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碎屑岩中的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判别大地构造背景、识别源区母岩性质、物源方向和重建古地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踪与指示作用。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E2d21地层中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得出,E2d21沉积时期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物源区类型为克拉通内的高地,具有稳定的地台沉积特点;碎屑岩的源岩主要来自于活动大陆边缘上的长英质源区和中酸性岛弧源区;物源区主要集中在凹陷周边一些构造凸起,如通扬隆起、柘垛低凸起、菱塘桥低凸起等;除真2断裂带附近主要为近海湖盆咸水沉积环境外,断裂带西侧和盆地内部水体盐度较低,为淡水-半咸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利用J .B .Maynard ,R .Volloni和W .R .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 ,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断隆志留 -泥盆系砂岩碎屑特征进行研究 ,分析砂岩的物源区类型及构造意义 ,并探讨柯坪、巴楚断隆历史上的亲缘关系。通过研究认为柯坪、巴楚断隆砂岩碎屑参数及碎屑模型十分相似或相近 ,说明两者在古生代时为同一构造单元或具相同的构造背景 ,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 ,现今的构造差异则为后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柯坪、巴楚断隆碎屑参数及碎屑模型的局部差异 ,总体反映为巴楚断隆的石英含量高 ,C/Q比值高 ,这些差异主要是在相同物源区类型条件下 ,由于表生改造作用、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J.B. Maynard,R. Volloni和W.R.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断隆志留-泥盆系砂岩碎屑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砂岩的物源区类型及构造意义,并探讨柯坪、巴楚断隆历史上的亲缘关系.通过研究认为柯坪、巴楚断隆砂岩碎屑参数及碎屑模型十分相似或相近,说明两者在古生代时为同一构造单元或具相同的构造背景,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现今的构造差异则为后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柯坪、巴楚断隆碎屑参数及碎屑模型的局部差异,总体反映为巴楚断隆的石英含量高,C/Q比值高,这些差异主要是在相同物源区类型条件下,由于表生改造作用、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碎屑组分与构造背景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J.B Maynard,R.Volloni和W.R.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断隆志留一泥盆系砂岩碎屑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砂岩的物源区类型及构造意义,并探讨柯坪、巴楚断隆历史上的亲缘关系。通过研究认为柯坪、巴楚断隆砂岩碎屑参数及碎屑模型十分相似或相近,说明两者在古生代时为同一构造单元或具相同的构造背景,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现今的构造差异则为后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柯坪、巴楚断隆碎屑参数及碎屑模型的局部差异,总体反映为巴楚断隆的石英含量高,C/Q比值高,这些差异主要是在相同物源区类型条件下,由于表生改造作用、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Dickinson,Crook,Volloni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断隆志留一泥盆纪砂岩碎屑特征进行研究,进而研究砂岩的物源区类型及构造意义,并探讨柯坪、巴楚断隆历史上的亲缘关系。通过研究认为柯坪、巴楚断隆砂岩碎屑参数及碎屑模型十分相似或相近,说明两者在古生代时为统一一体的,属同一构造单元或具相同的构造背景,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现今的构造差异则为后期构造运动的结果。柯坪、巴楚断隆碎屑参教及碎屑模型的局部差异,总体反映为巴楚断隆的石英含量高,C/Q比值高,这些差异主要是在相同物源区类型条件下,由于表生改造作用、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南皮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重矿物数据、单井砂岩含量、地震属性解释、地震相解释确定物源方向、古流向及砂岩含量等值线,分析沉积体在南皮凹陷内部的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孔二段沉积时期,南皮凹陷存在徐黑凸起、东光凸起、沧县隆起3个物源区,根据单井及连井地震相解释中的叠瓦状或S型前积反射结构,确定了携带沉积物的古水流前进方向,并根据被解释为滨浅湖相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平行地震反射结构圈定砂体的沉积边界,认为乌7井、乌12井、乌深1井附近存在双向的古水流,而叶21井、叶22井的古水流直接指向湖泊之中。综合上述分析,结合砂岩含量等值线图可知,部分徐黑凸起物源与东光凸起物源在南皮凹陷形成双物源混和沉积,而沧县隆起物源直接沉积于南皮凹陷滨浅湖中。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吐哈盆地的构造特征,通过系统收集处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资料,讨论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成因,推测出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南部布格重力异常近东西向的重力高值带,主要反映了晚古生界的发育特征,中部及北部重力低值带主要由基底凹陷引起。局部重力高、重力低反映局部凸(隆)起与凹陷构造。研究区发育的主要断裂走向为北东向及东西向,它们控制盆地边界及盆地内部发育的主要地层展布。研究区了墩隆起区黄田凸起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构造单元,即北西地区凹陷和黄田凸起。吐哈盆地盖层为中、新生界,其中侏罗系厚度最大约为2 000 m。