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亚麻等天然纤维加固防护工事,当考虑预定用途、利润和使用寿命时,Maliwatt和Multiknit两种缝编工艺极具优势。自从这种方法为市场所接受以后,这些天然纤维就开始在Malimo缝编机上使用。所用原料可以是亚麻或棉纤维纺成的纱线,也可以是由棉、羊毛、亚麻和黄麻等纤维生产的非织造布。使用天然纤维,一方面是因为其它原料的价格和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太短而不能纺纱的短纤维原料——纺纱厂的“废品”,在缝编工艺中得到了最佳利用,可以作为再生纤维来重新利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双针床经编机上采用超细纤维开发超柔珊瑚绒产品的生产工艺。从防止毛绒乱向或倒毛、控制原料规格和生产批号的一致性以及后整理因素这三方面阐述了经编珊瑚绒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和提高产品品质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几种韧皮纤维、棉纤维、木棉纤维、丽赛纤维,及几种特种毛纤维和芳纶的性能特点,叙述了针对上述纤维特性可以开发的纺织品的范畴.认为今后数年内传统纤维仍是纺织生产的主力原料,后差别化纤维时代将是回归自然的天然纤维和超天然的功能性纤维材料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经编间隔织物是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上生产的一类产品,具有三维立体结构,两个面层之间存在着一个由单丝支撑的大容积空间,厚度最大可达65 mm,可以容纳大量空气.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三维立体结构,经编间隔织物具有特殊的压缩性能和微气候调节能力,间隔织物也成为目前研究和开发的一种热门纺织材料.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天然纤维——牛角瓜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天然纤维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生产加工无毒无害,以及产量丰富等优点,在各技术和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棉纤维从一开始就是制造服装的首选原料。虽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合成纤维、人造纤维,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原料替代棉纤维。牛角瓜绒是一种植物的种子纤维,其具有与木棉纤维相似的外观,以及很多优良的性能,可作为棉纤维的替代品。对牛角瓜绒的植物来源、特点、可纺性、机械性能及吸湿性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棉纤维是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棉花的种子纤维,纤维色泽呈现为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0 mm~40 mm,形态呈天然扭曲状态,纤维素含量约为87%~90%、水含量约为5%~8%、其他物质含量约为4%~6%,是世界上最主要和广泛应用的天然纤维之一,因为其生产量大、生产成本低,使棉纤维制品性价比较高,所以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类服装、家具布和工业用布。马克隆是英文Micronaire的音译,马克隆值是反映棉纤维细度与成熟度的综合指标,是考量棉纤维重要内在质量的指标之一,与棉纤维的应用类别及使用价值关系密切,尤其是在纺纱工艺中属于重要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
前言在研制我们的普通粘胶纤维和“莫代尔”粘胶纤维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不改变机械设备,也不改用加工方法,仅用现有加工天然纤维,如棉、毛的设备、和同样的方法生产新的纺织纤维。由于生产粘胶纤维的原料与棉纤维相同,均为纤维素,因此,一般用以染整棉纤维织物的设备和方法,亦同样适用于粘胶纤维织物的加工。然而,即使能用加工棉、毛纤维之类的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部分功能性化纤长丝纱进行络丝、加捻、络筒、汽蒸等技术加工,对经编花边机相关设备进行改造、添加部分专件,优化经编花边编织工艺,使强度相对较低、耐磨性较差的功能性长丝纱能在经编花边机上顺利编织,减少了纱线断头的发生。改进方法有利于促进经编花边机开发、生产功能性花边新品。  相似文献   

9.
《针织工业》2007,(7):33-33
从原料出发扩大各种天然纤维、改性天然纤维和差别化纤维在针织产品开发中的应用。针织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原料除了棉和涤纶这两种用量最大的传统原料外,还广泛使用了其他原料:毛、麻、丝等各种天然纤维,以及天然彩棉和各种改性天然纤维;腈纶、丙纶、氨纶等常规合成纤维;  相似文献   

10.
在KS4FBZ经编机上生产超细纤维产品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细纤维是近几年来用于开发高档次和高附加值面料的新型纤维材料。文章探讨了在KS4FBZ经编机生产超细纤维产品的原理及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KS4FBZ经编机上开发的新型超细纤维清洁布、高吸湿毛巾的性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周林松 《丝绸》2003,(5):51-51
从纺纱理论出发,在纺纱过程中纤维的整齐度越好精纺纱的条干越好,在牵伸过程中,受纤维整齐度差的因素影响,产生牵伸波及短纤维集中现象,使条干恶化产生纱疵。然而,随着市场多元化及各种纱线用途的不断扩展,超常规生产产品已不足为奇。在FK501精纺机上生产的各种混纺纱像绢棉混纺、丝绒混纺等产品,一般绢(丝)单纤维的平均长度在50mm以上,与棉纤维长绒棉平均长度为30~40mm进行混纺产品开发,要获得较好的条干及较少的纱疵来满足或超越顾客的期望,对其工艺的控制做适当调整至关重要。首先,应采用较小的精纺隔距块来加强对粗纱中的短纤维握持,…  相似文献   

