图表、影像记录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0)
当代摄影的艺术范围就是视觉思维和直面客观生活进行创作与作品传达的观念及表现范围,体现了摄影创作的阶段和秩序,也是艺术思维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不断观察下进行思考的观念和态势。  相似文献   

6.
笔法与观念     
胡铮 《建筑技艺》2021,27(6):48-53
建筑的"笔法"能衔接真实建造的物理世界和创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三个未建成案例,探讨了笔法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建筑形式生成过程中融合观念与技术的具体途径,由此提出从一而多的建筑结晶化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7)
雕塑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知""行"并进的过程,"行"把"知"置于实践之中。在发生创作观念到产生形式再到展示与呈现作品这一渐进过程中,雕塑创作者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做好创作的每一个步骤。在这之前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就是对知识观念的重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恰恰说明知识观念及对其重构或者升华的重要性。文章从知识观念的概念、知识结构的重构、动态观念的打破与重组三方面着手,试阐述重构知识观念是雕塑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林玉莲 《新建筑》1992,(3):49-51
建筑设计应加强社会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问题与建筑密切相关。角色体验、观察、摄影、访谈、实验、向经验学习等是建筑设计者了解社会需求方便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摄影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改变,按下快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照片无处不在,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摄影记录生活的点滴,抒发内心的情感,成为了现代人的常态。小品摄影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该文从摄影创作的视角与观念出发,探索小品摄影中意境的视觉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3)
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渗入雕塑领域,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边界不断延展。文章重点阐释了雕塑概念、观念、空间、材料与雕塑创作者拓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正用镜头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生活、用快门定格建筑、用光圈表现空间、用光影记录时代,这是建筑摄影人的理想和追求。影像中的艺术与建筑环境艺术相通,创作者的修养体现其中,创作者的经历融入其中,创作者捕捉美的能力尽显其中,创作者的画面表现力呈现其中,自然中的人工美与人工中的自然美交相辉映。摄影好的建筑人很多,因为他们是美的发现者,也是美的创造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正"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34)
摄影通常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而如今摄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语言。作为视觉语言的摄影,对图像的创造性要求更高;在某种意义上摄影已不单纯是影像作品,而是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并借助图像达到表达摄影者的主观意志。随着观念的更新,摄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将不断延伸和拓展,未来的摄影将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符号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引导着社会的时尚潮流,随着符号消费现象的逐渐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消费的符号价值,现代标志设计作为符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消费社会下人们消费的身份识别标示,人们消费观念中的符号化意识、品牌观念不断增强,这对于标志设计的视觉特征,识别性要求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6)
摄影构图一直是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构图能够让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给人以审美愉悦。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方法以及在构图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20)
壁画构图作为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诸种构成形式要素之"总要",不但对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具有主导作用,而且其视觉美感亦能对欣赏者产生巨大的情感作用。壁画构图不求真实地再现自然,它是创作者在观察、体悟自然的基础上,打破正常时空观念的限制而自由发挥的结果,是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意向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1)
现代性转折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由曲线向直线进行探索的过程。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其设计作品中对于直线的运用有着高度风格化、深刻而独到的鲜明特色。麦金托什对直线的探索,以其在现代设计美学中的承前启后的功用,展现出创作者在形式背后想要传达出的艺术意味。文章试从麦金托什直线设计理念产生的原因与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实际作品,分析创作者如何将纵横直线的应用形成一种情感形式的符号化表达,并与工业时代精神相适应,最终使用抽象设计语言拓展了人们对设计对象的形象的一般认识。  相似文献   

17.
《建筑》2017,(3)
<正>一、符号化传承结合实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解析符号化传承的含义所谓符号化传承就是提取能够代表传统建筑文化的符号或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景观建筑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这种传承方式的典型代表。在外型上,它采用了大红色和斗拱造型。红色经过中国电影等传播渠道的文化输出已经被贴上中国的标签,成为"中国红"。而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独特的构件,当它被运用到现代景观建筑中时,就会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以来,摄影术作为新的图像生产方式影响着园林的视觉表达,作为一种可控型工具,相机背后潜藏的是拍摄者特定的拍摄意图与视觉控制。从喜龙仁的园林摄影出发,挖掘其拍摄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园林观念,指出喜龙仁的镜头开启了在跨文化语境下以园林为主体的认知模式,力图揭示1930-1940年代园林观念的流变历程,丰富当下对园林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6)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初步空间观念,对其深入学习几何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新课改对空间观念的重要性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不仅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0.
摄影对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影响深远,20世纪中叶是现代建筑摄影观念与技法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美国第一代职业建筑摄影家代表——埃兹拉·斯托勒的职业生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本文在回顾斯托勒职业生涯的基础上,研究其代表作品,分析他的观念与技法,阐述了现代建筑中观念与影像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