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靛蓝是蜡染工艺中最常采用的染料之一。为了拓宽蜡染工艺中天然染料的选择范围,根据蜡染的工艺要求,将真丝织物在40℃下用茶多酚、高粱红、栀子黄、栀子蓝、红花黄、甘蓝红、红米红和紫甘薯色素等天然染料染色,然后用80℃热水洗(脱蜡)。结果表明,从织物的表观得色深度K/S值来看,栀子黄和红米红色素最高,茶多酚最低。天然染料染色后的真丝织物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可达到4级以上(栀子黄除外)。比较天然染料的综合性能,认为红米红色素最适宜蜡染。这些天然染料可以单独或拼色后对真丝织物进行蜡染,也可在染地色后再进行套染,以进一步丰富蜡染产品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丝绸》2017,(9)
利用微波加热对真丝织物进行天然染料(高粱红、茶多酚、栀子黄和栀子蓝)染色。设计了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表,并以明矾为媒染剂,对真丝织物进行同浴媒染试验后测定织物的得色量,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微波加热时间、染液p H值及媒染剂质量分数的显著性大小,结合染料的分子结构分析同浴媒染法中不同染料对织物的得色量影响显著性大小不同的原因。以明矾为媒染剂对真丝织物进行后媒染色,同样结合染料的分子结构探讨织物的得色量和颜色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织物的摩擦色牢度和皂洗色牢度。比较同浴媒染和后媒染后织物的匀染性,后者好于前者。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中国天然染料及其对真丝织物染色的历史,介绍了近年来各种天然染料如茶叶、茜草、艾蒿等对真丝织物染色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真丝织物天然染料染色在来源和价格、结构和性能、染色牢度及色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天然染料新资源,补充色谱;完善天然染料的提取工艺,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以及其他工业生产的废料中获得染料,降低成本;研究天然染料的化学结构、染色原理和保健功能;探索新的染色工艺,寻找新的媒染剂,在提高染色牢度和得色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认为真丝织物天然染料染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扎染丝巾以其独特的图案造型、变幻无穷的色彩以及丰富的技法表现风格深得现代人的喜爱。在当下,现代扎染丝巾的设计在图形、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值得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5.
吴诚 《丝绸》1990,(11):37-38
真丝针织服饰经扎染形成的特有风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文中重点介绍了平缝收拢扎结法、对折平缝扎、对折飞缝扎、双折双缝扎、平缝根扎、平缝半扎、平缝全扎及水波花纹的扎染法等。  相似文献   

6.
从山竹壳中提取天然染料,并对真丝织物进行染色。研究了山竹壳天然染料对真丝的染色方法以及pH值、温度和硫酸钠用量对染色真丝织物K/S值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媒染剂种类和用量对媒染织物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染色方法相比,后媒染方法染色织物的K/S值较高,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山竹壳提取液染真丝织物的优化染色工艺为:pH值4,温度90℃,硫酸钠10g/L,时间为60min;优化媒染工艺为:硫酸铝钾相对织物质量分数为6%,硫酸亚铁相对织物质量分数为4%,后媒染时间30min。硫酸铝钾和硫酸亚铁的媒染真丝织物的日晒牢度达到了4级,皂洗牢度都达到了3~4级。硫酸亚铁媒染真丝织物的湿摩擦牢度为2~3级,干摩擦牢度为3级,硫酸铝钾媒染的真丝织物湿摩擦牢度为2级,干摩擦牢度为3级。  相似文献   

7.
《丝绸》2016,(11)
从手工缝扎方法和染料固色方法两方面探讨活性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扎染新工艺。首先进行单色扎染,将微波加热用于活性染料的固色,并通过试验发现染料利用率随着微波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 min时利用率可达90%。同时,染料利用率也随着纯碱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但从1 g/L到1.5 g/L和2 g/L,利用率增加的程度不大。织物断裂强力基本不变,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优良。证明微波加热固色的可行性、并得到最佳的固色工艺条件后,再将微波加热固色用于真丝织物的多色扎染,同时结合多种缝扎方法,可极大地丰富扎染的图案和色彩。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浴浸染法将艾蒿提取物及玫瑰茄提取物上染到真丝织物上,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染液pH值、染料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及浴比等因素和染色效果的关系,从而得出最佳染色工艺。对染色织物进行抗紫外、摩擦色牢度、拉伸强度等性能测试。研究发现经艾蒿色素和玫瑰茄色素上染过的真丝织物抗紫外性能均有所提升,拉伸强度也得到了提高;摩擦色牢度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天然染料染色织物的湿摩擦色牢度均达3级以上。  相似文献   

