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某污水厂进水中含有80%的工业废水,污水可生化性差,出水要求较高。原工程采用水解酸化+A/O+混凝沉淀+生物曝气滤池+V型滤池工艺处理污水,出水有机物严重超标。现扩建工程在生化池与混凝沉淀池之间增加芬顿工艺,氧化污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通过混凝沉淀去除,效果良好。工程试运行期间,出水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芬顿的药剂成本仅为0.35元/t。现工程证明仿酶芬顿对印染废水的处理经济、有效,可为其他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制剂类制药废水生物毒性较大、可生化性较差,属较难降解有机废水。采用混凝沉淀+上升式厌氧污泥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COD300 mg/L,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4中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化学合成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合成制药废水生物毒性大、可生化性差,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采用"电催化+微电解+混凝沉淀+上升式厌氧污泥床+缺氧/好氧"工艺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COD300 mg/L,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荧光渗透液废水有机物浓度高,破乳难度大,可生化性差,属于难降解的有机废水。采用电芬顿+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荧光渗透液废水,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COD、SS、色度以及石油类,且出水水质优于处理要求,运行费用仅为12.86元/m3。  相似文献   

5.
项目废水为某煤矿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构成煤矿矿井水悬浮物的主要成份是粒径极为细小的煤粉和岩尘。靠自然沉淀去除是困难的,必须借助混凝剂,采用混凝沉淀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对悬浮物的去除。本案采用"高密度沉淀池+压力砂滤+压力炭滤+消毒"的多级联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该工程自2016年8月投产至今,处理处理效果稳定,各项出水指标均可以达到预期的指标并实现废水的回用。  相似文献   

6.
某制药公司通过化学合成法生产抗生素,产生高浓度有机废水,而且成分复杂难以降解。原有处理工艺为混凝+臭氧+厌氧水解+好氧+缺氧水解+CAST工艺,不能使该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基于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Fe-C+Fenton+混凝+水解酸化+IC+A/O+BAF工艺处理该废水,并对原有构筑物进行了改造和扩建。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出水各项指标稳定达到《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4—2008)。  相似文献   

7.
制药废水成分复杂,COD和有机氮浓度高,水质波动极大且含有难生物降解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等物质。针对其水质情况,预处理采用气浮沉淀一体池+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工艺,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主流程采用UASB-A/O生化组合工艺,其中UASB系统有机容积负荷高,耐冲击能力强,A/O系统脱氮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确保COD和TP达标。最终出水水质满足后续园区污水厂的进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某铜业公司阴极铜生产废水为3 000 m3/d,主要包括酸性废水中和后出水、化学水处理站浓水和普通生产废水。深度处理系统根据生产需要,处理酸性废水、化学水站浓水、普通生产废水单股或多股混合废水。由于深度处理项目建设与铜业公司建设同步,设计阶段对来水水质只能根据矿石组成和同类型废水水质进行估算,其中总硬度≤800 mg/L、总碱度≤600 mg/L、SS≤200 mg/L、硫酸盐≤900 mg/L。通过Mathematica软件模拟计算和可能的来水水质进行分析验证,深度处理系统采用多阶混凝沉淀+多介质过滤+离子交换+膜系统工艺,处理后80%清水达标进入厂区回用水管道,其余浓水进入渣缓冷循环水管道。该项目建成运行后,深度处理系统脱盐率≥97%,出水水质达到业主确定的软化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比了混凝沉淀+微滤装置和逆流共聚气浮装置对家庭漂洗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PAC的混凝效果优于PFS;经两种装置处理后,出水均澄清,浊度均为10 NTU左右,BOD512 mg/L,氨氮7 mg/L;但混凝沉淀+微滤装置占地面积大、不易设备化集成、滤网易堵塞,而逆流共聚气浮装置紧凑易集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采用物化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电化学氧化)/生化处理工艺(两级厌氧+好氧)/物化处理工艺(后混凝沉淀)处理难降解精细化工废水,考察了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中试结果表明:物化/生化/物化组合工艺能有效处理难降解化工废水,提高系统有机负荷,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当进水COD浓度提高到8 544 mg/L时,系统最终出水COD、SS、氨氮和总磷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74、16、1.71和4.73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79%、90.8%、97.37%和58.07%,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成药制药废水特性,采用混凝沉淀+ABR+A/O工艺进行处理,对其进出水水质进行长时间监测,结果显示,进水COD、氨氮、总磷含量分别在2 370、45、3. 1 mg/L左右,出水相应指标分别稳定在75、2. 8、0. 5 mg/L左右,综合去除率分别达到96%、93%、83%以上,满足《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6—2008)。  相似文献   

