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MBS树脂合成技术的中试研究(Ⅱ)MBS胶乳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MBS接枝胶乳”粒子设计”的依据,在已有MBS胶乳合成小试技术和SBR胶乳合成中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MBS胶乳合成技术的中试研究,着重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接枝顺序、接枝率和橡胶相含量等对PVC/MBS抗冲性能的影响,以及接枝聚合反应温度对MBS树脂接枝率的影响,并将中试试验结果与小试结果进行了对比,为5000t/aMBS生产装置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用二氧化硫凝聚MBS胶乳的新方法,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凝聚时间、颗粒粒径分布和粉体堆积密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MBS胶乳的质量浓度为80~120g/L,凝聚温度50~60℃,搅拌速度200r/min,二氧化硫体积流量25 L/min.经8 m3凝聚釜生产试验,所得样品有较好的形貌,颗粒多为圆球;堆密度0.42;粒度分布集中,40和180目之间的颗粒含量达96%.PVC/MBS合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塑化时间缩短,抗冲强度和透光率也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3.
MBS树脂合成技术的中试研究(Ⅰ)SBR胶乳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单体配比和SBR胶乳粒径对PVC/MBS合金抗冲性能和透光率的影响方面详细阐述了MBS接枝用SBR胶乳“粒子设计”的依据;在小试配方的基础上进行了SBR胶乳的中试试验,着重研究了SBR胶乳聚合过程和乳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搅拌速度等对SBR胶乳粒径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将SBR胶乳中试结果与小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确定了中试配方和工艺条件,为5000t/aMBS生产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正民黄伟  于元章 《塑料工业》2007,35(B06):100-102,105
为了考察MBS微观结构与其合成工艺、产品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丁苯胶乳、MBS接枝胶乳、MBS粉末颗粒、PVC/MBS共混物的微观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对PVC/MBS共混物经过拉伸后内部微观结构和冲击后的断面进行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MBS的抗冲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5.
透明抗冲改性剂MBS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仁春  李健  关光华  刘瑞波 《现代化工》2003,23(Z1):137-140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在丁苯胶乳(SBR)上接枝共聚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醇(MMA),合成了具有完整核壳结构的MBS树脂.通过激光散射仪和TEM,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和用量、聚合温度、丁苯胶乳浓度、交联剂含量和电解质浓度等聚合操作条件对接枝效率、粒径分布和粒子形态的影响,同时测定了MBS样品与PVC混炼合金的抗冲强度、透光率、浊度和拉伸强度,阐述了影响树脂结构、性能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方法,提出了新的合成工艺方法,减少了接枝过程次级粒子的形成,所得MBS胶乳粒径分布窄,产品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6.
MBS胶乳凝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MBS树脂的凝聚原理和影响凝聚的因素.叙述了国内外MBS的凝聚方法和生产现状,凝聚操作条件对MBS粉体性能的影响,并对各种方法的操作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认为气体酸凝聚技术技术操作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将现有的单釜凝聚装置稍加改进即可,所得树脂颗粒综合性能可以达到喷雾凝聚水平,适合我国中小企业采用.  相似文献   

7.
李晶 《聚氯乙烯》2007,(7):19-22
研究了通用型MBS树脂的合成配方,重点考查了放大试验过程中胶乳的粒径、固含量和表面张力的变化规律。针对中试放大过程中丁苯聚合反应体系表面张力显著增大,导致聚合反应体系不稳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用在丁苯聚合反应过程中补加乳化剂的方法,解决了这一工程放大问题,确定了通用型MBS树脂合成配方及工艺参数,生产出合格的MBS中试产品。  相似文献   

8.
采用种子乳液接枝聚合技术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丁二烯-苯乙烯树脂(MBS),考察了复合乳化剂浓度、CO2用量对丁苯胶乳粒径及其分布、胶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接枝单体滴加方式和接枝聚合反应温度对MBS体系稳定性和接枝效率的影响;讨论了MBS改性聚氯乙烯(PVC)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丁苯胶乳的碳酸化扩径附聚法和MBS胶乳的SO2凝聚新工艺。结果表明:在丁二烯/苯乙烯(质量比)为90/10、阴离子/非离子复合乳化剂浓度为35~40g/L、丁苯胶乳采用CO2附聚扩径、部分MMA预溶胀和其余MMA连续滴加的方式以及MBS胶乳SO2凝聚新工艺的条件下,所得MBS树脂粉料颗粒均匀,40~180目的颗粒质量分数达96%,堆积密度在0.4g/cm3以上;PVC/MBS(质量比为100/8)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达22.6kJ/m2。  相似文献   

