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热变形及冷却条件对0.1%C-2%Si钢双相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与冷却速度影响钢的双相组织形成及最终马氏体与铁素体双相组织相对量;通过控轧、控冷,0.1%C-2%Si钢可获得理想的铁素体加~20%马氏体热轧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碳(由0.066%增至0.13%),锰(由2.01%增至3.01%)含量对Mn-Si双相钢960℃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的增高明显推迟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当锰含量增至3.01%时,在10C/min慢速冷却条件下均不发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  相似文献   

3.
不同冷却速度下球墨铸铁的基体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Gleeble15000试验机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球墨铸铁的基体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成分(%)为3.62℃,3.03Si,2.51Mn,0.02S,0.03P的球墨铸铁,冷却速度小于0.025℃/s,其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和球光体;当冷却速度为0.2-0.5℃/s时,基体组织主要为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1-6℃/s时,基体组织为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提高15℃/s时,基体组织全部为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4.
为发展热轧棒材双相钢,本文就化学成份、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工艺与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组织形成和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对一般低合金和含碳量在0.15~0.35%的碳钢,终轧温度控制在Ar_3±30℃,轧后立即水冷或空冷几秒再水冷至Ms以下;若终轧温度控制在1000℃左右,轧后应立即水冷至Ar_3,并缓慢冷却数秒后再水冷至Ms以下均可获得双相组织和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在Ar_3附近缓慢冷却,可迅速形成铁素体,使奥氏体、铁素体两相分离。钢中含碳量增加,强度上升塑性下降;而锰和硅在一定含量范围内,可增加强度而对塑性影响较小,最后对冷却装置进行讨论,并设计出适合实际生产使用的喷水冷却装置。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碳(由0.066%增至0.13%),锰(由2.01%增至3.01%)含量对MnSi双相钢960℃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的增高明显推迟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当锰含量增至3.01%时,在10℃/min慢速冷却条件下均不发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高速线材轧机上用热轧控冷工艺轧制的低碳低合金硅锰双相钢盘条,探讨了钢中锰含量及控冷工艺对C-Si-Mn双相钢线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20钢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相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分析建立了P20钢的CCT曲线,根据动态CCT曲线,提出了P20钢轧后控冷预硬化工艺。与常规热处理条件相比,形变热处理条件下的奥氏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变形后以0.2-0.02℃/s连续冷却时,主要发生贝氏体相变,而多边形铁素体相变被抵制,变形可使奥氏体机械稳定化,贝氏体相变推迟至较低温度下完成。P20钢轧后在贝氏体相变区缓冷获得粒状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2017,(4)
热轧双相钢是指低碳或低合金钢通过临界区热处理或控轧控冷工艺得到的主要由铁素体和少量马氏体组成的高强度钢。测定了C-Si-Mn系热轧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铁素体和马氏体强度是影响该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作为预测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敖运亨 《轧钢》1992,(5):41-46
1 前言热轧双相钢是由一定成分的低碳或低合金钢经控轧和控冷而得到具有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的钢。这种钢有75%~85%的铁索体及15%~25%的弥散于铁素体基体的岛状马氏体。同时,保留少量的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10.
含Nb低Si-Mn热轧双相钢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冷 水冷的冷却方式,研究了终轧温度、层流冷却开始温度、卷取温度等对含Nb低Si-Mn热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可得到在细小的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马氏体的组织及抗拉强度为550~600MPa的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11.
退火条件对超低碳2.3%Si-1.7%Mn钢二次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用0.0036%C-2.3%Si-1.7%Mn-0.015%Al-0.0042%N、2.3mm厚的热轧板制作试样。试样酸洗后,在氩气中以40℃/h升温,并于600~750℃保温1h,随后...  相似文献   

