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土壤对春小麦吸收~(90)S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我国六种不同土壤研究了土壤农化特性对春小麦吸收~(90)Sr的影响。证实了土壤pH和代换性钙含量对~(9O)Sr从土壤进入小麦植株有显著的影响。随土壤种类的变化,小麦对~(90)Sr的吸收及浓集系数均变动在1—7倍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在辐射育种的研究工作中,要想得到准确的生物量,首先要有准确的物理量。γ射线和活体植株间的作用是紧密的能量传递过程,它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活体植株各个器官,而某些器官在一定生长期吸收能置的多少又与遗传效应直接相关。但是,由于各器官不同生育期各元素的百分含量不同,在同一照射量下,吸收能量的多少也不同。辐射育种工作者在考虑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器官剂量给予置时,转换因子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测定活体植株不同时期各器官的元素百分含量,并计算出相应的X-D转换系数,对于由照射量(R)转换为吸收剂量(Gy)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间,对生长茂密的麦田所施行的梳老叶、浇水、剪叶等技术措施的作用,用P~(32)示踪研究施行了上述技术措施后对磷的吸收和分布情况,从而为防止小麦倒伏的措施提出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证明,梳老叶和浇水可促进根系对P~(32)的吸收和利用,并可以抑制植株营养体的生长,促使植株健壮;拔节期间,小麦倒伏后剪叶可以加大磷在茎基部的积累和促进磷向穗部运转,抑制茎叶徒长;小麦拔节期控制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0%,既不会使茎叶徒长,并有利于基部茎节的强韧和幼穗内磷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合理施肥是夺取棉花稳产高产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措施。氮肥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棉花的产量。 为了解棉花花铃期增施氮肥对防止植株早衰、增加中下部铃重和提高上部果枝结铃的作用,我们以~(15)N标记的硫酸铵示踪。通过研究棉花对~(15)N肥料的吸收利用以及在棉株各器官的分配情况,探索棉花增施花铃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小麦主茎与分蘖养分转移的规律,给小麦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的根据,本试验利用放射性P~(32)(K_2HP~(32)O_4)分别在室内和田间进行试验。结果证明:不论初生根或次生根吸收的养分,都是优先供应主茎。主茎和分蘖的养分可以相互转移,特别是分蘖中的养分大量而迅速地向主茎转移,证明控制适当的分蘖对主茎是有利的。从植株对P~(32)的吸收和分配规律看来,认为合理密植原则应该是:保证主茎生长优势,兼顾第一分蘖成穗。  相似文献   

6.
用~(14)C-辛硫酸示踪剂进行植株喷雾、拌种和拌土三种处理试验。用液体闪烁仪测定了样品中~(14)C-辛硫磷残留物的放射性,研究了~(14)C-辛硫磷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春小麦植株从土壤中转移和消解~(14)C-辛硫磷残留物的途径和规律。测定了小麦籽粒的辛硫磷残留量,提出了辛硫磷在小麦作物上安全使用标准的建议,对小麦植株收获后土壤中残留的~(14)C-辛硫磷残留物的消解途径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用_(15)N同位素稀释技术分别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示范对比试验,研究了大豆与玉米植株在单作和混作系统中的氮行为和生态互补作用。结果表明,混作时玉米植株来自土壤氮比单播降低了9.13%~24.58%,来自肥料氮比单播时降低了7.15%~22.52%,减低了玉米植株对土壤和肥料氮的剧烈竞争。混作时大豆固定的氮除供本身生长发育用外,还能转  相似文献   

