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O2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CO2驱油机理、注采工艺技术等进行了论述,并对CO2驱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商13—22单元CO2驱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胜利油田商13-22单元进行的CO2驱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商13-22单元的最小混相压力,原油与CO2体系的基本物性、CO2原油的膨胀降粘效果以及现场进行驱替时的合理注入方式,提出了胜利油田CO2驱室内研究的一般思路,对胜利油田利用CO2驱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CO2气驱能推迟注水井的废弃时间,有效地提高采出程度,文中概述了注CO2气驱试验,例举了Penwell油田,西Brahancy油田及南Cowden油田的应用实例,最后介绍了CO2气源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萨南东部过渡带注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88年大庆油田在萨南东部过渡带开辟了注CO2试验区,1990年至1995年底先后对葡I2油层和萨Ⅱ10-14油层进行了非混相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两次试验均采用先进行前期水驱,尔后进行水,气交替注水方式,CO2气体注入总量各为0.2PV左右,矿场试验用的CO2是大庆炼油厂的副产品,纯度为96%,这两次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降低了水油比和水驱剩余油饱和度,采收率提高6.0%OOIP,每增采1td  相似文献   

5.
用临界点下的CO2驱开采重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混相CO2驱替方法的出现对薄的或边缘重油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大有可能的,。在那儿热采方法通常是不适宜的。本文为了确定采油机理及采油方法的驱替特性而讨论实验室和模拟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增加注入速度和提高各波及效率,水平井技术被视为提高CO2驱油经济性的很有潜力的一种方法。由于水平注入井以状油藏的纵向波及效率仍有待确定,因此,Texaco公司计划钻两口注CO2蝇,在它们附近,还要钻观察井以监测油层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在进行非混相CO2驱三次采油矿场试验中,出现了气体突破井产液量下降及气窜角井停喷问题,本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由美国能源部组织进行的Paradox盆地Aneth油田剩余油开发项目。该地区详细地质研究和综合油藏模拟表明,用CO2驱对该地区多个小型薄油藏剩余油进行开采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9.
江苏泰兴CO2气源用于驱油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江苏黄桥地区总储量为一千亿m^3气源的综合利用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针对该地区靠近苏北油田、射阳油田的特点,借鉴国内外试验,应用经验,对CO2驱油在江苏地区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聚合物及泡沫在石英砂模型中形成的封堵能力比较、聚合物与泡沫体系驱油能力比较及聚合物驱后泡沫驱油试验,证明泡沫驱在多孔介质中具有良好的封堵调剖能力,并且在油藏中能够选择性封堵高渗层,对聚合物驱后未能波及的低渗层具有良好的驱油能力,是聚合物驱后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试验可以看出,泡沫体系的阻力因子是聚合物的数倍以上。表观粘度大,具有较强的封堵调剖能力,其注采压差明显高于同浓度聚合物溶液。试验证明,聚合物驱后单一聚合物的二次注入效果较差,经济风险大,而强化泡沫的多次注入效果良好,累计段塞达到1PV时提高采收率高达34%;在聚合物驱后残余油含量较低且剩余油分布不均匀的条件下,仍然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幅度达10%,特别是对于低渗层提高采收率的能力明显优于聚合物。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藏注气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一系列注CO2、注N2非晶区实验与水驱油实验的对比表明:①注气转注水或注水转注气都比注入单一驱替剂(注CO2、注N2或注水)提高采收率;②注CO2效果好于注N2;③CO2驱转水驱比水驱转CO2驱效果好。实验结果证明,早期注气,后期注水的开发方案,对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预测原油用CO2的多次接触混相驱替所需要最小混相压力(MMP)提出了一种实际方法。该技术与新近介绍的“混相函数”一起,以适用的、修正了的Peng及Robinson状态方程(PREOS)为基础。混相函数可提供MMP的精确预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证明这种混相函数是如何利用CO2驱替确定烃类混相驱系统所需的必要条件的。通过拟合由细管实验驱替数据确定的几个最小混相压力值,可以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及用途。  相似文献   

