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发展史,盐城的子孙继承着海盐文化,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发展着海盐文化。本文将对盐城盐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丰富内涵进行探讨,研究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传承海盐文化,发展海盐文化资源,打造海盐文化之都,以及如何在开发海盐文化的过程中保护好盐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盐城有着两千多年的产盐历史,聪慧勤奋的盐城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海盐文化。底蕴丰厚的海盐文化遗存是中国海盐业发展的历史缩影,璀灿的海盐文化是盐城沟通世界的桥梁,多元的海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是重塑名实相符的现代化“盐”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文化线路的宏观视角下,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文化线路的研究,依据文化线路对我国遗产保护开发借鉴,以中国文化线路蜀道为例,查阅了大量文献,对古蜀道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对现状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并运用"旅游开发四度"进行深化具体,对古蜀道的旅游开发保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大运河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对运河及运河文化包括运河的历史变迁、不同时期运河的功能作用和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兴衰及其与运河的关系;运河两岸民俗和文化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对其历史、科学、艺术等各方面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将淮安运河遗产放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建筑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社会性和价值性活动涉及诸多伦理议题.可从两个层面探讨建筑遗产保护伦理:其一是基于何种价值基础确定"保护什么"的问题上,揭示建筑遗产保护价值要素的伦理寓意,并从伦理功能上将遗产的价值要素区分为"厚的伦理价值"与"薄的伦理价值",提出遗产的伦理价值与保护对象的价值成正相关关系;其二是确立依据何种行为准则解决"怎么保护"的问题上,从伦理维度分析建筑遗产保护中取得共识的两个原则,即真实性原则和合理利用原则,这两个原则也是建筑遗产保护伦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依据我国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规范,针对徐州地区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徐州市区现存建筑遗产进行分类,提出价值评判标准,并通过对徐州市区现存建筑遗产实例分析,就建筑遗产的延续、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盐文化论     
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海盐业贯穿了盐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海盐文化,而盐城是了解、研究海盐文化的重要代表。深入研究海盐文化的特征与以盐城为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形成的关系,将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海盐文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就必须开展普查,摸清家底,确定科学的评价和认定标准;加强立法;保护性再利用;多方联动,形成工业遗产保护大环境。  相似文献   

9.
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在国家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战略理念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大运河淮安清江浦段遗产廊道保护存在着保护体系"碎片化"、遗产流失严重等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混乱的价值认识是保护观念不能得到统一的根本原因。以历史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多维度探讨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提出以目前西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总体认识为核心,以代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对遗产价值内涵的发展”为两极,形成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完整格局。  相似文献   

11.
淮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淮安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某些方面管理混乱、保护经费缺乏保障、文物破坏严重等情况.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淮安市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鼓励公众参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告和退出制度等,以便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开始的运河申遗项目带动了在运河文化中处于转轴地位的淮安运河文化的发展。由于特殊的"南船北马"地理特征,淮安传统建筑反映出运河文化中南北融合的特点。从运河文化视角下发掘淮安传统建筑译本的文化意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解释文本,为运河文化遗产提供外宣支持,这些都需要基于文化翻译的策略原则,将淮安传统建筑译本赋予独特的运河文化意义,促进淮安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3.
淮安拥有大运河的最早航段,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城市曾因运河和漕运而兴,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进程中,一直是重要的漕运枢纽。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淮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同时也是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地位显赫、价值突出。将淮安运河遗产放在世界运河发展史的角度、放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审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显得更加清晰和突出。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两淮盐税,占整个国家盐税总收入的45%以上,为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柱性产业。关于两淮盐业的历史资料,历来受到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经济史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而历次编纂的《两淮盐法志》,作为记录两淮盐业经营管理的官修志书,也是最基本的,比较权威、比较系统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实践,简要分析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并以淮安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例,阐述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问题,从推进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城市建设互动双赢的角度,围绕规划先行、保护优先、特色带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生存环境逐步瓦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不够等一系列困境。只有通过转变保护观念,多元化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淮安座落于京杭运河沿线,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水文化、漕运文化、淮扬美食文化、古镇文化等是淮安地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几个方面。这些优秀的文化交相辉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淮安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淮安人坚韧执着、团结协作、机智圆通、和谐统一、儒雅守规、兼容开放等积极向上的区域文化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8.
就淮盐起源与大丰盐业;大丰盐文化的特色与特点;大丰盐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代表作品;大丰盐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大丰盐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景与保护利用构想等问题,进行调研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京杭大运河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淮安一直处于重要的转轴地位,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具有密集性、典型性、系统性等特征。最近几年,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受到空前重视。淮安采取了开展专题研究、编制保护规划、修缮运河文物等措施,加强了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