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一类油层聚驱后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是大庆油田开展的首个化学驱后弱碱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以验证弱碱三元体系在一类油层聚驱后的适应性,形成适合一类油层聚驱后的弱碱体系三元驱开发配套技术。试验目前处于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注入阶段,通过精细地质解剖、明确剩余油分布、生产动态分析及精细过程管理,开展了规模分注、体系优化及油水井个性化跟踪调整等工作,取得聚驱后再提高采收率10.76%的好效果。本文在分析试验效果基础上,总结出试验区分类采油井见效特征,明确了一类油层聚驱后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BEX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是油田首次在二类油层开展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试验。2005年11月开展空白水驱,2008年10月,在水驱采出程度45.30%、综合含水98.45%的基础上开展三元复合驱,目前处于后续聚合物保护段塞阶段,中心井区已经取得阶段提高采收率24.43%,预计最终提高采收率28.0%。通过该试验进一步研究弱碱三元复合驱的注采状况和措施效果,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在油田北部开发区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可行的;弱碱三元复合驱效果明显优于聚合物驱;个性化设计和及时的措施调整保证了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评价脂肽复配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经济效果,在2号站地区扩大试验规模,采用多井组方式进一步丰富二类油层类型,总结脂肽/石油磺酸盐复配三元复合驱开发规律,建立综合调整标准,为弱碱复合驱推广提供技术借鉴。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区油层类型复杂,平面上注采能力差异大,纵向上油层动用不均衡。针对二类油层的发育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对不同类型井的措施类型进行优化,保证各类型井均衡受效。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弱碱三元复合驱在S开发区二类油层推广的可行性,在油层发育具有代表性的纯油区东部开辟了工业化规模的D区块。实现了首次弱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应用提高采收率23个百分点以上;验证了石油磺酸盐弱碱三元复合驱油技术适合S开发区二类油层;建立了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单井组跟踪调整模式;量化了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全过程注采参数技术界限。  相似文献   

5.
三元复合驱技术日趋成熟,现场试验表明,三元复合驱可以提高采收率达20个百分点。本文针对弱碱三元复合驱三元体系设计不同方案,评价驱油效果选出更好的三元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主段塞一致条件下,副段塞低粘体系比高粘体系提高采收率高;强碱体系较弱碱体系损失了部分体系粘度,但进一步改善了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能力加强,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油田S区块一类油层开展的强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试验区不同开发阶段、平面单井见开发效果存在差异,本文从驱油体系、油层条件及动态调整等因素出发,对S区块一类油层强碱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及单井见效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影响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今后三元复合驱开发调整及挖潜提供技术借鉴,对三元复合驱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弱碱三元复合驱采油井结垢特征,建立了弱碱三元复合驱双结垢判别图版法,形成了采油井清防垢配套技术,为弱碱三元复合驱规模化经济开采提供技术手段。应用结果表明,采油井检泵周期延长,降低作业成本,节约生产运行费用,实现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弱碱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油井结垢卡泵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研究弱碱三元体系机采井的结垢规律,研究抽油机结垢及卡泵发生的时机,对抽油机频繁卡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卡泵井垢样分析,研制出适合的清垢剂和清垢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BSD区块为依托,根据弱碱三元复合驱动态变化特点,将开发过程划分为未见效期、含水下降期、含水低值期和含水回升期四个阶段,针对各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动、静态资料相结合,通过精细开展区块和单井分析,明确调控目的,制定调整对策,适时采取了贯穿全过程的个性化参数调整及针对性措施。结果表明,全区含水率由空白水驱结束时的97.16%下降至最低点80.81%,下降了16.35个百分点,低值期持续22个月(0.42PV),阶段提高采收率23.58%,应用弱碱三元复合驱综合调整技术可显著地改善二类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是油田高含水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三元复合驱机采井存在结垢严重、检泵周期短的问题,影响了采出井正常生产,从而影响开发效果,同时也增加了生产维护成本。目前油田主要应用强酸性清垢药剂处理机采井结垢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强酸性清防垢剂也会对套管和生产管柱产生一定的腐蚀,影响油井服役寿命和生产管柱运行周期。为了兼顾清防垢效果和设备及井筒保护,开展弱碱三元复合驱中性清防剂现场试验。  相似文献   

11.
