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信机房走线架结构多为吊挂体系,抗侧刚度较弱。地震作用下结构顶部位移响应过大,普遍不能满足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需要对走线架结构进行抗震加固。针对走线架在地震作用下侧移过大,抗震性能较差的特点,通过走线架下方增加支撑架及吊挂系统增设交叉柔性支撑,提高结构抵御地震作用的能力。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一案例加固前后走线架建立了整体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抗震加固后的地震响应,验证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隔震技术原理,对电厂碎煤机室隔震结构在7~9度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与常规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经济性进行对比。隔震技术通过延长结构周期以及提高结构阻尼比,大幅度减小地震作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分析了由于隔震产生的较大位移对电厂工艺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既有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处理后的的隔震性能,本文采用SAP2000软件对既有框架剪力墙抗震加固结构和既有框架剪力墙隔震加固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二者在地震作用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得出与抗震加固结构相比,隔震加固结构周期延长、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均变小。说明采用隔震加固能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隔震结构设计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对等效周期为2~6s的单质点隔震体系在远场地震动(FF地震动)、近场含脉冲地震动(NFWP地震动)和近场不含脉冲地震动(NFWNP地震动)作用下的剪力系数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规程中有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探寻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不能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隔震结构的等效周期范围。以位于我国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某隔震结构为例,采用三种不同的设计地震剪力取值方法,设计了6种不同的结构模型。通过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地震动的近远场特性对各模型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近远场特性对隔震结构的楼层设计剪力影响较大;对不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要求的隔震结构,采用放大设计地震剪力使其承载力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其抗震能力;不考虑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结构设计地震剪力的限制,采用结构的实际地震剪力需求进行设计的隔震结构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层间位移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于2001年颁布实施,其中关于隔震砌体结构的设计要求过严.针对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隔震砌体结构隔震层的位移进行了讨论分析.由算例可知,相比于89规范,按等效侧力法计算时隔震砌体结构隔震层的位移提高了47.4%;而按时程分析法,仅提高了27.5%.为使两种结构相一致,建议对隔震砌体结构不采用新规范中罕遇地震验算对场地土特征周期关于0.05 s的延长.  相似文献   

6.
电力电容器组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化分析和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电力电容器组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就电容器组架结构形式提出了两种结构优化布置方案 (普通结构与隔震结构 )。针对普通结构进行了架构分析 ,指出了电容器底部支柱绝缘子的最优化角度 ;由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根据抗震性能要求和相应的限制条件 ,提出了隔震平台刚度与阻尼各自最优化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某商住楼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濉宁县,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设计。分析表明,隔震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结构由传统抗震设计的"大震不倒"提高到了"大震不坏",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叠层分析法对该建筑进行隔震-减震混合控制的设计。选取7条地震波,采用Perform-3D软件分别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对隔震结构和隔震-减震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其抗震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相较于隔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顶点位移,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相似文献   

9.
某高层住宅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河北省唐山市,为提高该结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隔震设计;为了研究采用隔震技术的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建立了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偏心率和抗风设计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水平减震系数不大于0.38,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800;罕遇地震作用下,黏滞阻尼器有效控制了隔震层变形,各支座均未出现受拉现象,隔震结构抗震性能良好,隔震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中为了满足不同结构体系间的转换往往会采用厚板转换形式,以一高烈度区某厚板转换层作为隔震层的工程实例,设计并分析隔震建筑结构各部分的抗震性能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隔震建筑结构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隔震建筑延长了结构周期,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优化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