9.
采用适时补皂、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粒径大、分布窄的SBR胶乳。该胶乳接枝St—MMA共聚单体合成MBS树脂。研究了SBR粒径大小度其分布、MBS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度其微观形态。实验结果表明,MBS树脂具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MBS树脂的橡胶相和树脂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MBS树脂呈现规整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影响丁苯胶乳粒径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乳化剂、电解质、固含量及单体加入方式,实现了一步法合成粒径200~300nm的丁苯乳胶。以该胶乳接枝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单体合成甲苯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树脂M-338,并研究了MBS微观形态及其改性硬PVC性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MBS树脂专用丁苯乳制备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聚氯乙烯(PVC)抗冲改性剂MBS树脂专用丁苯胶乳(SBL)的制备技术,考察了放大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所制备的SBL经接枝聚合得到的增韧性能优异的MBS树脂。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MBS树脂改性PVC的原理及对所用之原料丁苯胶乳特性的要求。叙述日本MBS三大生产公司丁苯胶乳的制法及所制成之胶乳对MBS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本体聚合方法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丁苯嵌段共聚物接枝合成MBS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种类、丁苯嵌段共聚物用量对接枝聚合反应和树脂综合性能以及对共聚物的组成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考察了MBS树脂作为增韧剂对PVC的增韧效果.结果表明,三元复合引发剂的接枝效果最好;丁苯嵌段共聚物用量增加,接枝效率提高.MBS起到了良好的增韧作用并基本保持了PVC树脂原有的透光率.  相似文献   

14.
张琦  李鹏 《天津化工》2015,29(1):42-44
主要介绍了HRG接枝粉生产工艺,包括HRG胶乳的聚合生产工序和胶乳的凝聚、干燥工序。胶乳的稳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指标,它决定了胶乳是否能够进入凝聚、干燥系统。对后续工艺,主要描述了凝聚、干燥的方式和过程以及风送系统。HRG生产采用浓硫酸作为凝聚剂,胶乳破乳后形成大粒径颗粒,经脱酸过程由干燥器进行干燥形成HRG粉尘,再由风送系统最后输送到料仓供掺混工序使用。  相似文献   

15.
PVC/MBS共混物的形态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在聚丁二烯乳胶粒子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制得MBS核壳接枝共聚物,并将其作为增韧剂与聚氯乙烯(PVC)共混制备PVC/MBS共混物。考察了接枝不同MMA和St含量的MBS在PVC中的分散状态及其对PVC/MBS共混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MBS壳层中MMA含量增加时,MBS粒子在PVC基体中的分散状态被改善;PVC/MBS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随之增加,冲击强度最高时为1117.74 J/m;当MBS中接枝少量St时,PVC/MBS共混物呈现韧性断裂,冲击值最高时为1039.33 J/m;当MBS接枝大量St时,会产生内包容现象,不利于提高PVC共混物的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乳液接枝法MBS树脂的制备工艺。研究了各种聚合条件对其改性PVC性能的影响,并介绍其应用效果。应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BS树脂与日本钟渊公司的Kane Ace B-12等的性能和应用效果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乳液聚合法在聚丁二烯(PB)乳胶粒子上接枝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合成了一系列的MBS接枝共聚物(简称MBS),将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MMA/MBS共混物,研究了PB及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BS中PB所占比例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PB所占比例为50 %(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达到200 J/m,而拉伸强度表现出上升的趋势;随着TDDM用量的增加,MBS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降低,导致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先增加后减小;随着MBS中PB所占比例的增加,接枝率的逐渐降低,MBS在PMMA基体中分散程度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MBS树脂改性PVC的原理及对所用丁苯胶乳特性的要求,并对该胶乳的生产技术进行分析。最后介绍了既能提高PVC冲击强度,又能保持PVC透明度MBS树脂所用丁苯胶乳开发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苯乙烯在MBS中的结合方式对PVC/MBS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化学组成恒定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通过改变原料及其配比,使苯乙烯(St)在MBS中以共聚或接枝方式结合,用动态力学热分析仪研究了MBS内耗与温度的关系。将MBS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研究了St结合方式对共混物冲击韧性及增韧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BS核中St含量的增加,PVC/MBS共混物的脆-韧转变向高温移动;当St仅以接枝的方式结合时,橡胶粒子的空洞化及剪切屈服是主要的增韧机理,当St仅以共聚方式结合时,剪切屈服是主要的增韧机理。  相似文献   

20.
ACR胶乳凝聚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丙烯酸酯(ACR)聚合物胶乳凝聚过程中粒径的变化表征凝聚效果,探讨在凝聚剂作用下的凝聚机理,研究凝聚剂、凝聚温度、搅拌转速、搅拌时间和胶乳固含量等条件对凝聚过程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工艺条件,制备大小均匀、形态较为规整的凝聚颗粒,实现ACR胶乳凝聚的工业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