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恩平  王渊辉 《混凝土》2005,(5):22-24,32
本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混凝土裂缝的性质给予较全面地分析研究.对工程中常见的裂缝如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徐变裂缝、应力裂缝和施工裂缝等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某混凝土结构住宅楼裂缝的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和裂缝的特征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裂缝是收缩温度原因引起的非受力裂缝 ,并对裂缝的性质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157-158
通过室内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研究裂缝性储层中天然裂缝群与地应力差的组合作用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采用内含大量随机天然裂缝的300 mm×300 mm×600 mm人工试件模拟裂缝性储层,改变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尺度以及压裂液排量与黏度条件,分析水力裂缝形态与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尺度的关系。根据水力裂缝复杂程度将其分为体积裂缝、分支裂缝和单一裂缝3类。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尺度越大、地应力差越小,水力裂缝形态越复杂;对含天然裂缝群的储层,当地应力差大于8 MPa时,压裂不会产生体积裂缝;当地应力差大于14 MPa时,天然裂缝群对水力裂缝形态不会产生影响,形成单一裂缝;水力裂缝的非稳态扩展易受到天然裂缝群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产生缝网结构。  相似文献   

4.
张国 《山西建筑》2010,36(4):181-182
根据近年来工程质量检测的实践经验及国内外对结构裂缝理论的研究,将混凝土裂缝分为"先天裂缝"与"后天裂缝",以现代裂缝理论研究为基础,对水泥混凝土的"先天裂缝"与"后天裂缝"的产生原因及机理进行了大致分析,并对裂缝的预防控制提出简单见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某办公楼墙体及墙下基础拉梁的裂缝分布、裂缝宽度及裂缝发展的检测,以及对该办公楼局部部位的沉降观测,分析了该办公楼裂缝的成因、裂缝的性质以及裂缝对该办公楼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142-148
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对裂缝的几何尺寸、支撑剂的分布都有较大的影响。现有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模型都对天然裂缝进行了简化处理,认为天然裂缝对基质均匀切割,这与实际不符,不能准确反映裂缝分布的非均质性对压裂液滤失的影响。基于储层裂缝统计资料,应用概率统计、随机理论、Monte–Carlo等方法,建立储层二维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并借助等效渗透率张量原理将裂缝性介质转化为均质各向异性连续介质,建立了基于渗透率张量的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分布及其与水力裂缝的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沿裂缝长度方向,滤失速度变化较大,若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连通,则压裂液滤失主要发生在连通处,文中模拟了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存在三处连通的情况,这三处的滤失量占裂缝总滤失量的45%以上,建议对天然裂缝进行封堵。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裂缝一般有干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沉陷裂缝、温度裂缝,某些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等,本文通过对这些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裂缝的存在大大的加深了碳化深度。为探索裂缝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根据Fick第二定律和热传导方程的相似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碳化仿真模型。开展了裂缝混凝土碳化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调整了无裂缝、窄裂缝、宽裂缝有限元模型参数,进而对裂缝处混凝土碳化深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宽度比裂缝深度影响更大。提出了裂缝碳化深度增大系数,结合前人碳化深度模型,修正建立了带裂缝混凝土裂缝处碳化深度模型。  相似文献   

9.
陈燕 《四川建材》2020,(4):163-164
混凝土桥梁结构易产生开裂,然而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结构的影响是目前养护单位、检测单位关注的重点,但对裂缝的辨析多数工作人员并不熟知。本文通过对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进行剖析,指明裂缝产生的原因与裂缝形态的对应关系,有助于混凝土结构养护中对裂缝的辨析。  相似文献   