13.
适用于大庆油田的天然混合羧酸盐ASP驱油体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李干佐  田根林 《油田化学》1999,16(4):341-344,392
针对酸值为0.1 mg KOH/g 的大庆原油,通过相态研究和界面张力测定进行配方初选,通过稳定性测定进行配方调整,得到了以天然混合羧酸盐SDC为表面活性剂的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1 .2% 复碱( 质量比1∶1 的Na2CO3 + NaHCO3)+ 0.6% SDC5+ 0 .5% 植物胶( 苎麻胶) + 0 .16% HPAM( BP7) 。此体系与大庆原油间的最低瞬时界面张力为5 .93 ×10- 4 mN/m 。在室内用两种填砂管模型进行驱油实验,得到的采收率为18 .8 % 和19.1 % ( OOIP),注入1 g SCD5 驱出原油138.3 mL。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低频波激励下泡沫对水驱残余油的驱替特征,基于微观非均质模型,开展了低频波激励下泡沫驱油实验,剖析了低频波强化泡沫驱油的机理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低频波通过提高泡沫稳定性、形成局部压力扰动、降低壁面吸附力等作用提高泡沫波及系数和驱油效果,且低频波激励下泡沫驱微观驱油效率提高6.78%。与单一泡沫驱相比,低频波激励下泡沫驱替柱状残余油的方式是泡沫沿着孔隙壁面逐渐向孔隙另一侧通过“层层剥离—少量乳化—稳定运移”实现残余油的有效驱替,提高了原油脱离基质壁面及孔隙喉道的速度。对于盲端残余油,低频波激励下增加了泡沫在盲端入口处的扰动,改变了泡沫在盲端局部处的流动方向,为泡沫流入盲端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连片残余油,低频波减缓了泡沫驱替过程中的突进现象,提高了泡沫在小孔隙中的有效波及和驱替效果。  相似文献   

15.
泡沫作为驱油介质具有调剖和驱油的双重机理,分别采用渗透率级差为1∶3的非均质微观模型和并联填砂管模型,研究泡沫的微观驱油和液流转向机理,评价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非均质微观模型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驱存在混气水驱油、表面活性剂驱油和泡沫驱油3个显著渗流区。混气水驱油渗流区的形成是由于泡沫的不稳定消泡,气体与泡沫液析出,气体窜进所致。泡沫破灭所析出的泡沫液渗流滞后于气体并乳化原油,形成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渗流区。混气水驱油和表面活性剂驱油能够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使得后续注入的泡沫保持稳定,从而起到调驱作用形成泡沫驱油渗透区。非均质微观模型的高渗透条带在水驱、泡沫驱和后续水驱过程中,波及系数由52.4%先升至100%后降至74.3%,后续水驱波及面积减小且突破高渗透条带后,低渗透条带不再见效,说明泡沫驱时的封堵作用在后续水驱时存在有效期,有效期后封堵作用失效。并联填砂管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分流率及驱油效率随着水驱、泡沫驱和后续水驱的变化规律与微观驱替机理分析结果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非均质微观模型驱替实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石油羧酸盐三元复合体系的流度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尤富  黄宏度 《油田化学》1996,13(3):253-255,263
本文研究了石油羧酸盐-Na2CO3-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流度和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中部分水解了内烯酰胺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流度的降低,驱油效率提高,流度降至一定值后驱油效率不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北二东泡沫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历经5年多时间,提高采收率超过25%,表明泡沫复合体系具有较强的流度控制、发泡能力和较高的驱油效率,并具有比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更高的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该项试验取得4个方面的重大技术创新:①泡沫复合驱油方法在水驱砂岩油田开发中的首例成功实践。泡沫复合驱集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碱驱及常规泡沫驱等多种驱油特性于一体,其中三元体系提高了驱油效率,气体上浮作用扩大了波及体积。  相似文献   

18.
黑液驱油中的准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液是碱法造纸产生的废液,但它却是一种出色的潜在碱、有机碱和缓冲碱的混合物。用它代替碱(如:NaOH,Na2CO3等)进行复合驱油,既可以改善黑液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可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从黑液体系的准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中可以看出,黑液体系驱油比水驱有更高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1 .CO2 气源及CO2 驱矿场试验(1)CO2 气源。随着CO2 单井吞吐及CO2 驱矿场试验的开展 ,对CO2 气资源有了全方位的再认识 ,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共识 :富含CO2 是江苏地区油气地质上的特点之一。江苏油田CO2 气是深层碳酸盐岩因三垛、盐城期火成岩活动受热分解或接触变质作用而形成的。CO2 气藏均含有原生伴生气以及储层残留油显示特征。CO2 气藏类型均为断块型、中孔中渗、层状构造的小气藏。(2 )CO2 驱矿场试验。在先期的CO2 气处理及输送工艺研究过程中 ,首先针对江苏油田CO2气资源的特点 (开采初期井口压力较高 ,…  相似文献   

20.
聚合物驱后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聚合物驱后地层非均质状况进一步恶化、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分散、至今仍没有较好的接替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单管模型、双管模型驱油效率实验,分析了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认为复合热载体泡沫驱具有化学驱、氮气驱、二氧化碳驱、蒸汽热力驱和泡沫驱等多重优点,在聚合物驱后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实验岩心采收率提高幅度可达13.59%,因此,该技术可以作为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接替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