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生态化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探索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的持续优化路径,构建了基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呈现"N"形变化轨迹;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在具体的产业生态化子系统上,不同省(区)有自身的特点。据此应采取的优化路径为:黄河上游地区应结合具体生态资源,以保护性开发为主;黄河中游地区以特色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为主;黄河下游地区要注重产业发展和区位优势的结合。优化路径需要统筹考虑理念、制度和具体举措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2012年的数据,将技术进步分解为贸易和FDI(外商直接投资)两条外部渠道与RD一条内部渠道,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技术效应各渠道以及贸易、FDI和RD与人力资本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DI和RD显著降低了我国碳排放,且RD对碳排放总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FDI作用更大;贸易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FDI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FDI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FDI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扩散效应,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借助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2000—2009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引发主导产业选择,受地区利益影响,地方政府都偏向于选择信息产业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造成了产业结构的趋同.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则需要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并加以重点扶植、优先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对外开放对我国地区间人力资本存量差异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1990年以来我国30个省域层面数据,运用Sys-GMM法实证检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对人力资本存量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人力资本存量均是正相关关系,但这种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作用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最后分别利用泰尔系数和标准差公式测算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和人力资本存量差异,利用OLS法估计,结果发现三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差异使得地区间人力资本存量差异扩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在持续发展了 20多年之后,能给的政策已经给足了,用够了。今后东部的发展将主要靠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管理的科学化和产业、产品的升级。这样,一方面有一些产业可能需要转移,另一方面所需的能源、资源要有充足的保证。西部开发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东西部相得益彰、并肩前进,最终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既增强了综合国力,又使西部实现现代化。我们不必设想东部 50年后的情景,假如 50年后西部大部分地区能够达到现在东部的水平,那时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就非今日可比了。   西部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中是个我们可以掌握的变数。…  相似文献   

6.
孙克  张信为  聂坚  邹佳男  钟习羽 《水资源保护》2023,39(4):102-110, 186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水资源利用绩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自相关和时空跃迁分析方法解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水资源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高;空间差异程度整体呈波动扩大趋势,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其次为地区间空间差异和地区内空间差异;空间分异格局在地理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关联特征,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布结构较为稳定;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绩效的空间分异具有显著驱动作用,且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属于经济驱动型,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城镇化驱动型和人口驱动型;产业发展水平对水资源利用绩效的空间分异驱动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属于工业驱动型,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建筑业驱动型和农业驱动型。建议各区域根据主导驱动因素制定相关水资源利用绩效协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指出,加快东部发展.中西部要服从这个大局。当东部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支持中西部的发展,东部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这对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梅调发展.缩小中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现本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城市,对大湾区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暴雨洪涝对东莞城市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减灾有重大影响,严重制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东莞30个水文站32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GIS与Mann-Kendall检验、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讨论了东莞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2年来,东莞市年降雨时空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加,随时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汛期降雨量自西向东依次增加,中部向西逐渐降低,中部向东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变化,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60%~95%,非汛期降雨量中部凸显,东西两侧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大,有向两侧逐次降低的趋势,西南部最小;四季最大雨量中心由中部向东北部、东部、中部进行移动,最小降雨量稳定于西南部区域;月均降雨量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多年月平均占比6月份最大,占全年18.58%,12月份最小,占全年1.88%。研究结果可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不同分区年径流均值、径流丰枯年际变化、径流年内月分配、径流年际相关特性等方面对辽宁省东部、中部、西部代表性河流年径流互补性及互补性程度进行了互补性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表明:浑江与辽干、大小凌河年径流有很好的互补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径流互补性优于东部与中部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SBM-DEA模型、网络DEA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对1997—201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WEF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水资源、能源、粮食3个子系统的效率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的效率值提升趋势明显,能源子系统效率值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各子系统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水资源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效率值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但协同作用的地区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中国WEF系统效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效率平均值呈依次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是低效率聚集区。  相似文献   

11.
《四川水力发电》2011,(1):82-82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于2010年12月13日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透露,过去5年,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全面超过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12.
争先 《中华建设》2005,(4):24-28
不甘落后的“感叹”位于我国中部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历来是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但不知从何时起,中部地区成了经济相对落后的代名词。我国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大开发,成功地构建了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经济圈三大增长极。西部在大开发的带动下,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中部地区却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下,经济不由自主地塌陷。中部六省自嘲为“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是无奈的呐喊,也是不甘落后的感叹!中部地区当前较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低”:一是工业化水平较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城镇化水平较低,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三是国际化水平较低,改革开放环境欠佳。而“三低”的归结点是城市发展太慢,城镇化水平太低。翻阅建设部统计资料,中部六省市政设施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未来五年将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  相似文献   

14.
刘继  李磊 《陕西水利》2002,(3):16-17
西部要想尽快赶上东部地区或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广泛采用先进信息技术;西部要想崛起并同世界接轨,也必须将信息化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数字APEC战略”的内在要求。首先,西部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西部与东部、西部与世界实现大融合,使西部通过电子商务走向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更先进的技术。其次,信息化建设能带动西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的迅猛发展,并为实现金融业的统…  相似文献   

15.
目前,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已摆在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高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与东部的差距呈拉大趋势,这种区域间生产力发展的明显差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比较优势” 发展三峡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经济问题我国经济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均衡发展,给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三个主要矛盾:一是加快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缺乏,而西部山区资源相对丰富又未能开发;二是经济发展需要开拓市场,而广大山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限;三是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贫富差距相对悬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忧虑。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西部地区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先进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合三峡库区的区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就利用“比较优势”和“创新环境”,就加快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作如下探讨。二、三峡库区差距扩大的基本特点(一)人均GNP水平最低参照世界银行通用作法,按人均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类,且按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量划分收入,低收入地区是指那些人均GNP(或GDP)低于75%的全国人均GNP(或GDP)的地区,以1992年的人均GNP作比较,三峡库区20个县市区国民生产总值148.44亿元,人均1017元,而全国人均GNP为2051元,三峡库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可见这里还处在全国最低收入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17.
四川三峡经济区(以下简称三峡经济区)地处四川东部,是长江三峡工程在四川境内的淹没区、安置区和主要影响区。辖区范围包括重庆、万县、涪陵、黔江、达川、巴中、南充、广安八地市。三峡经济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开放开发已初见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作为以浦东开发为重点、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的长江沿岸开放带和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的核心地带,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化水平与川内其它地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则差距大,水平低。本文着重探讨与三峡经济区城镇化进程直接相关的城镇网络问题。三峡经济区城镇网络的现状1995年末,三…  相似文献   

18.
黄河  张旺  庞靖鹏 《中国水利》2010,(14):10-12
<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之后,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为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周慧芳  谭红兵  张文杰 《人民长江》2014,45(23):103-108
过去数十年来,江苏南通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探明其水化学演化及时空变化规律,对南通地区地下水开展了野外调查取样及水化学测试分析,并利用Surfer8.0软件绘制出研究区域内浅层和深层地下水TDS、Cl-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和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属于不同的地下水循环系统。水化学显示2001~2007年间地下水咸化程度达到最高峰,全区咸化情况普遍严重;在空间上,总体浅层地下水由中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逐渐由淡水变为微咸水、咸水,西北部远海地区和中部南通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好,咸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角沿海和海晏镇一带。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对地区经济增长、环境变迁及社会发展存在深远影响,对工程与中部地区产业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现实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以南水北调工程概况切入,从衣食住行、建筑行业、治污行业、机械制造、产业结构这几方面出发,研究南水北调对中部地区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