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黄河口凹陷物源体系发育特征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着重从构造背景分析与古水系特征、重矿物组合与ZTR参数变化规律、砂岩分异特征及泥岩颜色等4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地层沉积期物源供给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明化镇组沉积期受4个方向物源影响,分别来自于西北部的沙垒田凸起,东北部的渤南凸起,东南部的鲁西隆起,南部的垦东-莱北低凸起。深化物源供给体系认识对明确黄河口凹陷新近系主力层段明化镇组下段后期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歧口凹陷沙二段物源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属性、碎屑岩岩性和骨架颗粒成分、重矿物组合、ZTR指数和倾角测井资料,为确定沙二段物源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沙二段发育6大物源体系:燕山褶皱带、沧县隆起、港西凸起、孔店凸起、埕宁隆起和沙垒田凸起。沧县隆起物源有葛沽、小站、增幅台和沈青庄4个物源口;歧北次凹是混合物源区,物源为北部燕山褶皱带和港西凸起。通过研究分析确定了各个物源体系的波及范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今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深水盆地发育于非火山型被动陆缘背景,其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与被动陆缘形成过程中岩石圈的变形作用密切相关。文中通过系统的文献资料调研,在总结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详细介绍了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与构造单元的划分,从横向和纵向上描述了其深水盆地沉积特征,并简单探讨深水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对非岩浆型被动陆缘研究进展及其深水盆地发育特征的总结,以期有助于深化对国内被动陆缘深水盆地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内部断裂系统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北侧与之相邻的柯坪冲断带断裂走向近东西向,属于南天山构造体系。两个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巴楚隆起大面积缺失中、新生界,其内部断裂体系起始活动时间的确定较为困难。通过对巴楚和柯坪地区新生代层序特征对比研究及其接触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新世巴楚隆起南北向断裂体系开始形成,向北一直延伸到柯坪构造带之中。两个构造单元的南北向断裂有较好的对应性。柯坪东西向断裂系统的主要活动期是上新世(N2)以后。现今柯坪构造带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体系是不同时期构造的叠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巴楚和柯坪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2.
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物源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湖凹陷花港组是研究区重要的储层之一,其物源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应用砂岩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分析并结合砂地比等值线图精细描绘物源分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西湖凹陷花港组物源体系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花港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的西部边缘,东部钓鱼岛隆褶带影响较小,具体分为3大分支:西部的海礁隆起为近物源、西北部虎皮礁凸起和东部钓鱼岛隆褶带物源的结合影响凹陷北部地区、西南部的渔山隆起为凹陷的中南部地区提供物源。通过对岩屑类型、长石特征、石英颗粒和重矿物的微观特征和稀土元素等特征的分析,推测出凹陷周边岩体性质,花港组的母岩主要是岩浆岩,其次为变质岩,沉积岩少见。变质岩主要发育在海礁隆起的中部,影响西部的平湖地区,沉积岩仅在钓鱼岛隆褶带北部地区少量发育。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明月峰组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综合测井、录井、古生物、重矿物等资料,结合地震相分析,以瓯江凹陷构造演化及相对海平面变化为主线,从物源分析出发,综合分析瓯江凹陷明月峰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晚古新世明月峰组沉积期,瓯江凹陷处于断拗转换阶段,沉积物源由凹陷西侧的闽浙隆起带酸性火山岩源区和凹陷东侧的雁荡低凸起提供,以闽浙隆起带物源占绝对优势,受中古新世至晚古新世中期大规模海侵的影响,相对海平面持续升高,凹陷东侧雁荡低凸起开始接受沉积,使得凹陷沉积范围达到断陷期最大,总体呈滨海—浅海沉积,闽浙隆起带物源供应充分,在凹陷西缓坡发育3个大型三角洲沉积,滨海沉积发育于凹陷西缘三角洲之间及雁荡低凸起位置,凹陷中央发育大范围的浅海沉积。控制明月峰组各沉积相空间展布的主控因素是构造和相对海平面变化,以相对海平面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古近系广泛发育低凸起、凸起倾末端等小型正向构造单元,勘探实践证明这些局部物源区周缘是重要的优质储层发育区。在渤海海域,本文通过对构造活动、湖平面变化、沉积母质来源等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断陷湖盆盆内局部物源体系的概念。研究表明,局部物源具有隐伏发育特征,包括层序时间、构造空间和物质构成等3类隐伏模式;母岩类型、断裂活动性、构造样式等是盆内局部物源体系砂体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局部物源体系的精细分析拓展了勘探领域,使远离大型物源区、传统认识缺乏有效储层的盆内局部物源周边区得到重新认识,指导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局部物源体系具备良好的构造背景、优越的供烃条件和合理的储盖组合,依托局部物源形成的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体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15.
