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对于渗吸效应改变页岩气赋存状态的定量化认识尚未形成,对页岩储层中压裂液大量滞留所引起的气水动态置换规律也不明确。为此,开展了气水置换实验以模拟水力压裂后近井区域页岩含水状态的变化情况,借助于含氢流体低场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1H-NMR)动态监测页岩储层中甲烷的赋存状态,并计算不同赋存状态下的甲烷气量,进而研究了渗吸效应对页岩气赋存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饱和甲烷的过程分为吸附主导阶段和孔隙填充阶段,吸附作用和压力梯度作用在页岩饱和甲烷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作用;②页岩饱和甲烷过程前期阶段优先饱和吸附气,游离态甲烷作为外部甲烷转换为吸附态甲烷的中间状态在页岩孔隙中赋存,吸附气达到饱和状态后,甲烷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填充页岩孔隙直至孔隙内外压力平衡;③渗吸效应使页岩发生气水置换作用,吸附态甲烷部分解吸为游离态甲烷,吸附气占比降低,渗吸时间达到80 h时吸附气占比由63.58%降低至45.87%,而游离气量增加使页岩孔隙压力升高,同时水分占据部分孔隙体积,压缩游离气赋存空间,部分游离气被排出页岩孔隙,储层含气性降低,页岩样品含气量由渗吸开始前的7.91 mL/g下降至7.34 mL/g;④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大量滞留使页岩储层近井区域处于富含水状态,渗吸效应引发的气水置换作用和排替作用使得页岩孔隙及井筒等外部空间中甲烷游离气量升高,孔隙压力升高使得地层压力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页岩气的开采。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致密气藏气水分布复杂,储层含水性难以预测。文中通过饱和度、薄片鉴定、物性实验等研究,建立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致密砂岩储层含水性预测方法。研究表明:地层水的赋存状态与砂岩孔隙类型、结构、泥质体积分数密切相关,且受水动力强弱的影响,据此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束缚水饱和度和可动水饱和度计算方法,开展了单井致密砂岩储层含水性评价,得出可动水饱和度大于8%的储层大多产水;分析了泊松比预测储层含水性的适用条件,平面上裂缝发育会影响预测结果;基于沉积微相-物性-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建立了平面含水饱和度定量预测方法。预测结果可为致密气井部署、压裂改造、排水采气措施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井压裂返排情况直接影响着低渗致密气藏气井压后的产能和稳产时间。考虑侵入区渗透率的损失、不同区域相渗曲线的差异,同时考虑返排初期含水饱和度和地层压力的不均匀分布,应用局部网格加密、示踪剂追踪、饱和度分区等方法建立了压裂返排的气水两相黑油模型。以示踪剂产量递减率定义了压裂返排结束的标志,研究了低渗致密气藏压裂液的滞留机理,分析了裂缝导流能力和侵入区渗透率损失对气井稳产时间和初期阶段返排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平面上气体沿井眼处指进突破、侵入区高毛管力形成的渗吸效应、裂缝内部纵向上气椎的形成是造成低渗致密气藏压裂液滞留的主要原因;裂缝导流能力在40 D·cm左右、侵入区渗透率损失系数在小于0.3时,既有利于压裂液的返排,同时又不会降低气井的稳产时间。为制定压裂施工设计和指导压后产能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苏里格西部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规律,选用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资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水相渗测试以及可视化真实砂岩模型进行气水驱替及泄压实验,模拟气藏成藏及开发过程中不同孔隙类型的渗流规律和流体分布。依据不同孔隙的相对含量将孔隙组合类型分为溶孔-粒间孔、晶间孔-溶孔、溶孔-晶间孔、晶间孔4类,并对4类孔隙类型代表样品的孔喉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孔隙类型储层的渗流规律分异明显,随着储层物性越来越好,束缚水饱和度逐渐减小,束缚水处的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两相共渗区不断加宽,渗流能力增强,气水相互干扰逐渐减弱;可视化气驱水驱替类型随孔隙类型变好逐渐由指状驱替过渡为驱替程度较大的均匀驱替,在同等生烃条件下有利于天然气充注构成有效储层;泄压实验结果表明,孔隙类型好的样品泄压所需的时间短,压力下降的幅度大,采出程度高;孔隙类型较差的样品残留水过多,使得气相相对渗透率减小,采出程度较低。