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者在这本书中揭示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也展现了探求者的心路历程。1978年,时任丰田汽车工业副社长的大野耐一,出版了《丰田生产方式》一书。该书描述了丰田生产方式的理念。时至今日,这本书因为多次重印和多种语言版本,成为管理学的畅销书。  相似文献   

2.
从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新丰田生产方式开始,经过美国企业的效法和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精益思想(Lean Thinkinq)”。精益思想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即“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是继大量生产方式之后人类现代生产方式的第3个里程碑。理解精益思想必须从理解丰田生产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朋友提出:"国内制造企业是否需要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否完全适合国内制造企业"以及"已经实施了ERP的企业是否还应该实施精益生产"等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讲,这些问题简直如同问一个人"要不要吃饭"一样,答案是毋庸质疑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提出,反映了我国企业在精益生产应用上的现状--尽管我国不乏长春一汽这样的"精益先驱",但我国制造业对精益的响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是迟钝和缺少热情的.从1977年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两次到一汽讲学,标志着丰田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算起,至今已经近30年了.迟于中国启动丰田方式应用的美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并超越了日本,而且创新了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广泛地替代了大量生产方式,使其成为标准的生产体制.而精益在中国却未能得到普及,直至变成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朋友提出:“国内制造企业是否需要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否完全适合国内制造企业“以及“已经实施了ERP的企业是否还应该实施精益生产“等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讲,这些问题简直如同问一个人“要不要吃饭“一样,答案是毋庸质疑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提出,反映了我国企业在精益生产应用上的现状--尽管我国不乏长春一汽这样的“精益先驱“,但我国制造业对精益的响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是迟钝和缺少热情的.从1977年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两次到一汽讲学,标志着丰田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算起,至今已经近30年了.迟于中国启动丰田方式应用的美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并超越了日本,而且创新了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广泛地替代了大量生产方式,使其成为标准的生产体制.而精益在中国却未能得到普及,直至变成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成本随之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制造型企业运用精益生产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精益生产是丰田根据实际生产要求而被创造、总结出来的一种革命性生产方式,被称为“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是继泰勒生产方式和福特生产方式之后诞生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形成阶段、系统化阶段(即精益生产方式的提出)和革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精益徐工     
邢帆 《中国信息化》2013,(24):46-47
为了更精确地做出计划和预测,徐工选择了企业绩效管理解决方案,来优化徐工的财务预算系统。精益生产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精益管理脱胎于精益生产,由最初的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成功,已经逐步延伸到氽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疗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7.
利用丰田生产方式,三洋制冷从减少和消除生产现场和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入手,实现了从“领料”到“送料”的转变,构筑了一种中小企业内部物资配送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精益思想--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了丰田生产方式,经过美国MIT为首的学术界和企业的效仿和发展,到9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精益思想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即“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极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缩短了开发和制造的周期,显著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除了在汽车行业应用以外,还扩展到各种机械制造、电子、消费品、以至航空、航天、造船工业。是继大量生产方式之后人类现代生产方式的第3个里程碑。90年代后期,精益思想跨出了它的诞生地——制造业,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  相似文献   

9.
从丰田而来的“精益”(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思想博大,其中最好的要点是:对客户的服务态度,对浪费的深恶痛绝,对员工发展的深刻关注,对挑战和机会的时刻把握,对目标的孜孜不倦,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精益供应链的思想源于精益生产.精益理论于199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niel T.Jones教授等在<改造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提出,并在1996年出版的续篇<精益思想>中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了精益生产中所包含的新的管理思维,是对日本丰田公司在组织、管理、供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丰田生产方式)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丰田公司初始以制造纺织机械为主,丰田喜一郎1933年在纺织机械制作所设立汽车部,从而开始了丰田汽车公司制造汽车的历史.从织布机到汽车,丰田一百余年的风云历史成为全球无数制造业企业效仿的经典成功案例.随着Jeffrey K.Liker博士的新作《丰田产品开发系统》的问世,"丰田的优势更多归功于其产品开发方式"的观点得到了工业界的普遍重视,在整个行业中,又掀起了对丰田产品开发体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春节伊始,最吸引眼球的是丰田召回事件。 制造型企业最致命的危机——产品质量问题爆发,发生在全球各地的频繁召回事件化成巨大的洪流拍打着这艘全球汽车业的航母,并最终由声势浩大“油门踏板”事件将丰田推至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3.
《程序员》2000,(5)
进入2000年,我们所生存的时代正在演变为网络时代,我们熟悉的社会正在演绎着注意力经济的神话,当那些深刻的变革悄然发生时,我们要关心的是传统产业的反应。就此记者采访了日本丰田中国事务所总代表岛原信治先生,请他谈谈作为一个极其成功的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丰田是怎样看待和应对网络经济时代的。  相似文献   

14.
耿柏林  婵子 《音响改装技术》2012,(12):50-50,52,54
中日两国间因钓鱼岛问题引发经济领域的杯葛,更具体地通过日系车三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迅猛下滑得以表现。11月下旬,丰田方面宣布将“丰田中国”改名为“中国丰田”,同时,中国丰田作为丰田在华分支将首次出现中国人面孔。从企业经营策略的角度来看,“丰田中国”和“中国丰田”并非简单的两个名词心理感受易位般简单,而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国际品牌本土化”的思维。按照逆向思维。与之相对应的提法应是“本土品牌国际化”。汽车影音电子行业如何实现国际化?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是目前国内影音电子行业的两条主要思路。在海外市场,好帮手、华阳、欧华、天派等企业都是造船出海好手,但软肋在于,其出海后,和博世、哈曼等全球车厂一线供应商的差距依然相去甚远。借船出海也是一条捷径,据了解,路畅明年将会和一家日系车厂一线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国内影音电子企业借船出海极易变相成为OEM代工厂的背景下,国内影音电子行业的国际化究竟是造船出海自建品牌,还是借船出海借力打力?国内影音电子行业的国际化还有哪些典型陷阱?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日本软件的竞争力,日本的IT企业加强了软件过程改进,引入了“丰田生产模式”,并加强了软件工程技术。日本经济的复苏,使很多公司积极转向信息服务的提供。预计日本的信息服务产业未来会逐年增长,同时信息服务产业是民族创新的重要环节。质量危机命悬一线随着IT变成了社  相似文献   

16.
绿色经济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对话为前提,在生态文明框架中方可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在现实中,绿色经济的兴起与其说源于"绿色新政",不如说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文从分析绿色本质入手,揭示造成绿色危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工业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本文认为,支撑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绿色生产方式,并从谁在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不同视角阐发了绿色生产方式及其运行方式的形态与特征,指出它潜在于当代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由此得出当代具有混合经济性质的生产方式正处在全球性转变之中。  相似文献   

17.
针尖上跳舞     
丰田把职员的意见汇集起来,这样作为团体的控制机能就很好地发挥了出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就是丰田的“人心控制术”。  相似文献   

18.
精益思想一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三、基于人的“精益思想生产关系”Womack/Jones的精益思想5项基本原则从过程的目标出发,主要强调了过程本身的特征。但是如果将精益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还必须对它的生产关系作明确的定义。虽然无论是丰田还是美国人自己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精益思想  相似文献   

19.
《微型机与应用》2007,26(8):83-87
如果要说20世纪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管理理念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想到"精益制造"这一概念.从丰田生产方式总结出来的"精益制造",核心在于减少生产过程的无效劳动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丁毅  陈艳 《自动化博览》2007,24(4):32-33
1引言在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其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车间生产管理和控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车间管理研究的重点之所在。计算机大规模应用到生产管理过程之后生产管理从观念到生产方式的采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