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晶态铬镀液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用Ni、Cu,Fe和玻璃碳电极研究了非晶态铬电镀过程中Cr(Ⅵ)还原为Cr(Ⅲ)的电化学特征,发现还原电但与电极材料相关;还原过程钝化膜中的铬离子还为金属铬,为后续的铬电沉积提供晶体生长中心,还原过程受Cr(Ⅲ)和H2SO4扩散控制。溶液中的H2SO4能起到溶解钝化膜,平衡阴极扩散层中的电荷、与Cr(Ⅵ)形成配合物,为Cr(Ⅵ)的为Cr(Ⅲ)Cr提供低能量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闫军  高峰 《实用测试技术》2008,34(1):113-117
本方法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电子电气产品中铬(Ⅵ)的含量,为了适应RoHS中各种复杂样品的检测以及改善样品消解等诸多实际问题,本文进行了研究。其相对标准偏差(RSD):2.03%;检出限:0.0646mg/L;线性范围宽,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应大于0.999等。有效地将铬(Ⅵ)与铬(Ⅲ)分离,并有效地消除基体干扰等,完全能够适应电子电气产品中铬(Ⅵ)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磺化褐煤对废水中Cr(Ⅵ)离子的吸附原与还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夏畅斌  何湘柱 《材料保护》2000,33(10):14-15
在静态条件下,进行了以磺化褐煤作吸附剂、还原剂净化含铬铬废水的实验。研究了含铬废水的PH值、浓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对SBC吸附、还原Cr(Ⅵ)的影响,确定了SBC将化含铬废水的最佳条件。结合对实际含Cr(Ⅵ)废水的吸附、还原净化处理,讨论了SBC对电镀废水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铬的污染会严重威胁到土壤和水体的环境安全,而水中的六价铬化合物则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富集性和氧化性等特性,更具有危害性且难以处理。吸附法是一种能简单、高效地处理含重金属污水的处理技术。在磁力搅拌条件下采用花生壳生物炭分别与高岭土和膨润土混合制备而成两种生物炭–黏土材料,并分别对这两种生物炭–黏土的表面特性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所选用的两种黏土均能不规则地负载在生物炭的表面。吸附实验结果显示,生物炭–高岭土(Biochar@Kaolin)吸附铬(Ⅵ)的能力显著高于生物炭–膨润土(Biochar@Bentonite)。从吸附动力学方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合成的两种生物炭负载黏土吸附水中的铬(Ⅵ)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从吸附等温线分析中可以得到,Biochar@Bentonite吸附铬(Ⅵ)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而Biochar@Kaolin吸附铬(Ⅵ)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生物炭–黏土的复合材料修复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风化煤对废水中Cr(Ⅵ,Ⅲ)的吸附与解吸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梅建庭 《材料保护》1999,32(8):34-35
研究了Cr(Ⅵ)和Cr(Ⅲ)被风化煤的吸附与解吸。在20℃,滤速为4ml/min,pH=2、浓度为20mg/L的Cr(Ⅵ)溶液,Cr(Ⅵ)的去除率达99%以上,pH=5、浓度为20mg/L的Cr(Ⅲ)溶液,Cr(Ⅲ)的去除率达98%以上。镀铬废水经二级吸附后,铬的总浓度为0.08mg/L,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王雷  刘志江  张东 《材料保护》2007,40(2):72-74
在酸性介质中,铬(Ⅵ)和锰(Ⅶ)都能氧化玫瑰桃红R褪色,且氧化速率不同.为此,利用比例方程法,建立了速差褪色动力学光度法同时测定铬(Ⅵ)和锰(Ⅶ)的新方法.铬(Ⅵ)和锰(Ⅶ)的测定范围分别为0~10.0 μg/mL和0~8.0 μg/mL.应用于工业废水中铬(Ⅵ)和锰(Ⅶ)的同时测定,铬(Ⅵ)和锰(Ⅶ)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8%~2.13%和0.78%~1.27%;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2%~99.4%和95.3%~96.9%,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用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铬(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废水中的铬是水质污染的重要监控指标,建立其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很有意义.在pH=1.5的NaCl-HCl缓冲溶液中,常温下,铬(Ⅵ)与二苯偶氮羰酰肼(DPCO)反应生成1:2稳定的配合物,在NH4C1的作用下,该配合物中的铬(Ⅵ)可被聚乙二醇(PEG)相全部萃取.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铬(Ⅵ)的萃取光度新方法.试验显示,在PEG相中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0 nm,铬(Ⅵ)含量在0~2.5 mg/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18×104L/(mol·cm),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测定.该方法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铬(Ⅵ),结果与滴定法相符,6次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3%,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在静态条件下,进行了以城市污泥改性物(MSMP)作吸附剂净化含Cr(Ⅵ)废水的试验。研究了含Cr(Ⅵ)废水的pH值、浓度、接触时间和吸附剂的投加量等因素对MSMP吸附Cr(Ⅵ)的影响,确定了MSMP净化含Cr(Ⅵ)废水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20min,pH值为中性,Cr(Ⅵ)起始浓度不超过50mg/L,温度为30℃。结合对实际含Cr(Ⅵ)废水的吸附净化处理,证实了MSMP可用于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吸附处理。  相似文献   

9.
