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MAP175型沥青混凝土搅拌站为例,阐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的结构特点,从供料系统、骨料加热系统、粉料供给系统、沥青供给系统、搅拌系统等方面介绍了相关优点,提出使用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混凝土搅拌站作业的特点,采用计算机自控技术,对混凝土动态物料配比、搅拌性能、作业周期等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实现对混凝土搅拌自动控制。选用STD总线结构的工控计算机构成实时监控系统,可靠性好,并实际应用于施工现场,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混凝土含水量自动检测与控制课题的计算机控制部分,即波测法检测水泥砂浆含水量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此系统特别适合混凝土二次搅拌工艺以及混凝土搅拌楼的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国内的混凝土搅拌设备在搅拌的匀质性判断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根据搅拌过程中搅拌轴扭矩梯度的变化来作为补充性判据,应用应变式传感器,对搅拌轴所受的应变进行了测量,设计制作了测量电路,并对影响电桥工作的零漂,寄生电容等做了理论分析和实际解决方案,给出了采用CL818组成的系统结构和设计方法;该系统可以为混凝土搅拌计算机监控系统加入了补充判据,从而指导生产过程的控制操作。  相似文献   

5.
针对叔戊醇钾生产过程中液固两相混合效果的强化,设计了新型搅拌装置,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搅拌桨桨型、挡板安装角度、釜内温度、搅拌转速和搅拌时间等影响因素对该体系固相分散的影响,通过自行开发的新型多相流图像识别系统,检测实验过程中液固两相流混合效果.结果表明,采用SG-6(2)搅拌桨、安装角度θ=90°的挡板、操作温度160~165℃、搅拌速度150~155 r/min、搅拌时间30 min为最佳优化条件,其局部固相体积分数达到11.98%.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搅拌站物料称量系统是整个混凝土搅拌站的核心部分,它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搅拌混凝土的质量.针对传统PID控制存在超调量过大等问题,提出了积分分离式PID控制,并对普通PID控制和积分分离式PID控制分别采用MATLAB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积分分离式PID控制能显著降低超调量,提高物料的称量精度,对提高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存在的水泥颗粒团聚和搅拌低效区问题,提出了通过改进搅拌装置结构来强化搅拌过程的3种机械强化方法:振动搅拌法、双排叶片搅拌法和综合强化法.通过对不同机械强化方法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分析了它们对混凝土搅拌质量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搅拌法、双排叶片搅拌法和综合强化法均能在较短的搅拌时间内,消除水泥颗粒团聚现象和搅拌低效区的不利影响,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匀质性;双排叶片法更适于工业化应用和现有设备的低成本改造.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混凝土搅拌机系统力学模型与运动微分方程,分析系统运动状态.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一定的参数下,以转速为分叉参数,结合波形图、轴心轨迹图和poincar6截面图,来分析搅拌机系统的混沌特性.结果当搅拌轴转速在工作转速范围内时,系统的宏观运动状态是周期1运动,而微观运动状态是无序的混沌运动,即系统的运动状态是周期运动中包含有比较强烈的混沌运动;当搅拌轴转速在工作转速范围之外时,系统的运动状态只是周期运动.结论在一定的参数数值下,混凝土搅拌机具有混沌运动特性,这种运动状态能较好地破坏水泥凝聚团,增加有效的碰撞次数,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微观匀质性.提高微观搅拌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振动搅拌合适的振源位置以及振动搅拌参数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并且与目前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引气剂引气技术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参数匹配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振动搅拌方法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舍气量,使之达到混凝土抗冻性所要求的含量.在振动搅拌的同时,加入引气剂可以取得更好的引气效果,而且,这两种方法在改善混凝土孔结构方面是优势互补的;振动搅拌还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强度等其他方面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施工性能和后期强度是评判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指标.从搅拌时间入手,研究不同搅拌时间对于不同矿物掺和料组成的大流动性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影响.试验选取粉煤灰掺量为40%和粉煤灰矿渣各20%的双掺混凝土,水胶比为0.38.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搅拌时间在120 s左右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的离析泌水,但搅拌时间在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泌水的区间内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较小.