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吴世明  干钢 《工程力学》1997,(A01):49-60
本文采用空间梁,柱单元,墙板单元建立孙高层建筑的三维空间分析模型,分析了成层地基上箱基础,桩基础的振动阻抗函数,在此基础上,动用子结构法,建立了高层建筑-基础-地基三维动力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2.
王园园  丁春林 《工程力学》1996,(A02):484-488
本文采用有限元-无界元耦合法,对剪力墙-地基体系作地震响应分析,文中用无界元模拟远场的半限地基,而上部剪力墙及近场地基用有限元离散,编制相应的动力分析计算程序,计算了该井同体系在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用无界元模拟无限地基是十分有效的,并显示在柔性地基上设计高层建筑需考虑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软土地基上,城市密集的高层建筑群间通过场地土将产生动力相互影响。为研究土与高层建筑群间动力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的影响,设计了两组对比试验,一组为建筑群振动台试验,另一组为单个建筑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基上,土与高层建筑群间存在明显的动力相互作用,建筑群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加剧了建筑物的破坏,并使得高层建筑的加速度减小,且影响程度与输入的地震波特性有关;在两种波的激励作用下,相互作用对速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减少了短周期结构的速度,对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则与输入的地震峰值相关;相互作用对短周期结构的位移影响很小,而对长周期结构的位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提供了一种桩-土-筏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将筏板下的桩、土看成弹簧作用在筏板上,简化得到了软弱地基群桩应力和沉降等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群桩中单桩沉降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群桩中单桩非线性刚度的计算模型,并采用三维退化层合单元法对高层建筑主裙楼桩筏基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世渠 《工程力学》1990,7(4):64-76
本文主要讨论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筏式基础和箱形基础与地基、桩基共同工作问题。该问题按空间受力体系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分析,并应用了静力凝聚的概念,将基础的缩聚自由度与地基、桩基连接处的自由度一致,导出了基础的缩聚刚度矩阵。同时还推导了考虑半无限空间弹性体地基和桩基与基础共同工作时,基础所增加的两个附加刚度矩阵。由此建立了基础与地基和桩基变形协调时的总体刚度方程,从而就可以计算基础的沉降量和利用文中导出的公式计算基础考虑地基和桩基刚度时的内力和应力。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基础承担着将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重要作用。在设计工作中,将高层建筑基础、地基、上部结构协同考虑。在地震频发地区,地基基础好的建筑结构所受到的破坏就轻,否则就破坏严重。质量事故中,如果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补救相当困难,还会给工期、工程造价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除了保证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外,还必须考虑地基的稳定性、强度及变形的要求,本文就生活中常见的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和基础选型作简要的分析,并对常用的基础类型提出基础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结合某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实例,主要就该工程的基础设计及质量控制与沉降观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得出了具体实施结论,为今后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秦荣  赵艳林 《工程力学》1991,8(4):41-50
样条子域法是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利用样条子域法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高层建筑结构的各种样条子域,导出了静力问题、动力问题、稳定性问题、几何非线性问题、塑性极限问题及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问题相应的计算格式。对这种方法,我们已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程序。效果很好。实践证明,利用这种方法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比有限元法及有限条法都优越。  相似文献   

9.
桩板基础减振的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了建筑-桩板基础-地基的相互作用问题,通过计算得出了采用桩板基础能很好的达到减振的目的以及桩板基础对不同频率激励的减振效果。说明了用直接积分法解动力学问题时阻尼的简化处理方法以及微振问题有限元计算中地基的处理方法和模型中单元从密到疏过渡方案的选取。  相似文献   

10.
许镇鸿  方顺兴 《工程力学》1989,6(3):132-138
本文用三维边界元有限元耦合法讨论了空间结构,非厚大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计算精度不变时可比普通的有限元法节省大量的计算机内存,从而可用小型机来分析空间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建立剪力墙结构、桩筏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高层建筑上部施工筏板厚度、地基刚度等对筏板基础的影响,旨在为优化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姜忻良  李燕飞 《工程力学》1998,(A03):170-174
本文分别对独立,相邻,联合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体系在扰力作用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计算中考虑了外围土体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的方法非常适用于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力基础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Hardin-Drnevich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得到基础-地基相互作用中基础转角和弯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单自由度结构-非线性地基相互作用模型。用平均法得到主共振定常解并讨论其稳定性。从分叉图出发讨论了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的动力行为,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曲华 《工程力学》1989,6(3):124-131
本文采用模态分析法对贮液构筑物与地基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建立了计算模型,进行大量的对比计算,数值结果表明,考虑贮液构筑物与地基的相互作用以后,贮液构筑物的动力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地基的影响对较低频率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需要考虑楼板变形和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变截面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整体稳定问题提供一个简单的算法。将框-剪结构沿高度方向分段连续化,考虑楼板变形,建立其整体稳定题问的微分方程组。基础置于弹性地基或按弹性地基梁考虑的桩基上。根据上、下部的平衡和协调条件,用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求解其临界荷载和相应的失稳形态。编制了变截面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考虑楼板和地基变形时的整体稳定分析的通用程序——OSATBS,便于工程设计人员直接采用。最后给出了计算示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弹性半空间理论研究两相邻明置条形基础的水平-摇摆耦合动力阻抗。推导了频域内水平、垂直简谐条形均布激振下弹性地基位移的格林函数,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分割成若干个子单元,利用格林函数建立各子单元的耦合柔度方程。根据基础的刚体位移决定各子单元的位移,由叠加原理得到土与相邻明置条形基础的水平-摇摆动力耦合阻抗函数。通过收敛性研究并与其他数值计算及混合边值法的精细解进行比较,证明此方法具有计算简便和精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全频段阻抗函数的计算。最后分析了相邻条形基础距宽比对水平-摇摆耦合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计算表明:当两明置条形基础距宽比S/L5.0时,应考虑其水平-摇摆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7.
姜忻良  常好诵 《工程力学》2000,3(A03):193-197
本文将Duncan-Chang模型作为地基的本构关系得到基础-地基相互作用中基础转角和弯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单自由结构-地基非线性相互作用模型。用平均法得到主共振定常解并讨论其稳定性,进而对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系在干扰力作用下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箱形基础以其整体性好、抗震性强、承载力高、能有效调节地基不均匀沉降而日益成为高层建筑的一种理想基础。目前箱形基础的设计和计算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一个共同作用有限元分析模型,编制了大型空间结构分析程序SBSIA。该模型采用了三维杆单元和每个节点具有六个自由度的壳元分析上部结构,地基采用改进的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该模型用于地基-箱形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分析,可真实反映出结构各部分的相互影响和精确受力状态。SBSIA程序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具有强大的前后结构各部分的相互影响和精确受力状态。SBSIA程序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具有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运行和实例表明,该程序计算结果精确,运行可靠,使用方便,为该类结构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及工程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作者运用SBSIA分析了箱基墙率以及上部框架结构对地基沉降、地基反力、基础内力以及上部结构次应力的影响,研究了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箱形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问题,总结了一些规律,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沈祥 《中国科技博览》2012,(17):480-480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越来越普遍,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高层建筑基础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重要作用,因此应严格控制对建筑基础的设计、施工管理。本文分析了基础选型的几个适用条件,并对安全和质量管理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叶永毅  王灶犬 《工程力学》1997,(A02):633-637
本文介绍了复杂平面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基底反力的计算方法,并且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地基上采用有限压缩层模型,考虑土体的非线性性质,并且引入土体的应力-应变拆减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