五堡凹陷区位于吐鲁番—哈密盆地东部,属Ⅱ级构造单元。而吐—哈盆地在博格达—哈尔里克塔格复背斜与觉罗塔格复背斜之间,属北天山地槽褶皱带山间盆地,其基底由海西期褶皱组成。 五堡凹陷区的沉积中心在哈密西南五堡一带,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厚达3000m以上。由于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的强烈上升和向南逆冲,使其构造复杂化。五堡凹陷区依构造背景可分为北部凹陷,了墩一喻密凸起、五堡凹陷、沙尔湖凸起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图1)。  相似文献   

16.
在古近纪,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是渤海西北部重要的盆内物源区,而永定河、潮白河、滦河是渤海西北部现今重要的盆外陆源水系。本研究分析了曹妃甸6-4构造东二下段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出现119 Ma、127 Ma主峰值和2498 Ma次峰值,研究区东二下段不再以石臼坨凸起上残余的中生界侏罗系母岩为主要物源区,仅继续接受少量凸起上残余中生界白垩系供源,主要受一西北方向外部物源影响。通过对比永定河、潮白河与滦河的现代河流沙碎屑锆石U-Pb年龄,并结合南堡凹陷南部物源体系分析,认为古近系东营组二段沉积时期,永定河、潮白河尚未为研究区提供沉积物,而古滦河可能发育一西侧支流,自马头营凸起西段进入南堡凹陷,经石臼坨凸起西侧流入渤海海域,将来自燕山地区的沉积物向南搬运至研究区。  相似文献   

17.
在古近纪,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是渤海西北部重要的盆内物源区,而永定河、潮白河、滦河是渤海西北部现今重要的盆外陆源水系。本研究分析了曹妃甸6-4构造东二下段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出现119 Ma、127 Ma主峰值和2 498 Ma次峰值,研究区东二下段不再以石臼坨凸起上残余的中生界侏罗系母岩为主要物源区,仅继续接受少量凸起上残余中生界白垩系供源,主要受一西北方向外部物源影响。通过对比永定河、潮白河与滦河的现代河流沙碎屑锆石U-Pb年龄,并结合南堡凹陷南部物源体系分析,认为古近系东营组二段沉积时期,永定河、潮白河尚未为研究区提供沉积物,而古滦河可能发育一西侧支流,自马头营凸起西段进入南堡凹陷,经石臼坨凸起西侧流入渤海海域,将来自燕山地区的沉积物向南搬运至研究区。  相似文献   

18.
<正> 1 台湾西部海区的构造格局据孙习之(1982)的研究,木区的下第三系分布于新竹凹陷、澎西凹陷和观音凸起、澎湖台地诸构造单元(见图])。澎西凹陷为紧靠大陆边缘的半地堑凹陷,形成于古新世晚期,结束于始新世晚期。在古新世之前,澎西凹陷可能尚未形成,或者属于封闭的半咸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可能沉积富有机质的生油岩。始新统则由于形成主要的半地堑凹陷的断层急速下掉,沉积了浅海与滨海相  相似文献   

19.
西部凹陷南部地区构造上属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沙四段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凸起,复杂的基底结构造成物源种类多样,不同的物源体系造就了不同的沉积砂体类型,因此对该区物源体系的分析有利于明确砂体成因类型,对寻找沙四段优质储集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质层位的物源母岩类型、ZTR指数分布、砾岩分布规律等几大方面进行精细研究,详细刻画了本区的物源体系特征,明确了物源体系对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为下步沙四段勘探有利区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港油田历经40余年勘探与开发,构造带主体基本已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以前未得到重视的由凹陷向正向构造单元过渡的斜坡带将成为今后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以位于凹陷向凸起过渡斜坡区的沙三段为例,开展古地貌恢复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明确空间展布范围。在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该区“凹—断—坡—隆”深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并得到钻探验证。进一步展现出北大港构造带北翼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