TBP乳状液膜提取分离钨(Ⅵ)钼(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兰113-B(双烯基丁二酰亚胺)为表面活性剂、TBP(磷酸三丁酯)为流动载体、酸洗煤油为膜溶剂、NaOH为内相反萃试剂的乳状液膜法提取、分离钨(Ⅵ)、钼(Ⅵ)的过程,考查了不同料液起始条件对提取、分离钨(Ⅵ)钼(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载体TBP的乳状液膜对Mo(Ⅵ)和W(Ⅵ)都有很高的提取率;选择适当的条件还能实现W(Ⅵ)、Mo(Ⅵ)之间的初步分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面临的严重铬污染威胁,进行了将铬污染土壤与粉煤灰混合后在高温下解毒,获得陶粒产品以实现资源化利用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以Cr(Ⅵ)浸出浓度和陶粒颗粒强度为控制指标,优选陶粒制备的焙烧工艺参数;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优陶粒产品,并分析焙烧工艺条件对陶粒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1 120℃、粉煤灰添加量25%、焙烧时间10min的试验条件下得到了最佳的陶粒产品;其中焙烧温度是影响陶粒性能的关键因素,对陶粒颗粒强度、表观密度、1h吸水率均影响显著;最终陶粒产品堆积密度等级为600级,筒压强度为3.0 MPa,属于普通轻集料优等品;陶粒浸出液Cr(Ⅵ)浓度0.042 mg/L,浸出液总铬浓度0.045mg/L,安全性能符合《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T301)对铬污染土壤解毒后用于混凝土骨料的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11.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镀铬液中的铬(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振良  杨迎霞 《材料保护》2004,37(11):63-64
在pH=5.7的HAc-NaAc缓冲介质、90℃恒温水浴中,铬(Ⅵ)能显著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胭脂红的褪色反应.研究了影响催化反应速度的最佳条件,建立了测定铬(Ⅵ)的新方法,铬(Ⅵ)的浓度在0.5~1.5μ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905×103L/mol·cm.该方法的检出限量为0.045μg/mL,此法用于镀铬液中铬(Ⅵ)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棓花青褪色光度法测定镀铬液中的铬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硫酸混酸介质 ,10 0℃恒温水浴中 ,铬 (Ⅵ )能氧化花青 ,使其显著褪色 ,据此建立了测定铬 (Ⅵ )的新方法。铬 (Ⅵ )的浓度在 0~ 1.0 4 μg/mL范围内 ,符合比耳定律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90× 10 4 L/ (mol·cm)。此法用于测定镀铬液中铬 (Ⅵ )的含量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水溶液中磺化泥炭吸附铬(Ⅵ)的热力学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磺化,泥炭吸附铬(Ⅵ)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在稀溶液中磺化泥炭吸附铬(Ⅵ)基本符合Langmuir模型,由于磺化泥炭的微孔结构和表面存在含氧功能团的吸附中心,溶液中的铬(Ⅵ)主要以HCrO-4的形式被磺化泥炭吸附,导致水分子的脱附及H 的产生,从而使热力学函数△So增加.  相似文献   

14.
