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两种三维管状编织物的制备方法,一种采用传统四步法编织,另一种采用针织和编织相结合的新型编织方法(多轴向编织)加工而成。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管状编织物的拉伸和弯曲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纤维体积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多轴向编织结构拉伸性能不如四步法编织结构,但弯曲性能接近四步法编织结构;轴纱的加入使多轴向管状编织物的拉伸性能变弱,弯曲性能增强。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上述两种管状编织物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维编织技术及管状三维编织物的编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维(3D)编织技术的发展情况、特点和3D编织物的性能,也介绍了管状3D编织物的编织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书龄  范永刚 《玻璃纤维》1997,(1):32-34,44
玻璃纤维缝编织物工艺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李书龄范永刚石一1玻纤缝编织物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前景玻璃纤维缝编织物(knitedglassfab-rics)是用非织造布机械加固的这种方法而形成的一种产品。它是由经编线圈结构对纤维网进行固...  相似文献   

4.
玻纤缝编织物在玻璃钢渔船上应用的展望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李书龄范永刚石一1概述玻璃纤维在持续二十年作为绝缘材料之后,近四十年来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不仅跻身于高新科技领域,而且在许多工业领域开始摇几个世纪以来钢铁、木材作为基础材料的地位。在未来十年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风电叶片常用的多轴向经编织物的建模方式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计算纤维失效进行分析验证。因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多个纤维失效准则,并对其优缺点作出对比,选取Puck准则进行下一步分析。接着对Puck准则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研究了多轴向经编织物采用多层单轴向经编织物分层建模和通过合理等效简化成一层单轴织物建模,两者建模方式及纤维失效结果的差异,证明两种建模方式均是可行的,采用简化建模更能减少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碳纤维经编织物的织物结构与性能特点以及生产工艺,列举了该种织物在大飞机后承压框、A380外翼翼梁、A400M货舱门、A380窗口框等结构中的应用实例,简要介绍了积木式验证的改进方法及我国碳纤维经编织物设备及研发情况。  相似文献   

7.
捆绑纱对预定向经编织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玻璃纤维/涤纶捆绑纱及不同经编组织结构,研究捆绑纱对预定向经编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纤可用于捆绑纱组织中,其编织后强度比涤纶纱高33.3%。玻纤捆绑纱可改善树脂对织物的浸渍性,降低最终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剪切等力学性能。不同的捆绑纱组织结构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玻纤做捆绑纱时,经平组织比编链组织复合材料的经向拉伸强度高7.97%,弯曲强度高约5%。  相似文献   