12.
冷却工艺对热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低碳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测定了该试验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对试验钢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不同冷却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后的CCT曲线分为铁素体转变区和贝氏体转变区。试验钢热轧后经不同冷却方式都能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三段式冷却方式比两段式冷却得到的铁素体体积分数减少,晶粒尺寸更小。840 ℃终轧后水冷到690 ℃,空冷8 s左右,试验钢抗拉强度达到765 MPa,伸长率为20%,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曹长娥 《钢管》1999,28(2):57-61
开发了在CO2环境下使用的0.01C-11Cr-1.5Ni-0.5Cu-0.01N及在CO2+微量H2S环境下使用的0.01C-12Cr-5Ni-2Mo-0.01N管道管用马氏体不锈钢无缝钢管。该两种钢管的强度都是X80级,夏氏冲击值在100J(-40℃,焊接状态)以上,具有无需预热及焊后不作处理也不会产生裂纹的优异焊接性能。指出CO2环境用11Cr钢比0.2C-13Cr钢具有更优异的耐CO2腐蚀性能,并显示了CO2+微量H2S环境用12Cr钢管在10%NaCl水溶液、pH4.0,0.002MPaH2S条件下的耐SSC性能。此类钢管适于替代过去输送管道管使用的靠腐蚀抑制剂防腐的管材,以及双相不锈钢等高价耐蚀材料。  相似文献   

14.
在正交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Cu、g,Si,La及形变热处理对低成分铝合金Al-(0.45% ̄1.45%)Cu-(1.14% ̄2.14%)Mg-(0.25% ̄1.25)Si-(0 ̄0.2%)La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合金室温抗拉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Si、Cu,Mg,La;而形变热处理与常规热处理相比,能提高实验合金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15.
在正交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Cu、Mg、Si、La及形变热处理对低成分铝合金AI-(0.45%~1.45%)Cu-(1.14%~2.14%)Mg-(0.25%~1.25%)Si-(0~0.2%)La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合金室温抗拉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Si、Cu、Mg、La而形变热处理与常规热处理相比,能提高实验合金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16.
3Cr-1Mo-1/4V钢的CCT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膨胀法测定了大型临氢容器用3Cr-1Mo-1/4V钢的CCT图,结果表明:该钢具有高的淬透性。获得完全马氏体的临界冷却速度为10℃/s;不发生先共析铁素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为0.012℃/s。组织分析表明,在3 ̄0.02℃/s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获得粒状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17.
董允  林晓娉 《铸造》1995,(4):23-26
设计熔炼了ZG45Si2Mn2MoVRE双相耐磨钢。试验结果表明,该钢具有良好的2淬透性。通过热处理可得到马氏体+下贝氏体复合组织;与原材料35CrMnSi相比,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1885-1905MPa)、硬度(52-54HRC)、韧性(αk72-106J/cm^2);并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相对耐磨性Δε=1.28)。  相似文献   

18.
用Formastor-F型全自动相变仪,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65Mn2SiVTi钢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动力学曲线及转变产物的组织,结果表明,65Mn2SiVTi钢不析出珠光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为1.3℃/s,在0.1~0.5℃/s冷却速度范围内可获得细片状珠光体。  相似文献   

19.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热轧DP双相钢的TMCP(Thermo Mechanical Control Process)工艺,分析工艺参数、变形量、冷却速度和缓冷时间对含Nb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大变形量和延长缓冷时间,铁素体含量增加,可获得细小铁素体组织;轧后冷却速度越大,马氏体总含量越多,铁素体晶粒尺寸越细小。大的终轧变形量和轧后适当延长缓冷时间是获得工业生产理想双相钢的工艺保证。  相似文献   

20.
低Si-Mn含Nb、Ti热轧双相钢的工艺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室热轧试验,研究了工艺参数(终轧温度、层冷开始温度、卷取温度)对低Si低Mn含Nb、Ti热轧双相钢的组织性能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得到了含有80%-90%的多边形铁素体及10%-20%的岛状马氏体.强度级别为550-600MPa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