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Planning》2022,(3):58-59
《小王子》的叙述空间存在于三个维度。故事设置的地理空间是小说的第一空间维度,它包括了地球的撒哈拉沙漠、小王子的星球和途中经历的宇宙中的其他几个星球。故事发生时的特定社会文化空间构成了小说的第二空间维度。该小说具有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个社会文化空间下,很多人虚伪、盲目、不懂生活的意义。故事中建构的第三维度空间是人物的心理空间,叙述者"我"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既有一份天真,还混杂着一些世俗人们的典型心理;小王子则是小说中真、善、美的化身。《小王子》在这样的三维空间内构建了一个启示世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于苇 《工业建筑》2005,35(3):98-100,79
建筑是用几何空间来表现世界的艺术。建筑空间不是物理学中的绝对空间 ,它是充满丰富含义的精神与肉体的综合体验。从体验空间的角度 ,聆听建筑与人的情景对话。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明代画家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的"三次第说"得到启发: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所产生的行为过程以及目的,不但与空间功能密切联系,而且内心需求更要达到一种令人产生美好想象的诗意境界。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不仅将设计风格或结构、材料、工艺、技术等本体语言作为关注点,充满内在的精神的诗意空间更是广大设计师的追求目标。因此,《紫桃轩杂缀》三次第说对室内空间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装饰》2009,(3):48-51
国际化办公空间的情景再造:售楼会所原本的空间是一个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单层.净高三层的流线型玻璃盒子。室内设计在方案开始就摈弃了常规,以流畅的空间想象力贯穿整个会所的功能布局设计,同时融入科技感主题,使之充满现代气息。夕阳西下,身处会所内部,你会不自觉地追逐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光影,融合会所的空间和装饰,那些光与影的轮廓,或明或暗,都出落地分外动人。有时候.幻想而来的诗意,往往比真实还要好看,更让人充满想象。  相似文献   

5.
是否曾经想象墙壁可以被“电烫”?日本青年建筑师中村拓志设计的坐落在日本三重县桑名市的莲花美容沙龙正是这样的,白色织物墙充满动感与变化。根据美容室的空闲或占用,而敞开或围合.美容室时而融入公共空间.成为大堂的一部分,时而成为私密空间,让客人独享服务。这种通过材料改变空间形态的手法,让空间与置身空间时的情感都充满连续且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安徽建筑》2019,(11):72-74
文章以安徽新华学院图书馆设计为例,从设计策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建筑空间形态与校区规划理念的呼应、功能转化、交通流线、建筑造型等方面深入讲述了图书馆建筑创作思路,并提出如何塑造与环境对话,充满包容性和社会化的"大学城市图书馆"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5)
"动态想象"就是指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进行"动态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文从学生、教师和课堂入手,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情境、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为载体,来实施动态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4):105-106
乡土是贾平凹文学写作重要的空间形态,它包含着作家新时期甚至新时代背景下对乡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想象和反思。贾平凹热爱和迷恋传统乡土文化,关心和担忧乡土现实空间,这是他作为有责任有担当作家的现实使命与文化宿命。贾平凹的文学世界既悲戚又美好,既满含绝望又充满期望,恰是潜藏于其作品中的现实关怀情意与文化批判情怀使得贾平凹的小说成为想象乡土新文化和创作乡土新文学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第三空间是学生的母语文化、第一空间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第二空间文化,交流对话过程中产生、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在新的空间中,二者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实现交流双方信息共享、交流成果共享的双赢局面。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分析第三空间理论在大学英语教材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精品     
人与空间的对话 第16届中国国际厨房、卫浴设施展览会于2011年5月25日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的品牌展示出他们的产品,为期四天。厨房空间和卫浴空间一直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改造这两个空间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所处时牮气息。于是,人们自身的需求与厨卫空间最本质的功能之间引出了无数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谢天 《新建筑》2006,(4):88-90
针对国内城市特殊地段出现的“沉默”的背景建筑,通过分析其社会学意义、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沉默不应是一种他者的独白,而应是平等主体间的对话。建筑在对话中生存与发展,在理解中寻求和创造意义。由于对话处于未完成的开放状态,建筑的和谐与统一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过程也就贯穿了历史的时间性而具有历史含义。对话的效果直接影响了建筑主体身份的确立,因此建构新的对话身份成为当代现实语境中建筑师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分析天津的新城市图景,解读隐含在天津现代城市视觉文化中的中西对话,通过关于视觉与时间的观念来思考场所的复杂性问题。对天津而言,"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独特的城市视觉文化是跨文化交流过程的产物。19世纪天津的城市景观超越了国界,多种异域文化并存。每个殖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特定(西方的)视觉认同,并移植到这一东方语境中。这种视觉认同如今被视为这座城市全球化的起点。当下天津城市发展的策略,一方面是更新这些"移植"空间,另一方面力图提升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现代特征。那些欧洲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新的城市语境中再现生机。这种新的城市视觉文化是天津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明确标识,并且是在经济层面和象征意义上加以运作的一种资源,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藉此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3.
空间基因     
在形态类型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视角,提出"空间基因"概念。空间基因是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它既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长期互动契合与演化的产物,承载着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成城市特色的标识,又起着维护三者和谐关系的作用。通过空间基因识别提取、解析评价到传承导控的技术体系,可以避免采用统一的模式面对千差万别城市、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的设计弊端,强化规划设计的在地性,推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从空间形式创作到空间基因分析的方向性转变,为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的共赢提供有效设计路径。文章还对空间基因库计划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交大礼堂多功能网架屋盖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霞  徐国彬  贾凡 《钢结构》2001,16(4):14-16
空间结构一直是倍受注目的结构形式。多功能网架是一种新型组合网架结构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网架占据的空间 ,变结构高度为使用高度 ,使有效面积增大一倍 ,降低了造价。为此 ,介绍了北方交大礼堂多功能网架屋盖设计方案 ,使网架结构既可作为屋盖结构又可作为服务设施使用。  相似文献   

