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在热采开发过程中反映出热采井回采水率低、防砂有效周期短、水平井热采工艺单一等问题。为提高稠油区块热采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热采工艺改进试验,通过现场应用证实了其有效性,在些基础上提出了后期热采工艺配套方向。  相似文献   

2.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属于中-低渗透非均质稠油油藏,由于油稠、地层出砂、地层压力低、产能低等问题,开发效果不理想,一直未投入全面开发。为了提高面120区原油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开发效益,从2001年起对该区开展了低渗透非均质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优化、热力开采设计及相应的采油工艺配套设计,确定了合理开发对策,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八面河油田面14区沙河街组沙三上段属于高孔高渗透普通稠油油藏,受储层非均质性,注水、边水推进等原因,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表现出含水上升快,产量自然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的开发特点。针对高渗透稠油油藏特高含水开发初期稳油控水,2007年开展了整体氮气泡沫驱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控水增油效果,投入产出比为1∶7.0。研究结果对于同类油田氮气驱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液压抽油机容易实现长冲程、低冲次,可满足深井、稠油井的开采需求,实现稠油井的节能降耗。液压抽油机可以采用单井、双井或多井模式进行开采,模式不同,其工作原理也不同。引进美国IAL公司的液压抽油机,并在八面河油田的面14-11-X97和面14-3-P3井组进行双井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该井组采用液压抽油机生产,日平均耗电239kw·h,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在相同工况下日平均耗电375kw·h相比,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应用水包油乳状液改善稠油油藏水驱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汉油区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需要,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研制出新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可降低稠油界面张力达70%,使稠油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增加流度,改善稠油的渗流流变性,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3%~16.9%。在室内模拟试验结果基础上编制出江汉油区丫角油田稠油开采矿场先导试验方案,预计产出与投入比为3.96:1,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针对八面河油田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过程中边水侵入造成油井周期含水上升较快、有效期短等问题,开展了高温泡沫封堵剂的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对拟定的6个高温泡沫剂样品进行了筛选和性能评价,并将其中性能突出者应用于边水稠油油藏高温泡沫辅助蒸汽吞吐试验,达到了抑制边水、降低含水,提高周期吞吐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马家铺庙5块低渗稠油油藏蒸汽驱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河油田马家铺庙5块低渗、薄互层稠油油藏的具全地质特征,为探索适合该油藏的合理开采方式,在该块前期开展的各项工艺试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考虑到该块地层压力低、地层温度低、原油流动性差、地层能量低等特点,从补充地层能量和提高地层中原油的流动性的角度出发,在该块进行了蒸汽驱现场试验,并配套开展了一系列的工艺技术研究和应用,通过庙5蒸汽驱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低渗、薄互层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8.
节能降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八面河油田针对稠油区块机采系统效率低、部分油井工况优化余地大、机采设备整体利用率低等能耗问题,提出了如下治理对策:1、在设备节能改造方面,推广低冲次稠油节能抽油机和节能永磁电机。2、在改善油井工况方面,合理油井沉没度,加强偏磨腐蚀治理,降低油井无效排液。3、结合区块特点,加大调整稀油区块及稠油区块与百米吨液耗电的平衡力度。  相似文献   

9.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备流动性;注蒸汽热采,随吞吐轮次增加,递减加大,采油速度降低,存水率升高,油汽比下降,效果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为提高稠油开发效果,通过稠油注氮气作用机理研究、物理模拟研究、注蒸汽加氮气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定油藏物性界限条件、氮气注入方式及合理的注采参数与时机。进行稠油注氮气提高开发效果试验取得成功,并首次将大规模工业化注氮应用于新疆九7+8区齐古组浅层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显著。为改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缓稠油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地下掺水对稠油井生产的影响,八面河油田选择了部分井进行掺水方式优化实验。经过监测动液面、电流、耗电等数据变化,摸索出了间断掺水、地下掺水洗井的方式,同时在单井进行了实践。现场试验取得了较为明显得效果,为稠油井优化地下掺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注氮气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开采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蒸汽吞吐后期随着地层能量枯竭和井筒周围含油饱和度减少,周期含水升高,油气比下降,开采效益变差。注氮气是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开采效果的有效途径,其主要增产机理是增加蒸汽波及体积,补充驱动能量,进一步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和提高回采水率。模拟研究表明,在吞吐后期宜采取先注氮气,后注蒸汽的注入方式,并且存在一个优化的周期注氮量。  相似文献   