根据压汞结合相渗测试,确定研究区储层束缚水转变为可动水的节点生产压差为7 MPa,为苏里格西部气井降低产水风险、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平钻井、水力压裂过程中伴随工作液滞留,水岩作用改变海相页岩储层特征与页岩气井开发效果,明确水岩作用机理及其对页岩气赋存和运移的影响,是指导页岩气生产开发的基础。现有研究表明,矿物组成、孔隙结构、流体性质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页岩吸水的主要因素,水分子侵占孔隙表面的甲烷吸附位,引发气水置换作用,提高孔隙流体压力并降低储层含气性。水岩作用导致矿物膨胀、脱落,储层力学特征和物性参数改变,产生大量次生孔缝,这些次生改造为流体运移提供了更多的渗流通道,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但是孔隙水和矿物颗粒堵塞部分孔缝,导致储层气相渗透率降低。针对现有研究认识与不足,建议对以下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1)精细划分并定量分析页岩孔隙中的水;2)明确气水竞争吸附机理及其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3)分析水岩作用对页岩孔缝特征与矿物组分的影响;4)探究水岩作用对储层含水特征及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针对致密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微观赋存特征随其所受应力大小实时变化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致密储层为例,通过核磁共振、高压压汞以及驱替实验,定量表征不同应力条件下孔隙结构、水体动用及束缚水分布特征,分析应力对气水相渗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效应力由7 MPa增加至17 MPa后,储层孔隙度由8.39%减小至7.65%,最大孔隙半径由38.3μm减小至35.2μm,其中半径为0.3~18.9μm范围内的孔喉数量减少幅度最大;由于孔喉尺寸减小,参与渗流的孔隙数量减少,束缚水饱和度由51.3%增加至59.7%,束缚水水体尺寸的分布范围由0.012~17.4μm增大至0.012~20.1μm;孔隙变化及束缚水分布特征的变化进一步导致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均减小,气相相对渗透率由0.481减小至0.283,等渗点的相对渗透率由0.157减小至0.09。  相似文献   

7.
杜洋  雷炜  李莉  赵哲军  倪杰 《岩性油气藏》2019,31(3):145-151
页岩气井水力压裂过程中注入液量大,但压裂后返排率往往较低,滞留压裂液对储层的影响仍不清晰。针对该问题,选取永川新店子构造YY1井龙马溪组的岩心,开展压裂液渗吸实验,并对比渗吸前后岩心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及电子显微镜下微观结构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永川新店子构造岩心压裂液渗吸后,岩心平均孔隙度增大了50%,平均渗透率增大了25%,气体吸附量减少了35%,比表面积降低了40%;岩心沿层理方向产生了新的裂缝,并随着渗吸的持续进行,裂缝发生扩展和延伸,逐步沟通裂缝网络,增大了液体的渗吸面积;通过YY1HF井的现场试验发现,焖井30 d后再控产(6万m3/d)试采,产液量大幅度降低,气井生产稳定。研究认为,压裂后焖井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增加渗流通道,压裂后返排应由小到大逐级控制油嘴排液,以提高气井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渗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选择性水侵,渗流规律复杂,为了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需要研究储层在改建地下储气库多周期强注强采过程中的多相流体渗流规律。在获取有代表性的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岩心较为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对天然岩心进行剪切造缝和多轮次气水互驱实验,研究了地下储气库气水过渡带在注采过程中的多相渗流规律,分析了裂缝合气空间贡献率以及储气库含气空间动用效果。结果表明:裂缝模型的相渗曲线近似于"X"形,多次气水互驱后相渗曲线基本没有变化,基质岩心模型相渗曲线经多次气水互驱后气水两相共渗区间变窄,共渗点降低;微裂缝对储层含气空间贡献率较高,微裂缝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徽裂缝不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因此,在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过程中可以在徽裂缝不发育储层布置生产井,同时通过控制边底水运移范围降低注入气损失,从而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  相似文献   

9.