常世明 《辽宁化工》2014,(8):1059-1062
根据子长油田的实际情况,通过室内实验确定合适的化学示踪剂,然后分析注水井的监测曲线和周围各井注入水分配情况得出注水井与周边各油井有良好的渗流带,有利于提高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主力油层聚驱后,油层含水高,剩余油分布零散,但丰度仍然很高,开采难度大。为探索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应用蒸汽吞吐可以改善原油流动性能、提高驱油效率的技术特性,着重进行了聚驱后油井蒸汽吞吐技术的矿场试验,并以北一区断东中块萨中开发区北部的北1-4-P37井进行现场应用与分析,探索出合理的注气参数、注入方式,掌握吞吐后油井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取得聚驱后蒸汽吞吐后开采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万军 《辽宁化工》2012,41(3):304-307
通过对超前注水、同步注水、滞后注水进行了对比分析,肯定了超前注水的效果.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已4年多了,4年多来反九点法注采井网,由于井距小、微裂缝发育、主裂缝明显,东西向油井在部分水淹或含水较高,而南北向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后产量不理想,稳产期相对较短,因此优化裂缝主向、侧向井距组合,适当调整注采井网,是提高甘谷驿油田西部注水试验井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大情字井油田水驱控制程度低,注水压力高,开采效果差以及长岭气田天然气的脱碳埋存难问题,决定大情字井油田开展小井距CO_2混相驱替试验。为研究CO_2驱油机理,提高注气开发效果,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矿场试验,对开发层系划分、井网部署、注入方式、注气速度、气水段塞比以及油井流压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优化方案如下:确定青一段7、11、12和14小层为注气试验层;采用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为225 m,采用气水交替的方式注入,年注气速度为0.07 HCPV,气水比为1:1,油井流压为12 MPa。经矿场实施结果表明,小井距注CO_2驱替,增油效果明显,并且试验周期短,能有效解决地层压力亏空、水驱见效慢以及砂体控制程度低等问题,并且选择物性相近,具有良好隔层的油层注气,采用气水交替的注入方式可有效抑制小井距易气窜问题,更大程度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李乔丹 《云南化工》2019,(4):162-163
在油田注水开发的后期,油井的含水率随注水量增加而升高,注水井与采油井的连通状态发生动态改变,产量进入快速递减阶段,因此必须动态监测油水情况,实施有助于提升油田采收率的措施和工业技术,才能减缓产量递减速率,使油井维持长期稳定生产能力,获取油气产能的最大效益,达到开发后期油藏生产指标。本次对开发后期油藏开采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提高剩余油的开发率,达到油田开发指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试验区块M低孔低渗、物性差及井间连通状况差等导致水驱效果差,产量递减较快等问题,为提高区块产量,考虑构造、井网完善程度的影响,利用撬装站作为注入平台,优选3口井实施减氧空气驱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试验区总产油量上升,注气后日产油增加0.3t,最高日增0.68t,含水率先上升后下降,由注气初期的2.3%下降至目前的1.9%,注气时能量恢复,产量上升;停注后能量下降,产量下降。持续稳定注气是井组稳产关键。气驱见效后,泵充满度提高,泵效提高,工况改善。综上,减氧空气驱相比较水驱开发具有优越性,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B166井区为白豹油田主力开发区块之一,早期井区南部开展强注强采开发试验,导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采油速度低、递减快。笔者总结南部开发试验经验,参阅大量注水开发技术文献,并借鉴国内外油田注水开发实例,在超低渗油藏已成熟的超前注水技术基础之上,创新性的提出了温和注水技术。北部试验井组采用超前温和注水开发技术,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平均单井日产油为强注强采井2倍左右,表明了超前温和注水技术适用于B166井区注水开发,该技术在国内外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克沁油田2000年全面进入开发阶段,油田包括已经投入注水开发的中区及目前试采的西区和东区。投入注水开发的中区油井见效规模不断扩大,产能相对稳定,区块水驱开发形势整体较好,但也存在注水单向突进、含水上升导致产能下降等矛盾;试采区块衰竭式开发,单井产能下降。因此我们将以"油田开发基础年"、"稳定并提高单井日产量"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精细油田注水,改善水驱效果,提高油井见效率,夯实稳产基础,同时通过措施、新技术试验与推广稳定并提高单井日产量,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低渗透油藏在各大油田分布广泛,其石油储量占未开发石油总量的比重较大。贾敏效应是导致低渗透油藏难以开采、采收率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采用贾敏指数来评价贾敏损害程度,制取了三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N-1、JN-2和JN-3,通过筛选得知JN-3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最强。根据贾敏效应产生的机理以及水井转抽机理,开展了减缓贾敏效应的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性地向注入水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N-3,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同时适时地采用水井转抽逆向驱油来增大驱动压差,有效地抑制和减缓了贾敏效应,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水平井热采模式一直是改善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在热采中后期,常规同采同注的注气方式存在着蒸汽热利用率低、蒸汽波及范围小和剩余油量大等问题。研究不同注气方式对该类油藏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井组一注多采和直平井组合吞吐方式均能很大程度提高蒸汽利用率,有效驱替井间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