12.
稠油油井经过多轮次的注汽呑吐,套管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工艺上这主要是由于油井的防砂管柱与热采的注汽管柱之间有5m~20m的未连接空间,导致高压热蒸汽在这里与套管接触,对油层套管产生很大的损坏,并损失一定的热量。为此,防止套管损坏的热采工艺管柱---悬挂式注汽管采油一体化管柱、注汽管柱插管对接密封技术和环空充氮技术就有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该工艺管柱与井下防砂管柱及注汽管柱配合,可提高油井的注汽质量,有效保护油层套管,延长套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丫角油田以短轴背斜层状油藏为主,其次为透镜状及断层遮挡油藏。油层单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偏低,为普通稠油,具有高比重、高粘度、高含硫的特点。在对丫角油田浅层稠油进行的热采试验中,所采用的热采工艺是成功的。针对丫角油田薄层稠油热采,应选择低含水油井并采用较大的注汽强度,才能保证热采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地下石油矿储中,除了较易开采的轻质油,还有许多不能直接开采的稠油,稠油油藏常用注汽热采的方式进行开采.蒸汽干度是稠油热采工艺中衡量湿饱和蒸汽品质的重要参数,对稠油热采效率有重要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注汽管道内湿饱和蒸汽干度测量方法——矩阵电导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和蒸汽的热力学性质,建立了矩阵电导法测量湿饱和蒸汽干度的...  相似文献   

15.
八面河油田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了针对薄互层油藏、薄层油藏和特薄层稠油藏的热采工艺。该工艺以优化注汽参数和选井选层工艺为核心,以保证注汽质量为关键,以强化防砂、油层保护工艺配套为辅助,使蒸汽吞吐热采成为这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主导工艺,解决了八面河油田难采稠油开发难题。  相似文献   

16.
稠油油藏在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井间一旦发生汽窜,导致蒸汽无效循环,将严重制约蒸汽波及体积的扩展和原油采收率的提高。用二维可视化实验装置,研究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汽窜现象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井间汽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孔介质中蒸汽的推进实际为蒸汽驱动冷凝水与变温热水驱动原油的渗流过程;驱动前缘以外,油藏温度逐渐降低,呈现常规非活塞水驱油特征,水的渗流速度快于原油,呈现明显的突进现象,窜流通道两侧留有大量剩余油,注采井间汽窜时的平面波及系数仅为43.16%;而在热波及区域内,存在绕流残余油与角隅滞留油。影响井间汽窜的主控因素包括:井位与高渗带位置关系、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原油黏度、注汽速度等。  相似文献   

17.
统计分析认为,影响八面河油田面138区薄层稠油油藏热采效果的主要因数是油层厚度和油层渗透率。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面138区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后,热采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单井注汽量减少,单井产量、周期油汽比和回采水率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稠油油田存在汽窜、含水率上升、低产低效井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低温热化学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适应于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化学体系-磺酸盐类化学体系L⁃B,协同低温蒸汽的热作用,达到降本增效并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该体系的静态洗油效率达28.7%。在56 ℃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0.086 mN/m,相比于原油与地层水的界面张力降低了99.3%。120 ℃驱油效率可达65.00%,相比于同等温度蒸汽驱提高了8.50%,达到了200 ℃的驱油效果。该技术在渤海某油田应用后,单井最高日产油达32 m3,提高了52.4%,对海上稠油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面河油田稠油Ⅱ类油藏粘度高,蒸汽吞吐开采属于主要开采方式之一。随着蒸汽吞吐规模以及轮次的增加,常规的防砂工艺难以确保热采井的正常生产,导致热采后出砂的根本原因:一是热采注汽加剧地层出砂,二是建立的挡砂屏障在多次蒸汽吞吐过程中遭到破坏。复合防砂技术通过在炮眼附近形成耐高温、高压的防砂屏障,同时井筒内采取机械防砂,确保了多轮热采后井筒及地层的防砂强度,降低了防砂屏障在注汽中遭受的破坏程度,达到一轮防砂,多轮次热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K油藏为浅层稠油油藏,油层平均埋深240 m,属于边缘氧化型稠油油藏.针对K油藏开发过程中注入蒸汽波及的效率低,热连通不充分,油汽比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选择该油藏有代表性的井组,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油藏连续汽驱、间歇汽驱、低干度汽驱等技术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综合经济因素和最终采收率确定了合理的开发方案为高注汽强度的间歇汽驱,注汽强度80~100 m3/d,注汽周期为6个月.数值模拟结果对油田实际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