10.
牛海东 《山西建筑》2010,36(25):149-150
针对混凝土裂缝现象,介绍了混凝土裂缝的危害,分别对干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等常见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阐述了各种裂缝处理办法,以期指导实践,减少甚至避免裂缝。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上海市新华路改建工程中 ,下穿道路坞式结构采用土层锚杆抗浮的设计实例 ,根据本地区为软土、地下水位高的特点 ,锚杆采用水力扩孔二次注浆工艺 ,对工程结构的抗浮设计方案从工程的可靠性、适用性等方面做了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透明土材料和粒子图像测速法(PIV)技术,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锚杆拔出机理。在试验中采用普通圆柱型和手榴弹型、糖葫芦型和圣诞树型3种异型共4种不同形状锚固段锚杆,测试获得各锚杆随锚杆锚固段上移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规律、锚杆位移与锚固力变化曲线,分析各锚杆锚固段的极限承载力与锚固段破坏机理。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在锚杆拔出破坏前,除了手榴弹型锚杆外,各种形状锚杆对土体水平位移影响相对于竖向位移均较小,糖葫芦型和圣诞树型锚杆对土体的竖向位移影响范围最大,达到6.0倍锚杆半径,比普通圆柱型锚杆对土体竖向位移影响范围大1.5倍;异形锚杆可以很有效的提高锚杆极限承载力,比普通圆柱型锚杆可提高66%~91%,其中圣诞树型锚杆的极限承载力最大;锚杆锚固段的有效长度、有效横截面积、有效直径对其极限承载力有直接影响;锚杆极限承载力值是发生在锚杆锚固段与土体接触的界面开始破坏到完全破坏之间,锚杆锚固段与土体接触界面发生破坏,是从锚杆自由段部位开始逐渐往锚杆底部发展,以A型锚杆为例,当破坏发展到距锚杆底部1/3的位置时,锚杆极限承载力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理想弹塑性载荷传递函数关系,根据压力型锚索锚固段的受力平衡,利用锚固体、锚索和注浆体之间共同作用的位移模式,导出压力型锚索锚固段的剪应力和轴向力的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参数锚固段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1)外部施加的预应力越大,在锚固体受力容许范围之内,其锚固效果越好;(2)通过对综合参数EA的分析得出,此参数是锚固体的力学参数和结构参数的综合,从物理意义上增加锚固段的有效直径或提高锚固段的弹性模量均可改善其锚固效果。所得结果为压力型锚索的设计和计算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软土地层不能提供有效的锚固力,这对于锚固法在软土区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供软土区基坑支护体系所需锚固力,锚索的有效锚固段需深入软土下层,设计中常采用长自由段、大倾角锚索。在常规施工工艺下,工程设计中大倾角锚索锚固力的取值为工程界所关注,本文对深圳某软土区预应力锚索进行了抗拔力试验,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兴刚 《山西建筑》2005,31(18):94-95
结合具体的工程概况,探讨了具体的支护等级的确定,对土钉墙在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中的设计及应用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相应的锚固长度及其验算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勇  李东彬 《施工技术》2012,41(6):37-42
锚固区设计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讨论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对锚固区设计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工程应用经验,提出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的深化设计建议,包括锚固体系的选择、锚固区的设置、锚垫板的布置、锚固区加强钢筋的配置、锚具的封闭与保护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程戈 《山西建筑》2010,36(33):336-337
结合准朔铁路黄河特大桥扣锚索系统中锚碇的设计与施工,详细介绍了锚碇的设计思路、预应力锚索的设计计算、锚碇的施工工艺,指出该桥锚碇的设计轻盈,安全,避免了大体积圬工材料的浪费和施工难以控制的缺点,对同类型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新型复合锚固结构的抗爆性能,进行了岩石中该结构与单一锚周结构的抗爆效应现场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锚固结构洞室的临界破坏荷载是单一锚固结构洞室的178%;就破坏程度而言,单一锚固结构洞室是新型复合锚固结构洞室的2.5倍;复合锚固结构存在优化设计问题,优化设计因素包括:空孔直径、空孔密度、空孔深度、锚固区深度。新型复合锚固类结构的弱化效应吸能非常显著,用于岩石介质洞室的抗爆加固是完全可行的,并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纯锚筋、角钢加抗剪板和锚筋加抗剪板3种用于钢连梁的预埋端板连接构造。其中纯锚筋连接是传统锚固形式,角钢加抗剪板和锚筋加抗剪板则是依据弯剪分离设计方法。通过拟静力试验进行对比,分别考察3种预埋端板连接在弯剪耦合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和滞回性能,分析了节点的受力特征和整体破坏发展过程。结果表明,3种预埋端板连接均能满足承载力的需求,其中纯锚筋试件的初始转动刚度最大,而且滞回曲线较为饱满,但竖向滑移较大;角钢加抗剪板试件和锚筋加抗剪板试件受力性能较为一致,但角钢加抗剪板试件中混凝土墙肢的破坏较大,难以修复;锚筋加抗剪板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预埋端板转动和竖向滑移较小,对连梁传力较为有利,但外侧锚筋拉应力过于集中,一旦发生断裂,承载力下降较快。通过对比试验结果与现行设计公式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弯剪分离设计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白鹤滩高拱坝坝趾锚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拱坝坝趾区域是加固设计的重点关注区域。为了对其锚固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基于变形加固理论的高拱坝坝趾锚固机制。给出坝趾锚固区域不平衡力的计算方法和坝趾锚固的基准状态。将这一机制应用于白鹤滩高拱坝坝趾锚固数值分析中,得到锚固所需的最小加固力和最优锚固角,并分析坝趾不平衡力分布规律的原因。同时,对白鹤滩高拱坝进行大比例尺(250∶1)下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加载过程中的位移、应变和开裂的监测和分析,得出坝趾区域随荷载增加过程的破坏规律。通过对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两种研究方法的结论是相一致的,白鹤滩高拱坝左岸坝趾较右岸坝趾更为薄弱。研究结果表明,变形加固理论为坝趾锚固分析和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