给予较合理的搅拌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出椭圆螺旋线族轴心轨迹型拟周期运动的概念,建立混凝土搅拌机力学模型与运动微分方程,分析搅拌机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方法将转子动力学理论、非线性振动理论和混沌振动理论用于分析混凝土搅拌机的动力学行为,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在一定的具体参数下,结合波形图、轴心轨迹图、相平面图和poincare截面图,分析搅拌机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结果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当搅拌轴转速在工作转速时,在一定的具体参数下,搅拌机在运转过程中,出现混沌或拟周期运动;发现椭圆螺旋线族轴心轨迹型拟周期运动,具有主频和分频特征.结论椭圆螺旋线族轴心轨迹型拟周期运动和混沌运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微观匀质性和混凝土强度.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再生骨料混凝土二次造壳搅拌工艺的技术效果,提出了减少水泥与二次搅拌相结合的搅拌工艺.通过与传统搅拌工艺的对比试验,表明再生骨料混凝土采用适当的二次造壳搅拌方法,在减少水泥用量5%的情况下,其力学性能几乎不受影响,且其工作性和耐久性还略有提高.二次造壳搅拌工艺可以节约水泥,进一步增加环保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鉴于搅拌磨研磨效率高及工业废渣一般含有水分的特点,提出用搅拌磨湿磨处理工业废渣制备含有一定水分的浆体状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浆状掺合料)。采用自制搅拌磨对掺合料水固比(矿浆浓度)、球料比等湿磨实验参数进行研究,利用沉降方法和马歇尔筒实验分析了制备的浆状掺合料的分散稳定性及流变性能,并对用浆状掺合料配制混凝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搅拌磨湿磨可制得分散性及流变性良好的浆状掺合料;采用粉煤灰、矿渣浆状掺合料,可配制出强度等级为C15~C60、坍落度为(200±20)mm的混凝土;掺量(质量分数)为40%~60%的粉煤灰浆状掺合料混凝土28 d强度可超过纯水泥混凝土。  相似文献   

14.
水化法制备氢氧化镁干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轻烧氧化镁为原料,采用水化法制备灭火剂用氢氧化镁干粉。用滴定分析法测定产品纯度,考察了搅拌速率、水浴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氢氧化镁转化率的影响。随着搅拌速率加快、反应温度升高、反应时间延长,转化率明显提高。在搅拌速率900 r/min、温度90℃、反应时间8 h的条件下,转化率可达到81%。产物晶型较好,形貌为明显的片状结构,产品的粒度、纯度达到干粉灭火剂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将计算机应用到混凝土搅拌机上,取代原有的控制器,控制其给水时间和搅拌时间,能严格保证混凝土的搅拌质量、提高搅拌机的自动化程度。本文给出了用8031单片机开发该控制器的硬件、软件技术和现场的抗干扰措施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生态绿色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并对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的施工控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绍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搅拌筒内螺旋叶片的设计计算程序,并对程序的输入、输出及功能做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工程中若干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混凝土施工及工程设计中重要的工艺参数,如搅拌楼皮带机上料能力、过渡料仑的体积、外加剂基准掺量、粗骨料中针片颗粒含量等进行了分析和确定.通过工程实践发现:搅拌楼后场皮带机按搅拌楼产量的2倍设计;搅拌楼与生产车间混凝土过渡料仑体积按生产车间节拍的2倍设计;按水泥颗粒比表面积计算外加剂的基准掺置比较方便和准确;任何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都不宜超过30%;粉煤灰混凝土的振动密实时间不宜大子纯水泥混凝土的振实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不同搅拌环境和硅灰掺量下,研究了珊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结果表明:真空负压搅拌珊瑚混凝土强度比常规环境搅拌的高8.3%~21.1%,孔隙率低30%~50%;在相同环境下,珊瑚混凝土强度随硅灰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优掺量为2%;对珊瑚混凝土进行电镜扫描发现,真空负压环境下水泥浆的孔隙率更低,且珊瑚骨料内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搅拌机系统的幅频特性与振动模态,研究混凝土搅拌机的结构强度与动刚度问题.方法 利用非线性振动理论、有限元理论和Lagrange方程,建立混凝土搅拌机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采用Runge-Kutta算法,利用计算机仿真,在一定的数值参数情况下,分析搅拌机系统的幅频特性,同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搅拌机系统进行了振动模态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Runge-Kutta算法与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搅拌机主要有6个比较重要的临界转速,15阶振动模态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结论 从动力学的观点看,搅拌轴的刚度较大,结构尺寸尚有较大的减小幅度.分析结果对改进搅拌轴的结构尺寸能提供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