8.
尿素施入稻田后迅速水解成NH_4~ ,两天后水层中NH_4~ -N含量即达峰值,混施脲酶抑制剂峰值可推迟一天出现,并可降低其峰高。~(15)N示踪试验表明:PPD和NBPT两种抑制剂能明显地促进水稻氮素的吸收和水稻生长,提高尿素氮的利用率,减少损失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产效果,尤其是在高氮水平下以上效果更为明显,而抑制剂HQ则较差。稻草的施用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降低了水稻对肥料氮素的吸收,但能提高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9.
用~(15)N同位素稀释技术分别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示范对比试验,研究了大豆与玉米植株在单作和混作系统中的氮行为和生态互补作用。结果表明,混作时玉米植株来自土壤氮比单播降低了9.13%~24.58%,来自肥料氮比单播时降低了7.15%~22.52%,减低了玉米植株对土壤和肥料氮的剧烈竞争。混作时大豆固定的氮除供本身生长发育用外,还能转移给与之混作的玉米植株,输出率达18.44%~35.32%,使玉米植株从与之混作的大豆根际获得本身生长所需氮的8.75%~24.05%,成为玉米植株土壤和肥料氮之外的第3氮源。这种负反馈机制使混作系统中大豆植株的固氮率比单作时提高29.10%~32.69%。对大豆混作玉米进行了示范,每公顷收获大豆与玉米的复合产值分别比大豆单作增收30.51%和52.95%,比玉米单作增收22.60%和43.69%。大豆与玉米以2:1株数比混作时,两种作物植株的含氮量比其他混作组合的高,对土壤氮的消耗则比其他组合的低,表现出2:1混作组合的氮营养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137)Cs在农业环境中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137)Cs在农业环境中行为的研究始于1960年。30多年来,中国对~(137)Cs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行为以及植株根外吸收~(137)Cs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用的数据。查明了中国土壤中~(137)Cs的平均活度为10.45Bq/kg,其分布有随纬度下降而降低的规律。~(137)Cs从土壤向农产品的转移系数约为0.12~8.19×10~(-3)。植物吸收~(137)Cs后按一定规律分配,在水稻植株中分配依次为根>颖壳>叶片>茎>糙米。转移到地上部的~(137)Cs主要积累在颖壳中。植株中~(137)Cs的积累与污染水平呈正相关。植物种类、生育期、土壤性质、肥力水平等都对~(137)Cs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行为有影响。污染方式对~(137)Cs进入植株的影响很大,根外器官对~(137)Cs的吸收率比根系对土壤中~(137)Cs的吸收率高得多。关于减少植物吸收~(137)Cs的技术措施以及土壤去污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初步探索不同生育期追施磷肥对油菜植株内部生理代谢作用的影响,并借助示踪磷肥研究报部与叶面追磷肥对荚果形成、籽粒充实过程的相互关系,以便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参考。试验方法本试验在本所同位素研究室油菜试验地里进行,试验品种为“洞口甜油菜”。1961年10  相似文献   

12.
以小麦作材料,用钴-60γ射线照射小麦花粉、子房、孕穗期植株、抽穗期植珠、花末期植株,计算了当代结实率,调查了M_1大田植株成活率和M_2的突变频率以及突变体分类。结果表明,辐照小麦活体,其适宜照射量为0.206~0.516C/kg(800~2000R),比照射小麦干种子低了十倍,其突变频率,有益突变频率、有益突变体百分比分别比辐照小麦干种子提高50~57%,22~34%和83~127%。在同一照射量内,小照射量率比大照射量率的辐射效应明显。适宜的照射量率为每分钟7.74~12.9mC/kg(30~50R)。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作材料,用钻-60γ射线照射小麦花粉、子房、孕穗期植株、抽穗期植珠、花末期植株,计算了当代结实率,调查了M_1大田植株成活率和M_2的突变频率以及突变体分类。结果表明,辐照小麦活体,其适宜照射量为0.206~0.516C/kg(800~2000R),比照射小麦干种子低10个数量级,其突变频率,有益突变频率、有益突变体百分比分别比辐照小麦干种子提高50~57%,22~34%和83~127%。在同一照射量内,小照射量率比大照射量率的辐射效应明显。适宜的照射量率为每分钟7.74~12.9mC/kg(30~50R)。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以来农业连续大跃进的事实,证明了农民群众制造的深耕结合多施肥的经验是保证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耕作法和施肥法的重大改革,深耕结合多施肥能促进土壤熟化,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矿物质的有效化等,从而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深耕结合施肥这一措施涉及面广,问题很多,但与生产直接有关的是,究竟耕多深合适?是否越深越好?肥料施在何部位?在浅耕和深耕条件下根系分布有何不同? 河南孟县1959年5万亩小麦丰产方的经验说明:深耕以后,下层土壤中麦根的比例增加,麦根有向下伸展及分布范围扩大的趋势,以深耕1尺增产效果最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深耕试验证明:深耕到1.5尺以上,小麦根系的总量和分布深度并非直线上升,而  相似文献   

