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戴国莹 《建筑科学》2001,17(6):56-6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 ,场地抗震性能评价的要求 ,主要包括场地地段和场地类别划分、液化判别和处理等 ;结构抗震计算的要求 ,主要包括地震作用方向、地震影响系数的参数、地震作用取值、结构承载力和变形验算等。GB5 0 0 11- 2 0 0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新规范”)与GBJ 11- 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89规范”)相比 ,在发震断裂、局部地形影响、场地类别划分方法、时程分析要求、变形验算范围和验算指标等方面有一定的改进 ,并新增了桩基抗震验算、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小地震作用控制要求 ,总体上使结构抗…  相似文献   

2.
夏爱华 《广东建材》2007,(6):147-149
本文从分析弹性地震作用、弹塑性地震作用入手,介绍了我国抗震设计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烈度与设计地震动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及石材幕墙抗震设计的要求和抗震性能振动台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秋丽 《福建建筑》2014,(11):57-58
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抗震设计包括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其中抗震措施包含了抗震构造措施。正确理解抗震设计中的地震作用、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是做好抗震设计的前提条件。通过对相关规范的学习对比,简单分析了地震作用、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概念及他们所对应的设防烈度。  相似文献   

4.
张芹 《上海建材》1999,(5):20-22
石材幕墙是建筑幕墙的一个组成部分,常用于幕墙不透光的窗下墙(窗间墙)部位,也有些建筑某一立面(或立面一部分)全部采用石材幕墙,它是一种非结构构件。石材幕墙作为建筑外围护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效应,因此要进行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是结构抗震设计能否取得安全与经济完美协调效果的前提,因此正确确定地震作用是幕墙设计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抗震设计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是由地震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它是建筑结构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地震的危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抗震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标准。抗震概念设计的原理、新思想及其对抗震设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地震作用入手,讨论了我国三水准抗震设防、石材幕墙抗震试验结果及其对抗震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抗震措施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规范对抗震措施的相关要求,说明了PKPMIO版软件对于10规范相关条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介绍了高架车站的工程概况和抗震性能设计的必要性,从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进行了抗震性能设计及计算,最后得出结论:高架站设计能够满足规范及有关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延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动力分析表明,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延性要求,在新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反应了这方面要求。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抗震设计中的延性问题,目的是如何因地制宜,在遵守规范的要求下,使设计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0.
浅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韦霞 《安徽建筑》2009,16(5):109-110
在我国现在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提高延性可以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为了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减轻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应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成延性框架结构。文章主要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形态上看,自然界存在平坦、凸起和凹陷3种常见的地形及场地条件,而河谷场地是一种常见的凹陷地形,且在河谷场地修建了大量工程(如土石坝、桥梁等)。实际震害调查表明地形及场地条件对地震灾害影响很大。针对河谷场地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及放大效应,全面总结了笔者及其课题组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提出了近源地形与场地效应的概念,用线源柱面SH波模拟入射地震波,平面波是其远场入射的特例,构造了线源柱面SH波自由场,定义了近源激励下的放大因子,实现了入射波波前弯曲及其地形放大效应,为其它地形和场地引起的近源放大效应研究开启了新的可能。(2)构建了非对称V形河谷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包括亥姆霍兹运动方程、河谷表面自由边界条件及虚拟辅助边界应力与位移连续条件,提出了区域分解与区域匹配分两步走的策略,首先将整个区域分解成3个符合极坐标系的子区域,在子区域中对运动方程进行求解获得相应的波场(含有未知系数),然后将各个子区域的波场在边界进行匹配,利用边界条件求解未知系数,从而获得整个区域的波场解答以及柱面SH波的二维散射规律,揭示了非对称V形河谷的差异放大效应,这将对建在非对称V形河谷上的长大跨度工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3)U形河谷在地球表面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缺少实际地震记录和理论研究,U形河谷的地形放大效应仍然未知。构建了U形河谷解析模型,本质上也就是亥姆霍兹方程的边值问题,并得到了这个问题的波函数级数解,发现了U形河谷谷底对地震波的异常放大现象,改变了学术界以往认为凹陷地形底部地震动一定会衰减的不全面认识,并被用来解释中世纪暖期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量山体落石与滑坡现象。(4)河谷常有沉积物(覆盖层),覆盖层将进一步加剧地震放大效应。构建了线源柱面SH波半圆形沉积谷解析模型,并给出了其解析级数解,发现覆盖层对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且覆盖层阻尼比较小时剧烈放大,这将加剧工程结构的破坏。最后,考虑河谷场地地震放大效应进行河谷两侧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及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与坝坡地震稳定性分析,认为河谷场地地震放大效应对边坡工程与土石坝工程抗震分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断裂构造的地质特征出发。提出了计算爆炸地震波通过削弱层的简化模型;运用粘弹性波动理论,得到了地震波通过削弱层时的衰减规律及表达式;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爆炸地震波频率与断裂构造参数对衰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平槐 《建筑结构》2012,(8):151-156
日本是个地震频发国家,其抗震设计概念发展迅速。每当建筑规范修订后要执行更严格的标准时,按照旧规范设计的既有建筑,需要通过三级抗震鉴定方法,用以发现哪部分建筑物最有可能遭受破坏。在这种筛选方法中,低等级鉴定方法简单,但结果过于保守;而高等级鉴定方法则需通过更复杂的计算分析,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介绍了三级抗震鉴定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并以一学校建筑为工程实例,进行了第一级和第二级的抗震鉴定分析,最终算得结构基本抗震性能指数E0,然后得到结构抗震性能指标Is,与结构抗震安全指标Is0作比较,从而确定结构是否抗震安全。还简单介绍了日本常见抗震加固方法,供国内抗震加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红光 《山西建筑》2014,(23):40-41
指出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给出合理的地震动参数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非常有利,根据多年来地震安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条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建议,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地震动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Experimental data suggesting the excitation of natural seismic ground oscillations near force effects employed in geomechanical construction are cited. The seismic energy released at the source is not only transferred into space by traveling waves, but also attenuates near the source in the form of standing waves; thi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accounting for natural ground oscillations when assigning seismic effects in structural analyses.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大桥是21世纪的一项伟大工程,由于台湾海峡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台湾海峡跨海大桥的功能作用,台湾海峡大桥的抗震设计十分重要。本文分析比较了各种大跨桥型的抗震特点,并讨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性对各桥型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台湾海峡大桥在方案比选时应注意的一些抗震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简要回顾了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工作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抗震鉴定及加固设防目标的概率水准,“抗震概念设计”在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中的延伸、“结构综合抗震能力”在鉴定及加固中的应用,以及目前抗震加固改造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抗震韧性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我国大城市与城市群内人员和社会财富高度密集,基础设施林立,城市地震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灾害脆弱性已经成为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工程设施、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抗震韧性已经成为国际地震工程界的共识。抗震韧性城市的研究涉及地震学、土木工程、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文中阐明了城市抗震韧性的定义,系统总结了城市抗震韧性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抗震韧性城市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问题及韧性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宋晓凯 《山西建筑》2007,33(6):282-284
分析了桥梁震害及产生原因,着重介绍了拱桥的震害形式,并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桥梁抗震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分析比较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公路工程抗震规范》,从而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孙尧 《钢结构》2014,(4):36-41
依据建筑空间或功能的要求,经常需要在单层门式刚架建筑中增设夹层。夹层门式刚架在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特征上与单层门式刚架有一定区别。讨论了夹层荷载和抗侧刚度对刚架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简化模型,分析了横向水平地震下夹层刚架的地震反应与单层刚架的差异,并针对夹层门式刚架抗震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