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工艺首次在Shell粉煤加压气化制合成氨工艺中的应用情况。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选用QDB-04型耐硫变换催化剂,通过控制反应水气比和床层入口温度,可以较理想地控制变换一段的反应深度和床层的热点温度;第1段和第2段反应的水气比最高值不超过0.3,入口温度不超过250℃,床层的热点温度为360~380℃,各段出口CO指标分配合理,最终出口CO体积分数<0.60%,无甲烷化副反应发生。该装置运行一年多来,不仅操作平稳,而且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QDB-04型CO耐硫变换催化剂在Shell粉煤气化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QDB-04型CO耐硫变换催化剂在Shell粉煤气化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工艺中的应用情况。运行结果表明,选用QDB-04型催化剂,并采用控制反应水气比和床层入口温度等手段来控制反应深度和床层热点温度的办法是可行的。每段水气比的最高值不超过0.40,各段床层温升平稳,一段反应器温度一般为360~370℃,各段出口CO指标分配合理,最终出口CO体积分数小于0.4%,无甲烷化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低水气比耐硫变换新工艺,并简单总结了该工艺在Shell粉煤气化制氨和制甲醇装置上的应用情况。选用QDB-04型催化剂,通过控制反应的水气比和床层入口温度等手段来控制反应深度和床层热点温度的办法是可行的。第1段反应的水气比最高值不超过0.30,床层的最高温度不超过400℃。各段出口CO指标分配合理,无甲烷化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气体净化》2010,10(2):21-22
航天粉煤气化工艺耐硫变换技术研讨会日前在青岛举行。专家指出,耐硫变换技术是目前粉煤气化工艺能否成功用于合成氨或甲醇生产的关键,粉煤气化应优先选定节能型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工艺。同时,催化剂性能与装填量是变换反应床层温度控制的重要环节。借鉴这一思路,壳牌粉煤气化工艺和航天粉煤气化工艺的耐硫变换难题已有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刘伟 《化肥工业》2012,39(5):64-65,70
采用高水气比耐硫变换工艺对含CO体积分数高达67.8%(干基)的粗煤气进行深度变换。通过对催化剂装填量的控制和变换炉上、下段气量的分配来控制炉温,使变换气中CO体积分数<0.4%(干基),满足了日产700 t合成氨装置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CO变换工艺高水气比与低水气比的区别与作用;比较了壳牌煤气化生产合成氨的高水气比变换工艺与低水气比变换工艺的工艺流程、操作参数和外供蒸汽消耗;总结了高水气比与低水气比的工艺特点;结果表明,壳牌煤气化生产合成氨的变换装置采用低水气比工艺和高水气比工艺均可,在相同反应器数量条件下,高水气比流程比低水气比流程节约外供蒸汽,同时设置4段变换比3段变换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根据QDB-04型催化剂在各企业的应用数据,研究了原料气中的CO含量和水气比对变换反应深度、催化剂床层热点温度、催化剂反硫化的影响,分析了QDB-04型催化剂对不同气化工艺制取的不同水气比原料气的适应性。针对高CO含量、高水气比原料气变换系统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废热锅炉+两段低水气比耐硫变换专利技术和分层进气的反应器专利技术,稳定了变换操作,显著降低了蒸汽用量,确保装置连续长周期运行。  相似文献   

8.
《工业催化》2010,(3):63-63
<正> 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壳牌粉煤气化高水气比改造低水气比变换工艺成果,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成果以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国产催化剂替代进口高水气比催化剂,对高水气比变换工艺实施改造,既节省蒸汽用量,又减少了工艺冷凝液的处理量,避免了反硫化,实现了耐硫变换工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壳牌粉煤气化原料气中的CO含量高达60%以上,为避免变换工段发生甲烷化副反应,设计大都采用高水气比变换工艺。但该工艺存在蒸汽消耗高、有毒可燃气体泄漏、催化剂失活快和操作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9.
李桂萍 《大氮肥》2013,(2):90-92
介绍合成氨原料路线“煤代油”改造工程中变换工艺流程,比较高、低水气比变换工艺的优缺点.高水气比变换工艺存在蒸汽消耗量大、催化剂床层超温等问题,2011年实施了低水气比变换工艺改造。改造后,变换工艺装置运行稳定,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双高"原料气制甲醇等变换深度较浅的反应,青岛联信催化材料有限公司开发了废锅+两段低水气比耐硫变换工艺,通过废锅,降低原料气水气比,减少变换反应推动力,进而灵活控制床层反应深度及热点温度;针对"双高"原料气制合成氨等深度变换反应,开发了分层进气的专利反应器技术,通过精确计算催化剂的装填量和分层进气的办法,将反应温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开发的新工艺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结果表明,新工艺不仅解决了"双高"原料气第一变换炉超温的难题,而且稳定了变换操作,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