致密气藏岩石孔隙小,喉道结构复杂,一旦骨架有效应力发生变化,骨架颗粒与孔喉结构的原始关系也发生变化,导致气水两相渗流通道发生变化,孔隙度、渗透率进一步降低,产能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实验深入研究致密储气层基质岩心和裂缝岩心在不同围压下应力变化导致气水两相流体的相对流动能力变化趋势,有利于认清致密气藏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并对其合理产能做出准确的评价。以长庆致密气藏P1s、P2h储层岩心为例,基于应力敏感实验,讨论了岩石渗透率应力敏感对致密储气层气水两相流动及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致密气产能预测涉及储层物性、压裂裂缝形态等参数,但由于致密储层渗透率很低,孔隙尺度小,储层非均质性强,孔喉分布差异大,采用压裂开发会导致预测储层及压裂裂缝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仅给参数赋一个确定的值进行产能评价是不够全面的。研究认为致密储层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有效压裂裂缝半长等均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提出了不确定性致密气产能预测技术,以单井测试的无阻流量为基础,通过产能方程反算确定气相有效渗透率及有效裂缝半长等概率分布,在获取储层及流体物性参数基础上,计算区块无阻流量概率分布;然后,利用参数概率分布,采用解析模型方法预测产量剖面的概率分布。该方法既适用于区块也适用于单井概率产能预测,为降低致密气产能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增产作业中液体的回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气藏体积压裂过程中存在的配液用水缺乏、压裂返排液处理困难、环境污染风险大等问题,探讨了大规模增产作业中的液体回用技术。大规模增产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井场用水供需矛盾突出,且产生的压裂返排液量大,面临的环境形势严峻,制约了非常规气藏的开发。压裂返排液的组成复杂,其成分主要取决于压裂液配液水质、压裂液化学组成、储层地质化学、地层水等,影响其回用时的压裂液性能,需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大规模增产作业中的液体回用技术主要是通过杀菌、沉降除机械杂质、化学沉淀除高价金属离子、补充损失的添加剂等措施使压裂返排液的性能满足再次施工要求。该技术在四川盆地须家河致密气储层及侏罗系致密油储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返排液回收后的利用率达95%,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2.
页岩气藏基质储渗空间为纳米尺度,超低含水饱和度,高黏土矿物含量,发育微裂缝,需经压裂改造投产,气体产出是一个多尺度、多种传质过程,但压裂液易产生滞留,影响气体产出。页岩渗透率为纳达西级,难以利用测量损害前后渗透率的传统方法评价页岩气层损害。采用四川露头页岩岩样和4种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利用压力衰减法,结合水相渗吸实验和气驱水返排实验,评价了压裂液滤液对岩心尺度的损害程度,分析了页岩气藏工作液损害评价的指标,认为传统渗透能力恢复率或渗透率恢复率不能作为页岩气层损害评价的唯一指标。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目前部分压裂液返排率低的气井产量反而比较高的非常规现象分析,指出页岩压裂液诱发水相圈闭损害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尺度性,在评价过程还要考虑滞留压裂液对气体传递的积极作用,压裂液作用及返排制度是未来5~10年值得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致密火山岩气藏通常与致密砂岩气藏呈互层分布,尽管储层岩石物性与致密砂岩气藏类似,但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圈闭和油相圈闭损害却未能引起关注。为了揭示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和油相圈闭损害潜力,选取南堡凹陷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储层岩心,开展了水相和油相毛管自吸与液相返排实验评价,并与沙河街组致密砂岩气藏液相圈闭损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致密火山岩气藏储层岩石水相和油相毛管自吸能力弱于致密砂岩,致密砂岩既亲水又亲油,致密火山岩亲油性更强;②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液相圈闭损害呈现“三低”特点,即毛管自吸进液量低、液相返排率低和渗透率损害率低;③沙河街组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圈闭损害比油相圈闭损害更严重。孔喉呈多峰分布、裂缝发育、存在大量溶蚀孔等孔喉结构差异是造成致密火山岩气藏水相和油相圈闭损害显著区别于致密砂岩气藏的重要原因。致密火山岩气藏钻井过程中,需控制裂缝性漏失,避免水基或油基工作液滤液进入裂缝侧面储层深处;控制压裂等增产改造措施规模,以防沟通底水诱发水相圈闭损害;在开发生产过程中要制定合理工作制度,预防凝析油析出引起的油相圈闭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临兴区块致密气储层压裂损害影响因素,以储层岩心渗透率损害率为评价指标开展室内实验,分析储层敏感性、水锁效应、胍胶压裂液破胶残液和残渣含量对储层的损害程度.结果表明:储层具有中等偏弱水敏,弱—中等偏弱程度酸敏和碱敏;储层水锁指数为85%~100%,损害程度为强—极强;当使用单一过硫酸铵作为破胶剂,温度低于30℃时破...  相似文献   

15.
