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怎样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汲取原始生态文明的精华,同时利用现代创新技术使其再生复兴,从而创建富有中国特色和竞争力的生态城市发展新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回答。作者从中西方原始文明的比较,到现代生态城的发展,宏篇阔论,鞭辟入里。本刊分两期发表,希望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2.
李兴 《园林》2006,(12):32-33
"和谐"的理念,既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所谓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同时也反映在西方文明变迁之中,从古典的"理想国"到现代的"田园都市"思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各国政府对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行动。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要求创建和谐城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5)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还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反思整个世界,反思人类本身,突出了互相尊敬和谐共生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思想,因此生态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划》2020,(2):50-58
<正>李金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本学术对话学术召集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就是要重建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关系。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面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条件下,诞生了中国的名山大川、五岳四渎和名山风景区体系,这里面蕴含  相似文献   

5.
毕冰实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4,(10):112-114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共生城市是生态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以”环境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环境四个向度,来分析“环境共生”与”生态住区”的关系,从构建“生长性”住区的目标出发,在城市新区空间生态发展的层面上,研究一种基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住区生态骨架的有机生长模式,对共生城市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胡洋 《城乡建设》2021,(12):62-6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领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生态城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亟待转变。通过梳理"公园-城市"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公园城市"是当前新时代"公园-城市"关系发展演变的必然阶段,是一种新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人为本、生态筑基、城乡并举、美丽引领、多元共生"五方面典型特征和与之对应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瀚  陈锦富 《城乡建设》2006,(10):20-21
一、城市生态规划 1、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 事实上,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对于生态城市的追求就从未停止过.从思想上看,在西方,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就是人类早期智慧所构建的生态城市,其中所蕴含的"和谐"精神更是现在"生态城市"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王凯 《城乡建设》2021,(21):26-2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正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十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中作了题为"重建微循环——城市水务绿色转型新理念"的主旨演讲。城市水务需要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微循环。转型的基本思路就是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从集中式机械式处理转向分散有机化处理的模式;从建造大型基础设施要转向小型适宜的基础设施;水处理的模式,要从单向排放水污染的处理模式转向循环  相似文献   

11.
袁琳 《城市规划》2020,(1):63-71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数千年积累的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的再认识与再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践模式,也可启发当代城乡规划的发展,促使人们沿着某些思路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难题。本文结合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例,从洪水灾害与区域格局、人工水系统与社会系统、山水环境与城乡人居等三对代表“天人关系”的实践范畴剖析了都江堰灌区人居生态实践特征与思想要旨,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的思想基础;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定位需要发展,要关注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生命共同体,要成为引导地区人与自然长期调适的有力工具,要能对多种关键生态问题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广大地域至今还散落着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古村落。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外部建设浪潮对它们的影响还比较小,这些古村落还处于比较封闭、落后的状态中,因此它们至今还保存着原有完好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和质朴的民风民情。在择地建村的活动中,根植于村民头脑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通过村落这一物化的物质载体得以体现,并成为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村落--城市聚居的原型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轨迹,即: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由功能主义逐渐转变为人文主义,并赋予其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耕读‘文化思想”、“村落防御意识”、“理水文化理念”、“风水文化观念”四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古村落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古城保护更新建设行为,更多的是一般层面上的环境整治与建造物修复,仅仅从表层赋予了片区环境新气象。在居住建筑方面仅仅是给予旧建筑的基本功能的维持与外观的美化。在新世纪人类居住生活和生产方式是节约型的可持续的,体现在交通行为方式的选择、生活生产能源的使用方式的选择,城市的发展方向面向的应该是迈向生态文明。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对苏州古城居住街区改造以及古建筑进化的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郑志颖 《福建建筑》2014,(11):32-33
人类建筑之产生与发展,必与当时当地之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关联,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有着深刻影响,也极大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传统古厝的建筑设计理念。以仙游县现存古厝中较有代表性的大厝为例,通过对其布局和建筑结构样式的分析,探析儒家文化与东南沿海传统古厝建筑设计理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沈杰  陈广 《华中建筑》1999,17(2):90-92
文章尝试对在城市设计中如何解决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保存--从历史到今天,从自然到人;发展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塑造;地方精神和本土意识的体现才是发展和创造的最终理想。  相似文献   

17.
周吉平 《山西建筑》2004,30(24):13-14
阐述了龙城太原作为晋阳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从城市与建筑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古太原晋阳城文化,说明了晋阳文化的概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追溯生态城市的缘起和影响其发展的西方生态城市思想,总结了西方生态城市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其在当代的转变,指出注重可行性、综合性和人性化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得以实施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洋  朱捷 《园林》2021,(5):34-41
针对我国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消逝现象,基于场所精神理念,提出名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可行路径。依循理论研究、问题剖析、模式建构、实例验证的逻辑路线,凝练出以历史文化为基底、特征环境为构架、地方社区为表情、地域生活为舞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复兴思路。剖析陕西韩城古城在历史文脉断裂、原真空间受创、原有居民流失、旅居关系失衡4个方面面临的具体问题,结合古城主要价值特色,提出韩城古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具体模式,展现该模式框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与演化,旨在协调文化保护、环境提质、旅游发展、遗产管理与社区培育的相互关系,为守护名城的价值特色根基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卢覃晴  陈科东 《园林》2020,(5):52-57
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据该校园内名木古树周边植物景观配置及名木古树的基本情况,分析高校名木古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总结出名木古树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基于高校校园的名木古树保护措施,对高校传承校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