15.
盆载试验表明,2,4-D加田菁固氮根瘤菌处理麦苗能成功地诱发根部结瘤,其植株生育正常。株高和干重明显高于不固氮参照组(2,4-D加灭活田菁固氮根瘤菌处理)。ARA法证实其根系呈现固氮酶活性;Kjeldahl法表明其植株,特别是根部,全氮产量大多高于参照组;~(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得其茎叶~(15)N原子百分超低于不固氮参照组,表明,2,4-D加田菁固氮根瘤菌诱发的小麦“类瘤”能固定大气氮。连续4年多次试验表明,2,4-D加田菁固氮根瘤处理能使小麦百分之百诱发结瘤,但并非诱发瘤都能固氮。用~(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表明,其固氮能力较低,波动甚大。每盆净固氮量约为0.05~18.1mg纯氮(合0.01~3.87mg N/株),占植株全氮量的2.32%~18.07%。~(15)N同位素稀释法还证实了盆载试验条件下的田菁固氮根瘤菌的自生固氮活性,其固氮产物能为小麦植株吸收。最后还提出了准确计算结瘤小麦固氮百分率的数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盆载试验表明,2,4-D加田菁固氮根瘤菌处理麦功成功地诱发根部结瘤,其植株生育正常。株高和干重明显高于不固氮参照组(2,4-D加灭活田菁固氮根瘤菌处理)。ARA法证实其根系呈现固氮酶活性;Kjeldahl法表明其植株,特别是根部,全氮产量大多于高于参照组;~(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得其茎叶~(15)N原子百分超低于不固氮参照组,表明,2,4-D加田菁固氮根瘤菌诱发小麦“类瘤”能固定大气氮。连续4年多次试验表明,2,4-D加田菁固氮瘤处理能使小麦百分之百诱发结瘤,但并非诱发瘤都能固氮。用~(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表明,其固氮能力较低,波动甚大。每盆净固氮量约为0.05~18.1 mg纯氮(合0.01~3.87mg N/株),占植株全氮量的2.32%~18.07%。~(15)N同位素稀释法还证实了盆载试验条件下 的田菁固氮根瘤菌的自生固氮活性,其固氮产物能为小麦植株吸收。最后还提出了准确计算结瘤小麦固氮百分率的数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17.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于1985~1988年在盆栽和草场小区条件下,研究了新疆大叶苜蓿和其它新疆主要豆科牧草及新疆主要禾本科牧草在单播和混播系统中的氮行为。新疆大叶苜蓿、覃木樨、红豆草、白三叶和红三叶等新疆主要豆科牧草植株对肥料氮的要求是微不足道的,仅占0.7%~5.3%,但对土壤和空气氮的依赖性则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豆科牧草对土壤或肥料氮的依赖性随着固氮能力的增强而降低。新疆大叶苜蓿植株中有79%的氮来自空气,是高固氮作物,肥料氮仅占0.7%。在混播系统中,新疆主要禾本科牧草牛尾草、老芒麦、冰草和无芒雀麦植株来自肥料和土壤氮的比例比单播时都有较大的降低,发生了苜蓿固氮产物向与之混作的禾本科牧草转移。新疆大叶苜蓿与老芒麦1:1混播,为合适组合。合适组合的混合干草产量,产氮量,苜蓿固氮量及向老芒麦转移量都最优。混合干草中苜蓿与老芒麦的组成重量比为1:0.9,搭配合理,营养完全。  相似文献   

18.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于1985~1988年在盆栽和草场小区条件下,研究了新疆大叶苜蓿和其它新疆主要豆科牧草及新疆主要禾本科牧草在单播和混播系统中的氮行为。新疆大叶苜蓿、覃木樨、红豆草、白三叶和红三叶等新疆主要豆科牧草植株对肥料氮的要求是微不足道的,仅占0.7%~5.3%,但对土壤和空气氮的依赖性则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豆科牧草对土壤或肥料氮的依赖性随着固氮能力的增强而降低。新疆大叶苜蓿植株中有79%的氮来自空气,是高固氮作物,肥料氮仅占0.7%。在混播系统中,新疆主要禾本科牧草牛尾草、老芒麦、冰草和无芒雀麦植株来自肥料和土壤氮的比例比单播时都有较大的降低,发生了苜蓿固氮产物向与之混作的禾本科牧草转移。新疆大叶苜蓿与老芒麦1:1混播,为合适组合。合适组合的混合干草产量,产氮量,苜蓿固氮量及向老芒麦转移量都最优。混合干草中苜蓿与老芒麦的组成重量比为1:0.9,搭配合理,营养完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精确地观察到小麦在不同深翻条件下的根系生长及分布情况,为深翻改土,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出根据,本试验应用P~(32)示踪,根据根采对P~(32)吸收后在地上部分的存在来分析根系的生长和分布。试验结果证明,小麦返青期间在任何深翻深度的条件下,大部分根系集中在土壤上层0—35厘米。随着耕翻深度的增加,根系有下移的趋势,但并不成比例,耕翻愈深则差异愈不显著;同时土壤中根系的数量也增加。证实了土壤深翻对小麦根系的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钴在小麦-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60Co在小麦-土壤系统中的迁移、消长和分配动态。结果表明,进入土壤表面的^60Co将在系统内发生迁移。小麦植株中^60Co比活度起初随时间迅速增高,在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小麦各部位中^60Co比活度的大小顺序为:麦根>麦秸>麦壳>麦粒。土壤中^60Co主要滞留于表层5cm,其比活度与距土表深度呈单项指数负相关;小麦对土壤中的^60Co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