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集成测试涉及环节多、周期长,严重影响了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效率。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的主要差异,归纳了智能变电站集成测试的主要内容,设计了满足IEC 61850标准的二次系统集成测试平台,完成了典型间隔的间隔层和过程层设备测试,实现了二次系统的可视化展示与管理,从而提高了系统联调测试效率,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仿真测试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动态实时仿真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测试方案.测试系统具有静态和动态测试功能.通过建立变电站一次系统的模型,对电网进行高精度的电磁暂态实时仿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按照IEC 61850标准输出至实际的数字保护装置,可以对单个装置进行常规测试,也适合对各种电压等级的全套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整体的闭环测试.  相似文献   

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自动测试平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智能变电站数字保护领域的测试问题,提出一套自动测试平台,该平台采用分层结构和模块化思想,实现高效率的闭环自动测试。采用开放式结构,提供针对保护装置测试子模板和测试方案的二次开发系统,以应对不同种类的保护装置,方便测试系统的扩展。测试完成后,能自动形成标准格式的测试报告。该自动测试平台能显著提高继电保护测试工作的效率,实现规范、标准和高效的自动测试。  相似文献   

4.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通用测试平台方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结构灵活、功能可配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通用测试平台方案。通过双向接口整合动态模拟、数字仿真等系统资源,建立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一次系统模型、设备运行环境。通过配置文件、物理设备构建智能变电站系统级通用平台,可以实现在智能变电站系统环境下对继电保护、时钟同步系统、网络架构、高级应用等对象的闭环测试。建设的通用测试平台在事故反演与分析、工程调试,尤其是在国家电网公司二次设备入网检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较好的创新性与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IEC61850技术标准的完善与实施促进了站内IED装置信息共享与互操作,使得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检测技术的智能化成为可能。从系统构架及测试流程两方面论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智能定检作业系统,并对通用测试模板开发及作业实例文件生成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智能变电站SCD文件管理及图形化的基础上,该系统结合现场检验的实际需求,细化测试项目,加载并执行模板作业实例文件,实现待测IED的闭环自动测试。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定期检测,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为了体现智能变电站高度信息化的优势,针对智能化继电保护装置,研究了一套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自动测试系统。在测试过程中引入信息融合技术,可实现自动更改测试参数、投退软压板以及写控制字,自动获取二次设备的动作信息、判断二次设备响应的正确性并生成符合电力行业要求的综合测试报告,构成完整的闭环测试。应用结果表明,该自动测试系统优化了测试流程,同时提供了新型的非人力所及的测试方法,从而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跨间隔整组闭环测试在变电站现场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OFDM低压窄带电力线通信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测试方案,并研发了系统软硬件。分析该系统采用电磁暂态计算获取整站正常运行及间隔典型故障的电流电压值,研发专用的高速同步电力线传输通道实现试验数据向各被测间隔的高速同步发送,并开发分布式数据终端实现仿真主站与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无缝连接,完成二次系统不同范围、不同功能的重点测试。通过实验室仿真以及实际变电站的故障测试,验证了该测试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苏晓  柳明  廖华  李黄河 《电工技术》2024,(8):194-197
智能开关是数字化电网的新型设备,传统的智能变电站测试设备不能满足对智能开关二次系统测试需求。为此,分析智能开关二次系统架构组成,研究每一个组成设备的通信接口与功能逻辑,提出了智能采集执行单元、综合控制分析单元、智能断路器和智能刀闸的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案,并对智能开关二次系统环网整体性能提出测试要求和测试方案。依托智能开关二次系统测试方案和接口需求,设计一种满足智能开关二次设备单体性能测试和系统性能测试需求的测试平台,弥补智能开关二次系统测试空白,为数字化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设备运维检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保护设备分散调试工作量大、虚端子回路通信易失败等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SCD文件与CCD文件校准的跨间隔检修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一致性比对和同步控制检测两部分功能构成。在SCD文件与CCD文件一致性比对正确的结果上,利用光纤时钟同步原理使最多9台功率放大器同步输出,每台功率放大器能够输出3相电压和3相电流,功率放大器8路开关硬接点回采智能终端保护跳闸信号,实现主变、线路等多间隔保护一次性闭环检修测试。基于SCD文件与CCD文件校准的智能变电站跨间隔检修系统实现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多间隔整体测试,对提升智能变电站调试检修效率和开展全站自动测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智能变电站改扩建现场调试工作量大、一次设备配合停电次数及时间明显增加的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改扩建镜像调试技术。基于改扩建域划分及改扩建前后子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的一致性比对,自动识别改扩建的测试边界。通过测试边界自动识别和虚回路镜像模拟传动验证了各设备之间虚回路连接的正确性,基于制造报文规范MMS报文模型实现技改、扩建设备更换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闭环自动测试。并基于改扩建前后心跳报文比对,确保运行间隔改扩建前后报文模型参数正确。设计了智能变电站检修改扩建镜像调试系统,以某220 kV变电站改扩建测试为例验证所提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变电站就地化保护装置的工作方式和运维模式,提出一种新的闭环测试和设备管理智能化平台.所提智能化平台有效地避免了传统闭环测试模式的繁琐流程,解决了就地化保护装置的设备管理难题.智能化平台包含三项关键技术:信息获取与展示方法、就地化元件保护子机间的环网通信规范和自动测试流程的智能化实现技术.所提智能化平台已经在宁夏石嘴...  相似文献   

