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8,(1)
从投资率和储蓄率的关系出发,运用1978—2015年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和30个省份的β系数。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资本流动强度缓慢提升,其中东部地区资本流动较为活跃、西部次之,中部地区资本流动活跃程度较差。从时序看,东部地区资本流动性显著增强,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本流动性则有所减弱;分省份看,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其资本流动程度总体较强,大部分中西部省份资本流动依然不够活跃。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与城镇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维新 《城市规划》2002,26(2):27-33
探索和研究西部城镇土地开发 ,必然涉及到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耕地保护与政策调整。文章重点研究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政策调整和西部地区城镇开发的重点及其城镇开发的资金筹措 ,以及如何建立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开发就是对土地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和劳动,通过有计划的改造、整治及其他配套建设,使之成为具有特定用途,可满足特定需求的土地。根据城市土地开发所在区段的不同,城市土地开发可分为新区开发与旧区开发。(一) 新区开发城市新区开发主要是将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建成  相似文献   

4.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是遏制城市盲目扩张、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东部试点城市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划定思路,但相对于西部城市的借鉴意义有限。本文从西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提出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划定思路,并以西安为例阐述划定的技术路线,以期为西部地区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旨在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实现地区资源及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而言,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后发展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存在优势,它可以借鉴城镇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的东部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城市建设可以少走弯路。如果规划合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在东部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6.
当前巨大的人口和空间需求推高了我国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在多数地区缺乏交通模型和交通量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土地开发强度通常依托规划师的经验来确定,这有可能带来后续的城市出行结构恶化和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矛盾。在宏观的交通发展战略指导下,从中观、微观层面研究与城市局部交通系统容量等多要素相适应的土地开发强度是解决此矛盾的重要途径。研究以武汉市东西湖区107国道为例,从与土地开发强度相关的上位规划的控制要求、公交导向发展和拆建比等要素出发,初步确定了开发区域内土地的强度指标。同时,构建起局部交通模型对开发区域的强度指标进行校核,以达到协调城市局部用地开发与交通设施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1月,我国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4175.75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同一时期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90.49%,上年同期这一比例为92.46%。按国家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于西部地区,对道路需求的迫切程度高于西部,东部地区的资金相对要比西部地区充裕得多。从建设投资增幅来看:中部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215-216
"资源诅咒"的存在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丰富程度之间并不是正相关关系,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限于资源的有效开发,而需要从外围寻求新路径。然则,我国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水平较低,发展的资金需求巨大,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失为破除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的出路。基于此,本文梳理了"资源诅咒"悖论相关文献,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发展我国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际体现。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新城区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得到真正运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普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上海陆家嘴新区及重庆东部新城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研究,在建立可操作的公交导向的城市形态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三大优势”和“五项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有1 0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却拥有全国的57 1%,而耕地率只有4 2%.由于地广人稀,受地理、气候、交通等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于东南沿海城市,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的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足县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小城镇的发展现状,预测了大足县未来5年和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城镇用地的需求量。根据预测,未来大足县城镇用地的需求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用地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一方面应加大农村居民点的集中和农居用地的整理,在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重点小城镇的用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城镇用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总的原则是首先保证经济实力强的小城镇的用地,以发展其经济,增强其辐射范围,从而带动整个大足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大足县整体经济水平;其次,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但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而人均用地又较少的小城镇,适当地提高其用地水平;对目前经济实力一般,而人均用地较多的小城镇,要严格控制城镇用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转型和制度革新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调控工具,将有力地支撑国家的转型发展。本文认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国土空间规划应在优化配置供给侧要素、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全要素管理自然资源等三个方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点应包括城乡空间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Underground urbanization aids sustainability by contribut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plans, diversification of urban functions, safeguarding of utility supplies and enrichment of social life. Underground space as a valuable land resourc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general urb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chem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by rationalizing resource supply according to economic demand, and by coordinating stakeholders from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ivate developers and users. After benchmarking best practices in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seven cities (Helsinki, Singapore, Hong Kong, Minneapolis, Tokyo, Shanghai and Montrea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are extracted to guide a pilot project implementation.The way to incorporat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into conventional urban planning process is exemplified by a pilot project of Suzhou City in China, which investigated thoroughly the supply potential of its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as well as the demand potential of the urban economy o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The core value of the case study in Suzhou City is based on active involvement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who supported territorial data collection, administrative consul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IS-based decision-making tools. The typicality of the present case study refers to an old Chinese city with a moder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wning important economic functions for the Yangtze region. Underground Space in Suzhou City is considered as a new land resource manageable with a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inventory for future allocation. An economic model putting forward a “3D land value” index will be illustrated for underground building projects. This index helps to regulate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supply potential and economic demand potential.This strategic framework including potential analysis, local implementation and instrumental innovation was developed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 named “Deep City project” between Switzerland and China. Further discussions on considering societal impacts affected by underground space use indicat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underground spa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结合某市新区发展特性,建立了城市分质供水水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对新区中水、雨水与自来水等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水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蒋绍阶  孙伟 《山西建筑》2007,33(31):17-18
阐述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的主要特征,从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污染、供需矛盾、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范畴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城市空间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所属483个城市新区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城市新区空间效应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1)城市新区促使城市功能出现分化和外迁,并在郊区形成综合化集聚;(2)城市新区引起人口空间的流动与重构;(3)城市新区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化;(4)城市新区促成区域城镇空间的组群集聚。最后,论文初步探讨了城市新区的空间增长机理,包括新区空间生产、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作与博弈、城市资源与空间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空间触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魏友漫 《城市建筑》2014,(9):264-264
陕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本文着眼于聚落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土地节约的政策导向下,试图探索陕北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发展的适宜性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