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以穆棱市农发项目区为对象开展重点研究,着力在坡耕地水土保持新措施研究、措施体系配置模式等方面开展探索和总结,研发出适用于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复式地埂技术。该技术通过坡面与侵蚀沟道治理有机结合,实现了坡沟一体化水土流失治理,具有占地面积少、保水保土效率高、增产显著、操作简易用工少、保护耕地效果显著等优点,达到坡耕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受水土流失影响,王益区王益塬塬面逐年萎缩,沟岸不断扩张。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从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和塬面径流排导与利用两大类进行措施配置,依次由塬面、塬坡、沟坡、沟道建立四道防线,有效的拦蓄雨水和泥沙,实现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沟床不下切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吕二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治理阶段综合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结论认为:该流域土壤侵蚀以重力侵蚀为主,输沙量占全年的68%,坡面细沟侵蚀所产生的输沙量占30%;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十分明显;在丘陵沟壑区,尤其是在陡坡荒地上采用生态修复措施、在沟道修建淤地坝工程,治理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鲁山县1997~2001年水土保持二期工程综合治理开发实施项目,在治理开发过程中,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沟坡兼治,排蓄结合,先上游,后中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先整地,后造林的基本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项目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实施后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这就是以大流域为依托,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农耕及其他有关措施相结合,综合、集中、连续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发挥群体防护效应,创建了全方位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格局。一、造林栽树不等于水土保持林业措施与水土保持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严格的区别。植树造林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无林不能蓄水保土,但有林也不一定能蓄水保土,那种认为造林就能保持水土的认识是片面的。水土流失的策源地主要是坡耕地、沟道以及流失严重的非耕地。在水土流失区,如果没有坡面治理工程和蓄排水工程以及治沟拦蓄工程,光有植物措施是难以治理水土流失的。何况在人多地少的地区,不可能将所有的坡耕地都用来种树。在保持水  相似文献   

6.
以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南小河沟流域的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文章概述了黄土高原沟整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对策。其特点是:67.4%径流来自塬面,86.3%的泥沙来自沟谷,侵蚀方式是以重力侵蚀为主;治理对策是:塬面应以控制塬水下塬的措施为主;塬坡主要采取固坡保塬措施,而沟谷则主要是采取抬高侵蚀基准、防止重力侵蚀的措施。这样在塬面、塬坡、沟谷形成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三道防线,构成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丹南小流域余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对丹南小流域坡面和沟道实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治理,缓解流域内水土流失危害,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调水水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四川坡面水系水土保持成套技术应用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红  周芸 《四川水利》2005,26(1):30-30
四川省严重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丘陵山区,主要来源于自然坡面。其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土壤、工程和生物、集雨措施研究的较多。在分析四川省自然、社会经济、坡面水土流失现状与规律、经验与前景的基础上,依据水土保持经验和作法,科学归纳出我省坡面水系水土保持工程的沟、凼、窖、池、塘、坊、坝、渠“八字经”成套技术,实现了从经验到科学、由单一到综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祁东县是湖南省的坡耕地大县,坡面水土流失在县域水土流失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蓄水沟施工简单,投资少,故在治理坡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中应用较多。文章结合具体实践,就降雨径流对坡面土壤的侵蚀作用及蓄水沟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1—2006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北洛河流域延安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4.09 km 2,总投资达8 172.62万元。其中,造林、种草、修梯田、封育面积分别为12 901.02、9 453.41、2 767.73、7 286.6 hm2;建设治沟骨干工程59座、小型淤地坝166座、谷坊182座、沟头防护90处、水窖337眼、涝池13座。通过植物、工程、耕作等措施相结合的生态建设,形成了沟道、坡面综合防治体系,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6.52%提高到55.83%,林草覆盖率由13.85%提高到40.00%,保土效率达59.59%,增水效率达49.4%,增加经济效益16 798.75万元/a。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宁项目区成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6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西宁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3.89 km2,总投资达5 488.47万元。其中,造林、种草、修梯田、封育面积分别为9 407.27、4 302.58、1 669.44、1 010 hm2;建设治沟骨干工程16座、小型淤地坝179座、谷坊171座、沟头防护50处、水窖260眼。通过植物、工程、耕作等措施相结合的生态建设,形成了沟道、坡面综合防治体系,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9.16%提高到81.29%,林草覆盖率由11.06%提高到54.06%,保土效率达66.95%,增水效率达47.0%,增加经济效益1 034.46万元/a。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小流域治理措施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韭园沟小流域为对象,探讨了1953年以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与治理措施有着极为密切的相关性。在天然下垫面条件下,韭园沟小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00。经过50多年来规模性水土流失治理,泥沙输移比下降到0.27。该流域的泥沙侵蚀量减少、沉积和输移比的改变,在水土保持措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逐步显现出来,小流域泥沙输移比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流域内人为沉积汇(淤积)的作用明显大于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因此,现行生态环境建设中,在注重坡面治理措施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小流域沟道泥沙拦截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垦区东部低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5.74万hm2,占总面积的25.6%。其成因是:降雨集中,暴雨频次增加,易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春季多风少雨,易造成风蚀;丘陵及漫岗比重大,冲刷沟发育,水土流失明显等。治理措施:采用坡面工程、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齐家川示范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家川示范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小型拦蓄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和技术推广措施。示范区以径流高效利用和水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和特色,建立了集塬面、沟坡、沟道径流集蓄利用为一体,节灌、补灌相结合的崔沟径流高效利用示范村,搭建了传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节水灌溉、集水造林等新技术措施衔接、组装与集成的平台,提高了地表径流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工程的研究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以及防治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工程措施有:山坡防治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等.  相似文献   

16.
<正>谷坊又名防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谷坊一般布置在小支沟、冲沟或切沟上,能稳定沟床,防止因沟床下切造成的岸坡崩塌和溯源侵蚀,坝高通常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河流域砒砂岩地区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剧烈,以及砒砂岩孔隙率大、颗粒间黏性差而使常规的植物与工程治理措施难以有效实施的问题,探索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抗蚀促生与改性筑坝新技术,集成多措施多技术建立了综合治理模式,并开展了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砒砂岩区水土流失规律提出的水土保持材料-工程-生物措施、坡面-沟道系统二元立体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治理效果明显;研发的抗蚀促生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蚀促生性能,具有减少土壤侵蚀、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利用砒砂岩原岩改性材料建设的淤地坝,各项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满足工程建设规范要求;研发的抗蚀促生复合生态材料措施可以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鸡东县双山流域总面积约为3 897 hm2,而双山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便达到2 868.2 hm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3.6%,可见治理好双山流域水土流失是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危害,采取了坡面工程防护和沟道工程两大治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贺伟 《北京水务》1998,(5):49-51
黄峪口小流域自1981年起,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路水田林山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规划,从坡上,坡中,坡脚到支沟,主沟层层拦截,形成了完整的减灾防护体系,“91.6.10”暴雨后,具有代表性的10条沟道小流域工程丰坏情况,经分析计算,综合治理中,坡面治理显示了较好效益,使沟道工程的破坏率下降94.25%,减灾防灾防护体系削减洪峰69.55%,侵蚀模数下降86.11%,减沙数益  相似文献   

20.
绥德县青草岭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与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绥德县青草岭项目区按照自上而下的坡面防冲和自下而上的沟道控制的整体思路,采取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因地设防措施布设格局,坚持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总结出了一些新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特点,成为今后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