关井时机对页岩气井返排率和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页岩气井压后返排率普遍较低,大量的压裂液永久赋存于储层中,对页岩气井的生产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为此,以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页岩气井早期生产返排特征,并根据典型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时机关井持续时间、生产制度对页岩气井返排率和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返排前关井期间,极窄的相渗曲线共渗区急剧降低压裂液在储层中的渗吸运移速度,关井100 d后移动距离小于3 m,随着关井持续时间增加,压裂液返排率呈指数降低,开井的初始产气量先减小后增大,对长期产气量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因此,并不能简单得出关井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生产的结论 ;②而在生产返排后关井期间,随着关井持续时间增加,返排率减小,开井的初始产气量增大,长期产气量则会减小,但相比之下,返排后关井效应弱于返排前;③对于生产制度而言,生产压差增大会掩盖应力敏感导致的渗透率降低效应,最终表现为累计产气量、累计产水量都增加,同时,高生产压差人工缝底部积液,而低压差含水饱和度则几乎为0。该研究成果为认识压裂液的滤失机理及其在储层中的赋存方式、确定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的最佳关井时间与生产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洛带气田遂宁组气藏埋藏较浅,属典型的特低渗致密气藏。储层为砂泥岩互层或泥岩夹层,单层砂体很薄,微裂缝较发育和非均质性强,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非储层”。文章进行了储层敏感性评价和低伤害压裂液优选研究,提出了以“多层合压或分层压裂、中砂量、中前置液量、中排量、中砂比、强化返排措施”为特色的水力压裂改造技术,取得极为明显的增产效果,平均单井增加无阻流量4.62×104m3/d。遂宁组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改造技术的重大突破,为难动用储量的升级和增储上产做出了关键性贡献,使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非储层”的致密气藏成功转化为工业性气藏,并成为川西地区增产效果最好的气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生产动态以及测试分析等多方面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区块盒1气藏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盒1气藏高产的主要因素为气井大量产水,气水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物性、断裂与气水层间隔层厚度三大因素控制;在一定的生烃强度下,物性较好的储层天然气含气饱和度高;气层、气水层主要分布在距离烃源岩垂向距离较近的储层,而含气水层、水层主要分布在距烃源岩垂向距离较远的储层;气水层间隔层厚度较小或气层靠近断层容易在储层改造过程中沟通上部水层,造成水淹,影响产能。  相似文献   

18.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埋藏深、温度高,高温对多类型储层渗流能力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选取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四段气藏储层岩心,通过测定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岩样的气体单相渗透率和不同温度下的气水界面张力及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得到温度对多类型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渗流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20~120 ℃范围内,随温度改变,不同类型储层岩样气体单相渗流能力均呈幂函数变化,升温过程中气相渗透率下降受气体黏度升高、白云石晶体膨胀及岩石颗粒脆化后运移的共同影响,一次升温和降温后,缝洞型岩样由于微裂缝发育渗透率不可逆程度最高为82.52%,孔隙型岩样由于小孔喉发育次之为27.63%,孔洞型岩样最低为9.46%,缝洞型岩样为温敏型岩样,孔隙型和孔洞型岩样为耐温型岩样,多类型气藏的温度上限集中在44~50 ℃附近;温度升高主要通过降低水气黏度比来提高气驱水效率和气水两相渗流能力,地层温度下的水气黏度约为常温条件下的1/3,高温条件下多类型储层的气水相渗曲线更能代表实际地层的两相渗流特征。温度对多类型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渗流能力的影响规律可为此类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针对压裂液的损害评价主要参考《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SY/T 5107—2016》(以下简称行业标准),而行业标准设定的压裂液驱替岩心过程与实际压裂施工中压裂液高压快速侵入储层的过程不吻合,并且压裂液损害评价实验未考虑压裂液残渣、破胶方式、原始含水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准确性。为此,选取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J1a)致密砂岩岩心,通过改进实验流程与方法来模拟压裂液侵入致密砂岩气层的过程,评价了压裂液对气层的损害程度,进而系统剖析了损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改进后的压裂液损害评价方法,考虑了气层的原始含水饱和度(小于束缚水饱和度)、压裂过程中的高压瞬间“击穿”效应、压裂液残渣等因素的影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压裂液对致密砂岩气层的损害程度;②基于行业标准的评价结果显示,压裂液对致密砂岩气层渗透率的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强,而改进后方法得到的损害程度则为中等偏弱;③压裂液残渣滞留于裂缝中是对渗透率造成损害的主要因素,残渣易堵塞裂缝与缝面孔,绝大多数残渣滞留在基质岩心表层(侵入深度小于3 cm)孔隙中,基质孔隙对残渣有过滤作用;④压裂液从岩心表面向内部运移的过程中,高分子聚合物依次以薄膜层状、局部片团状、晶体包裹状滞留于储层孔隙中;⑤实验条件下,岩心中会产生盐析晶体,盐析晶体在岩心中分布不均,裂缝中盐析晶体与高分子聚合形成复合包裹体,基质孔隙中盐析晶体与少量伊利石等碎片包裹形成复合体;⑥速敏产生的运移微粒通常与残渣、高分子聚合物等形成复合包裹体,进而堵塞裂缝与孔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