15.
钱海平  林涛  吴璟 《新建筑》2010,(4):93-95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者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建筑空间的营造既要实现使用者需求的物质转化,也应关注空间的领域特性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影响。结合杭州良渚文化村竹径茶语组团的工程实践,通过对特定类型住宅空间组合模式的解析,探讨了形成场景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灰空间"也称过渡空间,其理论思想集中于建筑内外空间的连接与过渡,在空间序列组织中起着过渡、连接、分隔、衬托的作用.以园林景观灰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园林景观"灰空间"的3个重要特征:丰富的空间结构、不确定的空间形态及其与周围空间结合的紧密性.并以此作为研究框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灰空间的结构组织形式、灰空间形态及其空间外延性,旨在发挥其空间角色上的重要作用,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空间句法是关于空间的计算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深入解释建筑与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空间”是句法研究所关注的本质,是一个多维概念。该文概要评述句法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类相关空间的含义,重点探讨作为句法理论基石的“认知空间”、作为句法对现实空间抽象表达的“符号空间”以及作为句法模型计算基础的“拓扑空间”,以求对空间句法研究所涉及的“空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9.
Community resistance to urban consolida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research. However, dialogue through social media between citizens and planning agencies is rarely captured and analysed. Using discourse analysis we explore the discourses employed by local government, a state planning agency, an independent expert panel, journalists and a self-organised community group to either support or oppose a proposed development. Due to the significant use of social media by the community group and other stakeholders, we include Twitter dialogues in our discourse analysis. Three key findings emerge; first, a central strategy mobilised by all stakeholders was the tendency to appropriate the arguments of other stakeholders in order to support their own arguments. Second, the community group’s knowledge of the planning process improved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developed a strong awareness of a larger planning system which broadened the scope of their social media strategy. Third, social media’s provision to the public of an open and expeditious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strained the internal processes of a planning agency.  相似文献   

20.
梁恩树  杨德志 《安徽建筑》2007,14(4):37-37,41
空间是一个容器,空间序列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达到好的效果。文章主要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例,重点论述了空间序列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