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下荆江系统裁弯对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下荆江系统裁弯后,长江中游城陵矶至武汉河段在不同水位(高水、平滩、中水、枯水)情况下的河床冲淤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本河段冲淤及汊道冲淤的变化规律。其次,着重分析了江湖关系调整所带来的各站水位的变化以及来水来沙的改变对本河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河床泥沙冲刷下移;落淤湖中泥沙骤减,单位水体挟沙剧增,悬沙粒径变粗。  相似文献   

2.
在清水河整治工程中,为研究吴家河湾5号裁弯对河湾冲淤、河势演变的影响,采用了河工动床模型试验的方法,进行了天然状态河湾和引河不同工况的试验,揭示了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河湾的冲淤、河势变化的演变规律,得出引河裁弯是必要的,表明引河工程布置和初期宽度60 m是适合的、单侧防护是合理的、引河内的消能措施是不必要的、上下游防护工程是必要的,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和理论依据,也为多泥沙河流动床物理模型试验和裁弯取直设计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黄河内蒙古河段2012年洪水前后河势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2012年大洪水前后河势的演变特征,采用洪水前、洪水期、洪水后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统计了洪水前后的主流摆幅和裁弯比,并结合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头道拐的实测水流泥沙资料以及大断面资料分析了河道冲淤特征和典型断面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道主流摆幅具有逐渐增大趋势,至过渡段之后减小;与近期平均摆幅相比,游荡段和弯曲段明显减小,过渡段有所增加;游荡段最大摆幅为1240m,洪水过后仍有多处心滩发育,游荡特性未改变;过渡段和弯曲段河道发生5处裁弯,平均裁弯比为37%;大洪水作用下内蒙古河道具有上冲下淤的特点,接近冲淤平衡,河道断面主槽普遍冲刷下降。  相似文献   

4.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射阳河挡潮闸建闸前后水动力条件及泥沙条件的变化,从下泄水量减少、潮波变形和潮流量变化三方面及其所引起的泥沙条件的改变分析闸下淤积原因,得到三者与河道冲淤的基本关系.从淤积的时空分布形态来描述射阳河近年闸下河道的冲淤特性:射阳河建闸初期淤积严重,之后淤积量减少并且冲淤交替,总体仍呈淤积趋势,经历裁弯取直后发展至今,冲淤总量基本达到平衡,但河道内仍存在较大幅度冲淤.  相似文献   

5.
下荆江裁弯对荆江洞庭湖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唐日长 《人民长江》1999,30(4):20-23
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河湾实施裁变工程,沙滩子河湾发生自然裁弯,迄今已有20余年。裁弯后,荆江分流入洞庭湖的水量、沙星锐减、加速了江湖关系变化。根据原型实测资料,对裁弯后荆江河道和江湖关系演变、工程效益和对江湖防洪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指出1980年后,荆江河床已处于部淤平衡状态;洞庭湖口洪道和城陵矶-武汉河段泥沙淤2积问题对防洪影响较小,并对三峡工程运用后,进一步贯彻“江湖两利”方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沙量平衡法计算冲淤量的不确定度:—兰州至花园口河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讨论内容有三:一是研究分析兰州以下无实测冲淤变化资料河段的主河槽冲淤厚度,二是对有实测断面法冲淤量河段,可用沙量平衡方程计算综合误差值,中用沙量平衡计算的冲淤量实际上包括了综合误差,三是用无产测冲淤变化资料河段,本文用同流量水位法和沙量平衡法估算兰州以下各个河段的冲淤厚度。还引用不同研究答员用沙量的平衡法计算的头道拐-龙门河段1959-1989年冲淤量,说明其沙量平衡法的冲淤量涌反映实际的河道冲淤情况。  相似文献   

7.
通过漳卫新河埕口河道"1996.8"洪水冲刷情况验证,与设计情况下主槽不发生冲淤的临界洪水流量分析,提出了集中冲淤、河道裁弯取直、机船挖淤、修筑导堤等具体对策,可有效减少河道冲淤,保证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深入揭示了江湖关系内在联系及机理,着重从荆江与分流河道2个方面分析了径流量变化、冲淤及其河道演变的规律。其中在荆江的径流量变化及冲淤方面包括:荆江裁弯具有分汊河道的裁弯特性;荆江流量加大引起冲刷;荆江流量加大对三口河道的影响;分流河道与荆江同时冲刷;三峡水库建成后荆江及中下游河段冲刷的平衡时间,以及监利输沙量变化的估计等。在分流河道演变方面包括:分流河道作为三角洲上的河道;季节性河道形成——断流机理;分流引起淤积的原因;分流河道的淤积平衡;分流河道进一步分汊后再淤积;分流河道冲刷时挟沙能力会大幅度减少;三峡水库运行后径流量减少幅度大幅变缓。  相似文献   

