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3,(10):78-79
介绍了黄河下游滩区放淤及背河低洼地改造模式及实施方案,利用实测资料和已有成果计算分析了引洪放淤和机械放淤对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结果表明,滩区放淤及背河低洼地改造共能处理利用黄河泥沙24.52亿t,能使下游河槽减淤31.90亿38.54亿t。同时,挖河还能够增大河槽的过流能力,如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卡口河段实施挖河,则对增大主河槽过流能力的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2.
在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急剧降低,中水流量持续时间增长,水库调水调沙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改善了泥沙淤积部位。拦沙期(1999年10月—2018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共计冲刷21.015亿m~3。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时空变化特性及水库对水沙的调控效果,对比计算有、无小浪底水库两种工况下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变化及减淤作用。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比为1.373∶1,其拦沙减淤效果与水沙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及河道边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研究(Ⅱ)———潜力与能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系统研究了2050以前不同水沙系列条件下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的潜力与能力及经济投入指标。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河道的输沙潜力与能力较大,2008—2050年下游河道利津站的年最大输沙潜力为10.22~18.08亿t/a,年平均输沙能力为3.46~6.24亿t/a,河口造陆的容沙潜力为254亿t,深海输沙能力为1.74~2.57亿t/a。河道输沙是长期的,应充分利用河道输沙能力输沙到河口造陆和输沙深海。水库拦沙的潜力与能力也较大,干支流水库的拦沙潜力为531.06亿t,小浪底水库的年平均拦沙能力为5.07~5.94亿t/a,古贤水库的年平均拦沙能力为3.42~5.45亿t/a,水库拦沙库容是有限的,应合理利用水库的拦沙能力改善河道冲淤。滩区放淤潜力与能力相对较大,干流滩区放淤的潜力为192.1亿t,下游滩区的年平均放淤能力为0.34~0.64亿t/a,小北干流滩区的年平均放淤能力为1.07~1.42亿t/a,温孟滩区的年平均放淤能力为0.43~1.06亿t/a,滩区放淤是有条件的,应合理利用滩区放淤能力改善滩槽泥沙分布。黄河干流具有一定规模的引水引沙潜力与能力,干流年最大引水引沙潜力为2.8亿t/a,年平均引水引沙能力为1.62~2.54亿t/a,引水引沙也是有条件的,并对河道冲淤有影响。经分析,排沙入海的经济投入较低,其次为水库拦沙,滩区放淤的经济投入较高。研究成果为黄河干流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提供可定量的约束条件和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建设最早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析其功过与经验教训对今后黄河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规划是错误的,没有考虑水库淤积的"翘尾巴"问题,坝址选择不当;改建是成功的,经过数次改进,摸索和总结出了使水库长期运行的蓄清排浑调度模式,1974—1985年三门峡水库冲淤已达到平衡;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发挥了巨大防洪效益,其防洪效益不在于水库调洪,而在于拦沙92亿t、为下游河道减淤约64亿t,平均减淤厚度为3.30 m。三门峡水库成功的运用实践证实了多沙河流水库长期使用的可行性,由于黄河泥沙多,因此除调水调沙增强输沙能力外,还需要通过水库和放淤等措施拦蓄、利用一部分泥沙。  相似文献   

5.
朱建奎 《中国水利》2014,(20):48-50
以温孟滩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等基本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温孟滩放淤的方式、可进行放淤的范围、放淤高度和堆沙容积,分析了温孟滩放淤的相关技术指标,提出了淤区工程布置方式。结果表明:温孟滩放淤应采用有坝放淤的方式,引水口选择在小浪底水库;淤区可放淤面积为71.6km2,放淤厚度15 m,可堆沙12.57亿t;2020年以后开始放淤,年均引沙天数为19.1天,拟定设计引水流量500m3/s,年引沙总量1.547亿t,年淤积量约8 000万t;淤区布置共分为4段7条,共布设进水闸2座、退水闸4座、围格堤137.1km、输沙渠道35.16km、退水渠道11.2km。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温孟滩河道工程的概况,分析了尽快采取措施对该河段河道工程进行预加固的必要性。利用黄河泥沙,采用移动造浆设备充填长管袋、装载机推土工包、吨包等新技术,对温孟滩河道工程进行了应急除险加固试验。2011年、2012年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河道工程安全运行,有助于下游河道防洪减淤;该措施可就地取沙,充填技术操作方便,成本较石料低廉,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根据不同时期入黄泥沙处理和利用的状况和特点,提出对黄河泥沙应采取"拦、调、排、放、挖"等多种措施综合处理和利用。通过不同方案及泥沙治理效果的比较,研究提出了2030年前采用水土保持特别是多沙粗沙区拦沙工程拦沙、骨干水库拦沙,以及调水调沙、河道排沙、放淤、挖河疏浚及泥沙利用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的配置方案。分析论证了在配置方案条件下,2020年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年平均泥沙量为4.41亿t,下游河道年平均冲刷泥沙0.41亿t,可维持4 000 m3/s以上的中水河槽;2020—2030年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年平均输沙量为5.32亿t,下游河道年平均淤积0.46亿t,可维持4 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  相似文献   