12.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电设备智能状态监测是实现变电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必要条件.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电力设备智能状态监测不仅可以掌握电力设备当前的运行情况.还可以根据其专家系统利用其运行状态数据库对电力设备进行综合诊断,电力设备智能状态监测系统是实现智能变电站的基础。文中针对目前变电站设备的监测技术。结合近年来该领域的现状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对变电站智能状态监测系统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测试效率低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引入了“非侵入式”的概念。基于IEC 61850第二版标准和自动测试技术,研制了非侵入式自动测试系统。首先分析了二次回路测试原理及目的,其次阐述了“非侵入式”系统的关键技术点。最后结合现场实际运行,提出引入了“非侵入式”概念后的安全实施方案和测试流程。通过“非侵入式”自动测试系统对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进行测试,实现了工程现场不改变站内装置配置和物理链路,即完成二次回路的测试工作,显著提高了工程测试工作的效率及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变电站绿色照明方法,对220 kV西泾智能变电站照明设计进行优化。针对西泾变电站布置特点,提出户内采用LED光源代替传统光源,达到智能变电站降低能耗等要求,同时将照明配电箱集中组屏布置在二次设备室,提高维护效率,接入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自动控制。分析结果表明,智能变电站采用户内布置时,绿色照明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短期内即可收回投资,同时智能辅助控制系统中推荐采用独立的照明配电与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各专业培训的新需求,设计并研制了面向变电站二次系统多专业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综合仿真培训平台。采用数字仿真和物理仿真相结合的混合仿真模式,并通过将数字仿真平台上产生的录波文件在物理仿真平台中进行数字化回放,实现了2套不同形式的仿真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通用平台的继电保护数字仿真技术,构建了智能变电站数字化实时仿真培训环境。基于多态技术,在实时态和培训态环境下同时实现了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操作和二次检修维护操作的仿真培训。基于SCD智能装置输出数据集的分层次的图形化二次虚回路设计和虚端子连接及比较技术,实现了智能变电站二次虚回路和虚端子连接的可视化的设计培训。满足智能变电站设计专业的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16.
王宇  陈铸华 《湖南电力》2010,30(1):16-19,29
针对目前变电站运行人员培训以纯软件仿真为主,培训场地无保护、监控等二次设备与现场环境有较大差距的现状,介绍一种新的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培训系统方案。该系统采用真实的保护装置和监控系统,并用多台微机保护测试仪产生与实际变电站相同的真实二次信号。该培训系统平台有进行变电站一次系统组态、设备操作和变电站综自监控实训等功能,可广泛用于电力系统运行、保护、调度等人员的岗位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