12.
DMBA生产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属于难处理的化工废水。在处理规模为80 m~3/d的工程中,设计采用预处理/UASB/延时曝气/混凝沉淀组合工艺,经调试及试运行验收,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达到工业区污水管网接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某大型精细化工企业按照分质处理原则,对有机废水(5 000 m~3/d)和无机废水(3 000 m~3/d)分别处理。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采用IC厌氧+两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处理工艺,试验确定芬顿氧化工艺最佳处理条件为pH值=5,FeSO_4投加量为0. 6 g/L,H_2O_2投加量为13. 48 g/L,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无机废水采用调节+中和+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尾水水质达到接管标准后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厂集中处理。对部分出水进一步采用澄清+过滤+双膜法处理,可达到回用要求。污泥经机械浓缩脱水后焚烧处置。  相似文献   

14.
多晶硅企业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浙江省某多晶硅生产企业排放的生产废水的特点,对各工段废水采用分质收集,单独预处理。其中含氟废水采用化学反应/混凝沉淀法;切削液废水先采用混凝沉淀处理,再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切断磨面废水采用混凝沉淀法处理。工程实践表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排放标准。该系统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处理成本低,系统COD总去除率为91.6%。  相似文献   

15.
采用破乳/混凝沉淀/电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对冷轧平整液和光整液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酸化破乳/混凝沉淀/电催化氧化工艺可有效去除平整液废水中的油类物质和COD,对COD的去除率可达74%;混凝沉淀/电催化氧化工艺对光整液废水中COD的去除率达65%;两者的出水B/C≥0.5,且对总油的去除率均可达93%。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屠宰废水的来源及特性,从格栅筛滤、调节池、混凝沉淀、气浮等方面,介绍了屠宰废水的预处理工艺,研究了各个水处理单元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确定了预处理的最佳工况参数,指出采用混凝气浮工艺进行预处理出水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生物吸附+A/O+混凝沉淀+过滤处理精制棉生产废水的工程实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出水COD、BOD5、SS、色度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7 mg/L、14.3 mg/L、46.2 mg/L、42.6倍,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橡胶助剂废水属于难降解、难生化处理的工业废水。采用气浮+Fenton氧化+厌氧水解+三级A/O+絮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橡胶助剂废水,在实际平均进水COD为3 771 mg/L、TN为220 mg/L、总锌为120 mg/L的情况下,出水COD平均值为262 mg/L、氨氮平均值为33 mg/L、总锌平均值为0.78 mg/L,达到该公司所在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混凝沉淀+多介质过滤器+超滤+一级RO+二级RO+混床"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生化处理出水,设计处理规模为200m~3/h,水回收率为75%,其中70m~3/h可以达到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80m~3/h可以达到锅炉补充水水质标准,系统运行稳定,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20.
某液晶面板厂的高含氟高硬度废水处理厂的进水分为含氟废水及有机废水两股,含氟废水经过混凝沉淀+MBBR硝化预处理,降低硬度、F-及NH3-N浓度后与有机废水混合,再采用生化处理+臭氧高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高效沉淀+消毒组合工艺处理,最终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该项目规模为6×104m3/d,吨水投资约5 935元/m3,单位占地面积为0.619 m2/(m3·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