9.
采用波浪上涌区的输沙率计算公式和波浪浅化区及破波带内的泥沙输沙率计算公式,建立波浪作用下海滩横向冲淤演变的一维数学模型,用以模拟风浪引起的床沙短期运动及滩面的冲淤空间变化。将该模型应用于杭州湾某海防工程堤前滩面的冲淤演变计算,模拟了某次台风期间堤前滩面的冲淤变化,并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台风期间堤前滩面的冲淤变化可以给出合理的模拟结果,冲淤部位及冲淤量均达到一定的工程精度要求,且该数学模型数值求解简单易行,计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字高程模型法进行冲淤计算已成为冲淤计算的主流方法。首先建立符合精度要求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冲淤计算,构建冲淤分析的系统化平台。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存储栅格数据的表结构,对河道的冲淤预测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为快速有效地分析河道冲淤规律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利用冲淤空间分布图进行冲淤规律定量分析,为河道冲淤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1.
董炳江  袁晶 《人民长江》2012,43(1):18-21
感潮河段的水流和泥沙运动均具有很强的非恒定性,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一套感潮河段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采用同位网格的SIMPLEC法对水流方程进行离散和求解,较全面地考虑了非均匀悬移质及推移质运动,具有较好的普遍适用性。以长江下游口岸直河段和仪征河段为例,分别对模型作了定床和动床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从而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针对黄河河口河道水沙潮波的特点,从水流连续方程、运动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补充了潮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黄河河道河口二维数学模型。以1982年实测资料,从潮位过程、流速大小和方向及海底冲淤变形等方面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水沙条件下黄河河口泥沙运动规律的模拟研究。其结果揭示了黄河河口清水沟所处海域的潮流潮汐特性和泥沙输移规律。这些成果与实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为给河口整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基于DELFT3D模型系统建立了长江河口水沙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水文、泥沙数据进行了率定、验证。大量实测资料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潮位、潮流和含沙量模拟平均精度分别可达91%,86%和72%,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该模型在长江河口治理规划研究、整治工程方案设计、施工设计、航道治理等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相关整治工程的决策和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子牙新河尾闾段河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 ,对子牙新河尾闾段的河道阻力、冲淤特性、河口水沙及潮汐运动规律进行了全面分析。认识到近年来上游径流减少、河槽萎缩、滩地严重阻水、近海泥沙大量回淤河口及挡潮闸下引河 ,这是目前海河流域入海河流尾闾段普遍存在、影响防洪安全的重要问题。作者对子牙新河尾闾段行洪能力、滩地糙率及引河段淤积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利用潮汐动力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尾闾段河道淤积状态 ,提高河口排洪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陆永军  季荣耀  左利钦  黄健维 《水利学报》2007,38(12):1426-1436
正在建设中的我国钢铁基地曹妃甸的前沿深槽属于典型的海湾型潮汐通道,潮流在深槽内基本为东西向的往复流,是维持深槽水深的主要动力;其泥沙的运动受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风浪掀沙作用对含沙量场影响明显。针对这类海湾型潮汐通道的波浪、潮流、泥沙及海床演变的特点,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并进行了2006年冬、夏季大小潮潮流、泥沙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海域潮位及15条同步垂线流速、流向、含沙量过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矿石码头港池前沿计算的冲淤厚度及其分布趋势与实测值接近。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曹妃甸深水港开发引起甸头以南深槽、老龙沟深槽、各港池的流速变化及港池航道内的回淤和台风暴潮引起的骤淤等问题,为论证沿海潮汐通道的保护利用以及港口工业的发展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潮汐河口泥沙物理模型设计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潮汐河口水流系一典型的非恒定往复流,水沙运动、泥沙模型的设计远较河流模型复杂,许多问题尚无定论。本文论述了潮汐河口各类泥沙模型的相似律,指出了各类泥沙模型选沙的主要原则和时间变态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近河口段一维水沙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下游大通以下河道宽阔、支汉众多,同时受径流、潮流双重作用,水沙运动非恒定性强.基于以上特点,建立了长江下游大通至徐六径具有河网特点的一维非恒定流悬沙数学模型.经验证,模型能够反映径流、潮流双重来流、来沙条件下本河段内的冲淤.  相似文献   

18.
The results from both the field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report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ediment sil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Projec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fter the project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is research, firstly som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river evolution in the Yangtze Estuary is analyzed, including the variations of water depths in the Hengsha Passage and the inlet cross-sections of the North Passage and the South Passage, and changes of diversion ratios of ebb flow and sediment flux in the North Passage and the South Passage, Then the Delfl3D-FLOW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hydrodynamic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his model has been calibrated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of the tidal levels, flow velocitie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 can well simulate the hydrodynamic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f the Yangtze Estuary caused by the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Proj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ngsha Passage and decrease of diversion ratio of ebb flow and sediment flux in the North Passage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sediment sil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in the Yangtze Estuary.  相似文献   

19.
钱塘江河口治理与河口健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浪潮汹涌,河床宽浅,海域外来沙丰富,泥沙易冲易淤,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冲淤幅度很大。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分析了流域建库和治江缩窄后钱塘江河口水沙和河床等河口自然属性的变化,以及因河口自然属性变化带来的河口社会属性如防洪御潮、水资源、岸线资源、航运资源、涌潮景观、古海塘、滩涂资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后钱塘江河口的健康程度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近岸地区波浪、潮流与泥沙运动的规律,把波浪运动概化为在潮周期中具有时均意义的波浪流分布场,将波浪辐射应力以及波流底部剪切应力耦合到潮流运动方程和悬沙输运方程中,建立了非结构网格下近岸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悬沙输运数值模型。时间离散采用欧拉向前格式,空间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法的显式格式。将模型应用于矩形海湾实验和大连长兴岛附近海区悬沙冲淤过程的实际算例。结果表明:波浪对潮位影响很小,但是对近岸流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波流共同作用对近岸泥沙浓度影响比单纯考虑潮流作用可提高40%~100%的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