钒制品生产废水处置过程中会产生含钒铬污泥,其中的铬以Or(OH)3N式存在。但经长期存放Cr(OH)3易氧化为Cr^6+,Cr^6+为吞入性毒物,从环保角度出发,钒铬污泥不宜长期堆存,应尽早处置、利用,消除环境影响隐患。经过技术研究和反复试验和调整,我们确定了有效的克制钒、铬氧化蒸腾的含钒、铬污泥的压块制备方法,成功完成了钒铬泥球的工业应用试验。该应用研究在资源综合利用,钒制品生产领域具有先导和示范作用,为彻底解决钒制品生产废弃物钒铬泥的排放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彭荣华  李晓湘 《材料保护》2006,39(10):84-85
在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铬(Ⅵ)与胡椒基荧光酮(PIF)在pH=9.5的NH4Cl-氨水缓冲溶液中形成蓝色配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31×105L/(mol·cm),最大吸收波长为600nm,配合物的组成比为铬(Ⅵ):胡椒基荧光酮=1:2.铬(Ⅵ)含量在0~42μ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铬(Ⅵ)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在95.5%~106.1%之间.利用该法测定电镀废水中的痕量铬(Ⅵ),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铬鞣法是目前制革工业中最成熟的鞣革方法之一,传统铬鞣法可赋予皮革良好性能,但由于铬鞣剂的吸收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与浪费。为了提高铬鞣剂的吸收,降低制革工业中铬鞣污染,目前可减少铬污染的化学品已成为皮革产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制革鞣制用减少铬污染关键材料的研究现状,对近年来常用的小分子羧酸化合物、醛酸化合物、含羧基的高分子化合物、天然高分子材料等进行了综述。最后,笔者提出制革鞣制用减少铬污染关键材料仍是皮革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重视学科交叉,不断将新技术引入此类鞣剂的开发,对实现制革清洁鞣制的研究的突破和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CHT)吸附溶液中微量铬(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壳聚糖CHT吸附Cr(Ⅵ)的条件,吸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HT质子化后吸附的最佳条件是Cr(Ⅵ)溶液pH3 ̄4;吸附平衡时间10 ̄12小时,Cr(Ⅵ)浓度不大于60mg·L^-1。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合物辅助相转化法制备壳聚糖多孔膜,考察了添加剂添加量对其形貌、孔结构及其分离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剂含量的增加,壳聚糖多孔膜的孔径和孔隙率逐渐增大,其纯水通量逐渐上升;制备的不同孔结构多孔膜对100.0 mg/L甲基蓝染料溶液和铬(Ⅵ)离子溶液进行过滤分离时,其通量随着添加剂含量逐渐上升,对甲基蓝染料的截留率均在99%以上,但对铬(Ⅵ)离子的截留率却逐渐下降.当该壳聚糖多孔膜用于铬(Ⅵ)离子的吸附分离时,随着添加剂含量的增加,制备的纯壳聚糖多孔膜对铬(Ⅵ)离子的吸附量逐渐上升;交联多孔膜在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04%时,其吸附量达到最高,为181.60 mg/g.本研究为壳聚糖多孔膜对不同废水的多功能分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闫军  高峰 《中国测试技术》2008,34(1):113-117
本方法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电子电气产品中铬(Ⅵ)的含量,为了适应RoHS中各种复杂样品的检测以及改善样品消解等诸多实际问题,本文进行了研究.其相对标准偏差(RSD):2.03%;检出限:0.064 6mg/L;线性范围宽,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应大于0.999等.有效地将铬(Ⅵ)与铬(Ⅲ)分离,并有效地消除基体干扰等,完全能够适应电子电气产品中铬(Ⅵ)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声协助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氨基功能化Fe3O4@聚(苯乙烯(St)-3-(2-氨基四乙基五胺)-2-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二乙烯基苯(DVB)(Fe3O4@P(St-HPMA-DVB))磁性复合材料,将其用于处理含Cr(Ⅵ)水溶液,得到吸附重金属Cr(Ⅵ)后回收的Fe3O4@P(St-HPMA-DVB)-Cr(Ⅵ)复合材料。通过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TGA、XRD、元素分析(EA)、FTIR等对其进行表征。以Fe3O4@P(St-HPMA-DVB)-Cr(Ⅵ)为催化剂,研究其在H2O2作用下催化降解水中2,4,6-三氯酚(2,4,6-TCP)的性能。发现,当Fe3O4@P(St-HPMA-DVB)-Cr(Ⅵ)中Cr(Ⅵ)的固载量为200 mg/g,溶液pH值为3.0~4.5,H2O2浓度≥4.08 mmol/L时,Fe3O4@P(St-HPMA-DVB)-Cr(Ⅵ)/H2O2体系可以实现对浓度<20.0 mg/L(101.3 μmol/L)的TCP溶液在10 min内近100%的降解。循环使用5次后,该催化体系对TCP的降解率仍能保持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