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泉州近代中山路骑楼和洛阳街骑楼既有同一时代背景下的相似之处,又由于地处城区和城郊而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对泉州近代骑楼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骑楼是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近代建筑形态,也是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城镇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建筑风貌,一直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喜爱。近年来,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在进行商业街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有关政府部门都明确提出要引入骑楼的空间设计。许多开发商和设计师也在许多建筑作品中自发地运用了骑楼建筑造型的构图语汇。笔者在从事建筑设计中,也一直在探索,深深感到,只有真正熟悉和了解骑楼的本质要素,才能做到其风格的传承。本文试图从比较厦门、漳州、泉州闽南三地近代骑楼建筑的空间特色,分析骑楼空间形态的各种元素以及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泉州中山南路和新门街不同朝向骑楼柱廊夏季热环境的差异,分析影响骑楼热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并总结气候适应经验,笔者对两街道的相关气候参数进行了测试,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风速及相关部位的表面温度。通过所测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对比分析,可知太阳辐射是影响泉州骑楼柱廊热舒适的主要因素;中山南路骑楼的热舒适性优于新门街;柱廊热舒适度由高到低排序为西侧>东侧>南侧>北侧,且骑楼对西晒影响的恢复较快。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居民适应气候使用骑楼的经验措施。  相似文献   

4.
骑楼,早期原型为殖民地券廊式建筑,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气候与地方经济文化结合的产物。漫步于澳门旧城区,骑楼建筑随处可见,骑楼在近代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同时,在澳门城市发展的快速期,骑楼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集体记忆,与澳门现代建筑相结合,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功能方面,骑楼不再局限于商业建筑,与当代住区也有紧密的结合;形式方面,骑楼不再局限于上宅下商或后宅前商的建筑形式,形式更加多样化。由此可见,骑楼不仅仅局限于旧城建设中,在当代住区建设中亦可有实践应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通过研究分析黑沙环填海区的建设案例,总结澳门当代骑楼住区的布局方式,骑楼街道空间尺度和骑楼空间构成,并对骑楼在当代住区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住建筑形式,在多雨湿润、经济繁华的沿海地区形成,并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广泛传播。笔者通过对位于闽南地区泉州晋江龙湖镇福林村通安古街上的杜安人医馆的研究,分析其在建筑形态、空间、装饰等方面的地域性特征,与泉州各地区骑楼和传统大厝建筑进行类比,研究该建筑形式在以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导的地区发展起来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6.
陈敬  王芳 《建筑与文化》2015,(1):144-146
本文通过对海南地区骑楼建筑的调研发现,当代海南骑楼建筑呈现出由省会城市中心向市郊地区、县级城市或乡镇扩散的特点。这些新建的骑楼在街区布局上摒弃了连续的骑楼界面围合居住区的方式,更多的呈现出点型和线型布局的特征。在外部空间模式上,当代骑楼建筑传承了下店上宅、悬挑、联排的模式语言,并在尺度、布局和构造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在内部空间模式上,当代骑楼建筑朝着功能复合化、物质化和景观外向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合当前社会生活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黄幸 《城市建筑》2013,(16):192-192
骑楼建筑的发展是跟着城市建设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对于骑楼建筑的发展应用,在近代范畴内已有十分充足的研究和解决方案,但是在现代社会却停滞不前。本文通过对近现代骑楼建筑案例的研究和分析,进行对比和分类,探讨在当代骑楼建筑的应用和创新以实现骑楼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泉州鲤城中山路及其骑楼建筑的调查研究与保护性规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泉州在福建省南部,是我国政府确定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鲤城是古代泉州府与晋江县的合署地,中山路是鲤城内纵贯南北的主干道路、在已经批准执行的古城保护总体规划中,重点是三片一线(图1)。三片分别是:城北开元寺片,城中文庙及清净寺片,城南天后宫片,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线是近代拓筑的中山路,南起顺济桥,北抵钟楼,两侧紧密连排骑楼式店屋。应当指出,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我国很多城市都以“中山”命名道路。在粤、闽两省,几乎各市县都有“中山路”,井且多为骑楼建筑夹峙而成,其风格则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近代广州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骑楼大量建设,在装饰技术上骑楼融合了多元文化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演进,这个碰撞融合演进的过程可以通过骑楼装饰的细部处理技术手法展现出来,呈现出技术处理提炼简化、综合运用新旧工艺、适应气候地理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泉州历史及其地名释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瑞民  陈力 《华中建筑》2003,21(1):79-80,93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泉州是福建省惟一的一个,可见泉州在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泉州文化的重要性,使得与泉州毗邻的地区也深受其影响,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也与泉州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古代泉州与当代泉州沿着历史沿革的思路进行梳理,弄清泉州的来龙去脉,全面展示泉州的古城风貌及其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华杰 《山西建筑》2010,36(28):21-22
从空间意象、空间层次、空间序列和空间布局等层面归纳了泉州沿海村落外部空间的特点,并探讨了泉州沿海村落外部空间的演化规律,以期使人们更深层次把握泉州沿海村落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及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杨昌新 《福建建筑》2009,(10):41-45
本文在解读居住空间及形态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空间形态特征的构成内容:社会空间特征和物质空间特征;进而结合泉州山区小城镇社会空间特征的分析,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的物质层面来诠释泉州山区小城镇居住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陈力  杨昌鸣  朱淩 《新建筑》2011,(5):122-125
铺境作为县以下的城乡区划基层单位在泉州的遗存,是特定历史背景和地缘条件下的产物,泉州铺境是我国远古时期里社的(?)遗。在这一传统的居住模式中,自然要素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自然元素被传统的营造手法完美地组织在铺境空间中,展现出一幅生态适应的美好图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由这种适应带来的城市和建筑的独特风格,对当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怿  关瑞明 《建筑师》2005,(3):62-68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显著,历史渊源深远,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体系的优秀范例。本文以古城泉州传统民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官式大厝和手巾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几何空间与存在空间的角度对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探讨这些空间创作思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泉州老城各类历史信息分期叠加,形成城池格局、历史水系网络、历史街巷网络、宗教空间网络等历史空间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合,建构历史空间网络体系,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为城市历史空间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雨明 《华中建筑》2007,25(11):1-3
该文从泉州城南片区的整治,思考继承老城区传统建筑地域特征的方法,探求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并讨论如何通过注重空间序列、建筑外饰面、文化内涵、材料、工艺、以及街道空间与传统居住空间的演变等方面,来塑造与延续地域性.  相似文献   

18.
许少聪  林箐 《中国园林》2023,39(9):54-60
古代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极为繁盛,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特征。区域视角下,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探究该地区形成的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海洋商贸景观;城市视角下,从自然山水空间、城市实体空间、景观意象空间三方面探讨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城市景观。从海洋商贸视角审视传统景观体系特征,以期为当地商贸文化传承、地域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公共空间连接的方法: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与城市交通的"叠合"以及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其设计原则和方法对泉州市鲤城区经济总部建筑综合体方案设计起到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蕾 《福建建设科技》2013,(6):28-29,24
LOFT是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大多数是利用旧工业时代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的一种集工作、休闲为一体的大空间。LOFT空间形式与办公领域相结合,得到集办公、休闲为一体的时尚文化空间。本文以泉州1916创意园产业园中一建筑设计公司为例,阐述石材、木材、金属、玻璃等建筑装饰材料在LOFT办公空间特点的塑造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