9.
《印染》2015,(23)
以自然落果期以及疏果期所得青柿为原料,选用啤酒酵母菌为发酵菌种,提取得到青柿单宁天然染料。采用该染料对真丝织物进行染色,得出优化染色工艺为:醋酸1 g/L(pH=5~6),浴比1∶40,70℃染色40 min;采用硫酸亚铁40℃后媒染,媒染剂质量浓度为2 g/L。染色织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和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薄荷染料提取工艺,及对真丝织物进行染色,讨论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对薄荷染液提取的影响,及染色温度、染色时间、浴比、p H值、不同媒染方法对真丝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测试了真丝织物的上染率、染色牢度。结果表明,提取薄荷色素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为60 mol/L,在60℃下提取135 min,料液比为1∶10。真丝织物的染色优化工艺为:室温20℃染色20 min、浴比1∶85、调节染液p H值为10。薄荷提取液染色真丝织物色牢度好,媒染染色可提高真丝织物的上染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丝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合成染料出现之前,真丝织物一直采用天然染料染色,将天然染料用于真丝织物染色,可使天然真丝和天然染料实现优势互补。然而,天然染色也存在着弊端。着重对真丝天然染料染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天然染料的品种,从红藤植物中提取天然染料并研究其对真丝纱线的染色性能。优化天然染料的提取工艺,采用氯化稀土媒染剂对真丝纱线进行媒染处理,研究染色纱线的各项色牢度及防紫外线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红藤提取液对真丝纱线的最佳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90℃,p H为4.5,染色60 min,后媒染染色。染色后真丝纱线具有较好的耐洗色牢度,且具有良好的防紫外线能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提法从丁香中提取天然染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工艺:时间30 min,温度70℃,料液比1∶20;将提取的染料用于真丝织物染色,较佳的染色工艺为:p H=5,温度70℃,时间70 min,浴比1∶40;媒染染色的较佳条件为:70℃,媒染剂用量10g/L;经媒染的织物抗紫外性能提高;染色织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4.
天然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抗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林 《丝绸》2006,(9):31-33,36
将黄芩提取液使用3种不同的方法处理真丝织物,对试样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探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黄芩的提取工艺和最佳染色工艺。研究表明,黄芩在指定的条件下染丝绸,除可以获得实用的染色牢度外,还具有一定的抗菌功效,是一种值得开发的环保型功能染料。  相似文献   

15.
概述天然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染色原理,介绍天然染料的染色工艺研究进展,分析直接染色法和媒染法染色真丝织物的上染率、染色牢度和抗紫外性能,提出天然染料的分子稳定性、染色牢度、色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上染率和染色牢度、丰富天然染料色谱、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指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天然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染色性能,经过实验可知天然染料N18最优应用工艺为:染液pH值为7、媒染剂用量为5 g/L、染色温度为50℃、染色时间为50 min、媒染时间为30 min、染料用量为5%(omf)、浴比为1∶50。用最优工艺加工的真丝织物综合染色性能好,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均达4级以上。  相似文献   

17.
天然染料姜黄对真丝织物的染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程万里 《印染助剂》2002,19(1):31-34
对天然染料姜黄在真丝织物上进行染色试验,选择萃取色素的条件、染色温度、染浴pH值、NaCl的加入、媒染剂(铝盐媒染、铁盐媒染等)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染料萃取用20g/LNaOH为宜,染浴pH4有利于染色。酸性条件下加盐使得上染率减小,中性条件加盐上染率略有提高。用铝盐或铁盐作媒染剂可提高染色牢度。  相似文献   

18.
最近,江苏省无锡市第四缫丝厂把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手工扎染技术应用于真丝针织纬编绸获得成功。真丝针织绸制成的服装,悬垂性好,富有弹性,具有通气、吸湿、保暖之特点,穿着柔软、滑爽,对皮肤有一定保护作用,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但是,长期以来除少数彩横条交织绸之外,色泽单调,一般只用于生产内  相似文献   

19.
<正>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印染技术。在现代高科技印染技术发展中,手工扎染的工艺被不断应用,因此传统古老的扎染工艺仍有极大的魅力。不同质感的新颖织物面料、清新自然的图案造型设计、独特的印染工艺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运用于现代扎染,显得珠联璧合又相谐成趣。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这种古老的纺织品印染工艺,民间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资治通鉴备注》详细地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翔实具体的事例为证,对扎染名称定义与工艺种类进行深入分析,从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入手,追随时代发展脉络,找出其代表性的工艺形式及与现代印染工艺间的异同点,并清楚地看到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