12.
经编褶裥布是应用经编缺垫组织生产的一类风格独特的经编花色产品.文中介绍了在KS3型高速经编机上采用7.8 tex锦纶有光长丝和4.4 tex氨纶丝生产弹力褶裥布的具体穿纱和编织工艺.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6日,2020/2021高端经编成形产品流行趋势在江苏省宜兴市发布,2019成形产品设计研讨会同期举行。本次发布会由宜兴市艺蝶针织有限公司联合业内相关专家组建的成形经编产品设计研发中心主导,以"融合与创新"为主题,从以下3个维度展开:常规结构与多种用途融合,通过成形编织中的收针、加针工艺满足多种用途;经编技术与新型原料融合,通过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天然纤维结合合理染整加工确保健康、突出版型;传统工艺与设计创新的融合,从美体、休闲、运动、个性化使用要求中寻找流行元素。  相似文献   

14.
纺织原料是纺织产品生产的必备要素,是产品的材质依托.但纺织原料又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上游工序的产品可作为下游工序的原料.从纺织品的本源来说,纤维资源应该是通俗意义上的纺织原料.对于纺织厂来说.纺织原料指的是一切用于纺织加工的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  相似文献   

15.
转杯纺纱不仅可以生产传统环锭纺纱的所有纺织纤维原料,而且还可以生产一些纤维长度、粗细度差异大的纺织纤维原料.转杯纺纱扩大了纺织纤维的应用范畴,提高了纺织纤维的利用价值.同时化纤在转杯纺纱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混纺比的化纤产品,化纤与棉的混纺产品,化纤与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的混纺产品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徐梁 《针织工业》1996,(4):13-14
在一台经编机上,几把梳栉因编织的组织不同,各自所耗用纱线的长度也不同,送经比就是指各经轴送经量的比值.因此,送经比是决定经编坯布各种纱线消耗量和经轴整经长度的重要因素,而原料比就是指一个产品中各种原料重量的比值.对原料比和送经比有一个较正确的估算,能为成本核算、有计划地采购和使用原料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整经生产的科学管理带来方便,从而能最有效地利用盘头和经轴,减少原料的积压和浪费.  相似文献   

17.
赵永霞 《纺织导报》2008,(2):80-80,82,83
非织造技术以其工艺流程短、劳动生产率高、原料来源丰富、产品用途广的特点,在短短几十年中迅猛发展,其原料也从最初的以纺织下脚料为主发展成各种性能优良、功能特异的高性能纤维.无论是棉纤维、聚丙烯、聚乙烯、粘胶或某些高性能纤维,它们总是非织造生产的核心,而纤维的类别和型号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非织造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双向延伸弹性针织物被广泛用于游泳衣、航空服、舞蹈服、体操服、控制体形的紧身运动裤、女内衣、睡衣辅料以及手套产品等。这些织物通常是在28~32机号的双梳特里考经编机上或者是在相当机号的拉舍尔经编机上生产的。为了产生所需要的延伸性  相似文献   

19.
Modal纤维面料的开发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Modal纤维是由奥地利Lenzing公司耗费数年时间开发的绿色纤维。该纤维采用洁净的溶剂法(纯物理变化 )纺丝生产工艺制造而成 ,已被欧美各国视为纺织纤维原料的新成果。Modal纤维以其优于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特性为纺织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了一种新原料。1 Modal纤维的特性(1 )Modal纤维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的木材 ,使用后可以自然降解 ;(2 )Modal纤维细度为 1dtex ,而棉纤维细度为1 .5dtex~ 2 .5dtex ,蚕丝细度为 1 .3dtex ;(3 )Modal纤维柔滑、光洁 ,是一种天然的丝光纤维 ,因而织物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98-2011年我国大田生产棉花纤维品质数据分析,明确了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发展状况,比较了黄河、长江、西北内陆三大流域棉区纤维各指标之间、年度间的纤维品质的差异.分析表明:我国生产领域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28.0mm~ 30.9 mm为主,占77.1%;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中等档次26.0cN·tex-1~28.9 cN·tex-1,占44.5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3 ~4.9档次,占49.34%;棉花综合品质年度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西北内陆棉区近几年纤维品质逐步好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进一步分析了多年来在我国棉花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我国棉花生产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