8.
从大量实测水文泥沙的观测资料出发,分析了黄河下游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特性,讨论拦减粗沙及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给出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黄河下游减淤的一些措施,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泥沙合理配置对于黄河综合治理和泥沙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黄河泥沙配置综合评价方法,按照新水沙系列和配置模式条件,采用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计算黄河泥沙配置方案,对各种泥沙配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建议配置方案及合理的泥沙配置比例。结果表明,入黄水沙量对泥沙配置状况有明显影响,抬高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对泥沙配置状况影响不大,黄河上中游水库建设对泥沙配置状况明显改善,下游防护堤治理对泥沙配置状况有所改善。结合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水库建设和跨流域调水,维持四站入黄年平均水量约250亿m~3和沙量约3亿t,可以维护黄河河道均衡稳定。现状水库河道条件建议方案对黄河泥沙的合理配置比例为水库拦沙35%、引水引沙21%、滩区放淤3%、挖沙固堤4%、河道冲淤3%、输沙入海34%;合理空间分布为上游20%、中游30%、下游14%、河口36%。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黄河下游一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对两个均为15年的小浪底出库不同设计水沙系列进行预估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系列铁谢-利津河段皆呈冲刷状态,15年累计冲刷泥沙总量分别为6.012亿t和0.716亿t。分析得出,在今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初期运用过程中,若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特别是山东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泥沙在下游河道中顺利输送,从而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或冲刷的效果,努力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王玉恒  王远迪 《吉林水利》2007,(7):49-51,53
在对大坝水平裂缝做表面涂贴、镶嵌防渗处理时,靠近坝段横缝之裂缝端部的防渗处理就成为防渗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某工程采用灌浆法处理大坝水平裂缝端部防渗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聚氨酯在坝工裂缝防渗堵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葠窝水库、观音阁水库、江垭水库等工程大坝裂缝防渗堵漏灌浆的实践,论述了采用水溶性聚氨酯进行坝工裂缝防渗堵漏灌浆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并介绍了水溶性聚氨酯灌浆的施工工艺及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家峡水电站坝区边坡为层状结构岩体,施工开挖形成了坡向与边坡层理面倾向不同关系的人工边坡,其变形破坏方式和稳定性特征各不相同。工程实践中,在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边坡类型的变形破坏机理和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边坡开挖与锚固方法,即顺向坡先锚后挖,横向坡边挖边锚,逆向坡随机锚固。根据这一原则,成功而有效地指导了工程的施工,保证了边坡施工期的进度和运营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孙业文  杨中  李国栋 《治淮》2004,(4):30-31
膨胀性土是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均较剧烈,并有可能使建筑物工程受到危害的粘性土.临淮岗工程主坝原坝身、坝基和料场都有膨胀性土存在,通过对该坝膨胀性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的研究,提出主坝膨胀性土外包盖2.5m厚非膨胀性土的工程措施,以减小膨胀性土筑坝对临淮岗工程主坝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遥感解译的积雪资料和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几十年来黄河河源区积雪面积、各测站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以及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幅度。结果表明:黄河河源区几十年来积雪的增加是主要积雪期的降水量增加对积雪年际变化的积极作用大于气温升高的负作用而引起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河源区平均温度将不断上升,而降水量仅会小幅增加,气温升高对积雪的影响将逐渐赶上并超过降水增加的影响,从而使积雪的年际变化趋势发生转折,甚至导致部分地区终年无积雪出现。  相似文献   

17.
张剑  陈碧 《人民珠江》2006,(5):65-67
通过濛里水电站附近水文站降雨过程与干流洪峰水出现的时间上的差异及降雨雨峰结束时的干流洪水水位情况进行降雨水的遭遇分析,推算出工程所在地雨洪遭遇关系,确定排涝承泄区的排涝设计水位和设计净扬程,从而达到优化濛里水电站库区各防护片排涝规模的目的,说明雨洪遭遇分析在排涝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九五"水利投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矫勇 《中国水利》2001,(Z1):12-15
"九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投入最好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水利投入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在水利投资总量上,比"八五"时期增长了4倍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投资的质量上,体现在公共财政基础上合理的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重点,以及相应的建设规模和投资效益上.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九五"时期水利投资的某些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analyses have been made in Asia-Pacific countries with production-consumption relationships of water-energy-food nexus. Negative correlation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urbanization rat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ates for water and food production. This i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urbanization progresses. Som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water consumption for energy production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between water consumption for food production and hyd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dry or wet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