8.
利用熔融浸渍工艺制备了单向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预浸带,将其制成编织物后,采用层压成型工艺成功制备了连续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板材.考察了预浸带的浸渍效果,分析了取样方向和编织物层数对复合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预浸带具有良好的浸渍效果,当预浸带编织物层数为5层时,复合板材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衬纱角度不同和织物中添加玻璃纤维网格布的两种不同编织形式,对树脂在单轴向经编织物中流动速度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单轴向经编织物层压板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利用真空辅助成型技术工艺(VARI),对单轴向经编织物进行树脂流动速度测试,通过树脂渗透的时间-距离曲线,来表征树脂在织物中流动的速度,从而分析影响树脂渗透性的因素;并选取其中三种单轴向经编织物的层压板测试拉伸和压缩性能,来分析编织形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衬纱角度不同和是否在织物中添加玻璃纤维网格布对树脂流动速度有明显的影响,衬纱角度为90°经编织物的树脂流动速度大于衬纱角度为±45°的经编织物,添加玻璃纤维网格布有利于树脂在单轴向经编织物中流动;衬纱角度为90°的单轴向经编织物拉伸性能最好,衬纱角度±45°的单轴向经编织物压缩性能最好;添加网格布对单轴向经编织物拉伸性能没有影响,不添加网格布的单轴向经编织物的压缩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陈新 《中国塑料》1998,12(4):52-57
通过气候加速试验机模拟自然气候,讨论了聚丙烯类编织物的自然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发明涉及以质量比在1/6~1/3的范围内含有水溶性热塑性树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碳纤维用上浆剂、使用含有上述上浆剂的上浆液处理碳纤维的碳纤维上浆方法、在其表面附着有上述上浆剂的上浆处理过的碳纤维、和至少一部分使用该碳纤维的编织物。本发明的碳纤维用上浆剂,在大范围pH区域中的水溶解性良好,能够赋予碳纤维在稳定制成切短碳纤维形态时充分的集束性、优异的加工性、和在大范围pH区域水中的良好的等分散性。本发明的编织物,由于对于大范围pH区域的水具有亲和性,所以适用于使该编织物浸渍在水系基质中进行含浸的用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增强体结构对缝合编织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奇数层薄片缝合、偶数层薄片缝合、偶数层厚片缝合3种试样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编织物层数、不同编织物厚度对缝合编织复合材料剪切强度、试样破坏时吸收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偶数层厚片缝合试样不仅剪切强度大于其他两种试样,而且单位厚度所吸收的能量也比其他两种试样多。通过观察3种试样内部的破坏情况可知,偶数层厚片缝合试样发生分层破坏,但在其他两种试样中并无此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多轴向经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多头衬纬编织技术,该技术生产的多轴向经编织物具有尺寸稳定、延伸率小等特点,在产业用领域已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多轴向经编织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纱层方向的表示方法,从风力发电机叶片结构、多轴向经编织物材料、叶片受力分析、制造工艺方面详细介绍了多轴向经编织物在风力发电机叶片中的应用,以双斜向经编织物为例,采用WKCAD设计仿真并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经编增强织物复合材料大多具有三维立体结构、良好的准各向同性,受到了复合材料专家的高度重视。经编织物预型件的制备和研究是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的热点,与普通织物预型件相比,经编预定向织物赋予了复合材料更优异的力学性质,可以制备无屈曲织物预型件而使其原料适应性更加广泛,为复合材料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概述了经编织物预型件的制备方法、结构和性能,并展望了经编增强织物预型件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多轴向经编织物编织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多轴向经编织物的生产设备、编织原理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多轴向经编织物的编织工艺,包括常用原料、织物组织、工艺规格等.多轴向经编织物是一种采用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衬纱,在多轴向经编机铺纬运动和成圈运动的协调配合下,利用编链、经平或变化经平组织将多层纱线绑缚成一个整体的多层织物.多轴向经编织物平行伸直、可调节角度变化的轴向衬纱结构使织物具有多种优异性能,作为复合材料的骨架材料拥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无限的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编织物在成本和性能上具有巨大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飞行器、运动器材等领域。针对双轴向(!45/-45)碳纤维经编织物层板,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工艺制备了[(45/-45)/(0/90)]2s(Layup-1)和[(60/-30)(-60/30)(0/90)]s(Layup-2)两种不同厚度和铺层的层合板,并检测了板的成型质量和纤维体积含量;研究了两种层合板的落锤冲击性能和冲击后的压缩强度。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制备出成型质量均匀且纤维体积含量可达54. 2%的层合板。并且,Layup-1层合板可承受更高的冲击载荷,并具有较高的剩余压缩强度。而Layup-2层合板具有更大的抵抗冲击变形的能力和吸收更多冲击能的能力,在冲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损伤发生和损伤累积过程,但其冲击后的压缩强度比Layup-1稍低。  相似文献   

18.
本发明涉及对碳纤维(包括石墨化碳纤维)编织物涂敷一层SIC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平行双线式高频感应线圈接近碳纤维表面层激励产生强大涡流生成表面局部区域高温,在此时向该高温区域内喷射三氯甲基硅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产生反应后生成的SIC沉积高温区域形成结合紧密的SIC保护层,借助感应线圈与同步喷嘴的扫描式位移实现整体织物外表层涂敷SIC保护层的目的。全部操作在密闭容器内完成,  相似文献   

19.
目前风电叶片主梁常用玻璃纤维织物,一般单轴向玻纤布真空灌注后0°拉伸模量和0°压缩模量达到极限值48GPa。随着叶片越来越长,考虑到降本和减重的需求,需要开发新型材料,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材料性能,进而满足设计大叶片的需求。经过一系列打样、对比、测试、优化改进,确定了满足要求的碳/玻混编织物的性能参数,验证了胡克定律,为材料开发、新叶型设计时模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将碳/玻混编织物与玻璃纤维、碳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发现碳/玻混编织物具有更广阔的可设计空间、更充分利用性能。  相似文献   

20.
多轴向经编复合材料在风电叶片制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多轴向经编织物的结构与性能,论述了将多轴向经编技术用于风力发电叶片的可行性和优势,并阐述了多轴向经编织物复合材料的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