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其中农业灌溉所占用水量和耗水量比例最大,而其水分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因此节水潜力较大,为合理调控区域灌溉用水,本文将田间试验观测为基础的灌溉节水理论和方法与遥感数据反演区域耗水(ET)的点面优势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作物耗水定额管理的农业灌溉管理模型,通过控制区域上的作物耗水量分布,促进区域灌溉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实现资源性节水。模型主要功能包括遥感反演数据统计分析、区域耗水目标分解、作物ET定额分配、种植结构调整、节水潜力分析以及净灌溉需水量估算。可实现从区域综合耗水控制目标向主要作物ET定额的分解,并转化为灌溉用水管理中可控制的灌溉定额,通过逐年设置主要作物的ET控制定额和种植结构情景方案,分析区域的节水潜力,消除奢侈耗水,实现不同水文年和耗水控制阶段目标下的灌溉定额管理,为区域灌溉水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依据馆陶县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和GEF海河项目的测定数据,对项目区和对照区的不同作物及同一作物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ET值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在缺水区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采用节水灌溉、保水保墒等措施来有效减少ET值;减少水的无效蒸发,从而达到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德州地区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与降雨量的吻合性,提出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主要作物及栽培模式,并根据德州地区目前作物种植结构及水资源现状,提出了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建议。目前水资源亏缺条件下若将春棉花种植面积提高9.3%,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面积减少9.3%,该地区水资源供需可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4.
烟台市从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1万亩,其中:渠道防渗86万亩;喷灌10万亩;微灌(含滴灌、微喷、微管灌)14万亩,占全国微灌面积的1/3以上;管灌221万亩,包括固定式管灌135万亩,管灌面积已占全市实灌面积的70%。全市节水灌溉工程年节水量达3.7亿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市水利局承担的果园滴灌技术推广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5.
王秀丽  姬爱民 《河北水利》1999,(5):38-39,5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要求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这是由我国水资源短缺和农业严重干旱缺水,灌溉用水量多的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要节水必须首先搞农业节水。因此,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本试验是针对目前我国低压管灌多,节水程度低,灌溉效果差,特别是夏季干旱可灌程度更低的现状提出的,目的是通过低压管灌改造低压喷灌,实现常规节水灌溉技术向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的转变,并且在少投资的情况下,提高节水水平,推进节水进程。一、低压管灌选…  相似文献   

6.
中国面临的水危机表现之一为黄淮海流域片的灌溉用水危机。减少流域片高耗水作物种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被认为是解决灌溉水危机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未来黄淮海流域片种植结构变化对区域灌溉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提高灌溉水价等新的灌溉用水政策,流域片播种面积在全国总播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还会增加。种植结构调整引起流域片灌溉需水总量增长而不是减少。如果没有新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减少黄淮海流域片高耗水作物种植的政策可能会难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吴美  谢磊  宋平 《内蒙古水利》2023,(12):13-14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对砂性土条件下管灌、喷灌、微灌灌溉方式对种植作物的节水、增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砂性土条件下灌溉作物喷灌、微灌灌溉方式的节水、增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肥力保持情况均优于管灌方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蒙山县屯巴山灌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基本情况,论述了灌溉方式、供水方式、管材比选情况。选定了低压管灌、水泵加高位水池供水、PE管道的节水灌溉方式,并根据现有地形、地质、水源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等条件,在连片面积4 000亩的蜜柚种植区范围内论述了低压管灌的灌溉制度、高位水池及管网布置设计。  相似文献   

9.
农业节水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减少灌溉区无效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基于遥感监测ET技术,可实现灌区大范围、高精度、连续性的水分消耗监测。根据遥感监测ET及有效降水数据,对河北省馆陶县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农作物进行耗水分析,获得作物的耗水规律,为农业节水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14,(2):85-89
我国粮食需求增量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已然成为焦点,尤以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更显突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节水高效灌溉体系,提高作物产量已势在必行。针对河南洛阳半干旱地区主要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通过作物需水特征分析、生育期降水时序耦合分析,突出一水两用理念,控制水分胁迫时间,依据旱作物土壤计划湿润层水量平衡方程提出最佳供水过程。同时,考虑不同灌溉技术条件下的适宜灌水技术参数,探索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水量、灌水时间以及实施办法,最终提出不同频率年、不同灌溉模式的适宜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以区域允许蒸腾蒸发量的控制来实现区域真实节水的技术框架,将节水由原来的只注重取水量的节约扩展到真正耗水量的节约上。该框架以蒸腾蒸发量为控制指标,在不突破流域总可消耗量(蒸腾蒸发量)的基础上,以准天然状态为参考,经由水文模型模拟分别得到流域内各区域允许蒸腾蒸发量、可控和不可控蒸腾蒸发量,并通过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灌溉水量、保墒等措施对区域可控蒸腾蒸发量调控,实现区域实际蒸腾蒸发量与区域允许蒸腾蒸发量的平衡。最后以河北省馆陶县真实节水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农田灌溉是用水大户,当前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研究农田灌溉的节水问题,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义。世界银行提出"真实"节水和ET管理,是改进农田灌溉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先进方法。本文基于节水灌溉项目管理的角度,将世界银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区辽中县子项目区五年实施结果整理、分析。从地下水灌溉抽取量、地下水位变化、灌溉效率、灌溉定额、农业节水措施、项目区ET平均、项目区ET综合与降雨量、水分生产率等方面评价"真实"节水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华北半湿润偏旱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区的建设实践,在河北平原三河井灌区,通过实时监测冬小麦田间土壤含水率,计算出其田间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即为灌水定额;当实时监测的田间土壤含水率低于冬小麦适宜生长含水率高于凋谢系数时,便对监测地块进行灌溉。采用移动式管道喷灌或支管退行式畦灌模式进行冬小麦灌溉,使灌水定额控制在750m^3/hm^2以内,达到节水增产增收的目的,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节水灌溉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鉴于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我国十分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适合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地面节水灌溉和简易节水灌溉等。我国目前正在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预先作好充分论证,严格掌握标准;与农业增产技术结合,开发多种水资源;选择优质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ET管理是农业节水灌溉水资源管理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园  刘斌  马济元  顾涛 《中国水利》2010,(17):58-62
ET是蒸发蒸腾耗水量的代号。ET管理即采取工程的、农业的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把节水灌溉项目区的耗水量控制在包括降水在内的水资源许可的范围内,实现水资源供耗平衡,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介绍了世行贷款项目农业节水灌溉一期项目实施ET管理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从农业供水资源对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用水量和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以及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节水灌溉方式的要求和对灌溉效益的影响等几方面研究探讨了农业节水与作物种植结构这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就北京市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今后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方法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用水效率评价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作物生产水足迹有效的统一了旱作、灌溉农业以及不同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与工具。本文在现有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域耗水量和区域用水量的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方法,形成了三种适用于不同评价目标和尺度的量化方法。以中国大陆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方法对小麦水足迹进行量化,探讨了三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研究表明三种量化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科学内涵,基于田间作物蒸发蒸腾量所得到的作物生产水足迹能够反映田间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农业资源禀赋;基于区域耗水量的计算方法能够反映区域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农业资源禀赋和区域耗水特性;基于区域用水量的水足迹量化方法能够反映区域尺度水分利用效率、灌溉系统运行水平与农业生产用水量。鉴于三种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方法的差异性,在进行水足迹量化评价时,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尺度和评价目标确定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方法,使量化和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