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里青断陷作为伊通盆地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为一小型半地堑裂谷盆地。研究区双一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相类型,其次是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2.
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断裂构造复杂,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重新活动期3个阶段。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边界断裂的限制造成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堑内部东西差异沉降和南北隆凹相间,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随着断裂活动期次的不同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3.
赵传本  刘皇凤 《石油学报》1992,13(2):226-231
本文根据嘉荫盆地、依兰—伊通地堑、抚顺盆地等6个盆地中2个露头剖面、18个钻井剖面采集的493块第三系古地磁样品的测试结果,得出乌云组极性序列相当于26~27极性时,永吉组、双阳组相当于18~24极性时、虎林组相当于10~13极性时,古纬度比现今偏南4°~5°.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经多期改造致使现今残留盆地与盆地原型特征差异较大,拓展火石岭组油气勘探阵地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残留盆地特征研究基础上,依据该区地质背景及资料情况,在系统考虑各种方法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井或地区选用了镜质组反射率法、剖面趋势法等计算长岭断陷火石岭组的地层剥蚀量,并恢复了研究区该时期的盆地原型,表现为明显的半地堑和地垒的构造形态,并明确了原型盆地时期洼陷的位置及规模。在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指出西部斜坡带上火石岭组地层超覆带与西部、南部断阶带残留箕状洼陷内构造高部位(火山岩体)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5.
伊通地堑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内的岔路河断陷为一典型的地堑式断陷盆地.综合剖析表明,该断陷内的砂体主要为重力流性质的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内扇中的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砂砾岩对油气具有封堵性,湖底扇的中扇砂体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内扇发育水下泥石流或垮塌堆积的湖底扇中扇砂体易于构成岩性圈闭.纵向上,此类断陷盆地具有广泛的含油性,易于形成多个含油层位;平面上,其有利勘探区带位于距控盆断裂一定距离的盆地两侧边缘区,特别是盆地盖层断裂有一定程度发育的边缘带,更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勘探的目标主要为湖底扇中扇的舌状岩性油气藏和滚动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伊通地堑西北缘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体呈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的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 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其演化受控于新近纪以来该地区断裂的反转构造活动。该断褶带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可能是伊通地堑新的找油气领域,油气勘探应该以寻找走滑—冲断作用形成的雁列式背斜带、雁列断块和逆冲断层下盘为主。  相似文献   

7.
莫里青油田位于伊通地堑的南段,油藏具有埋藏深、储层岩石水敏性强等特点,由于该区探井绝大多数需要进行压裂增产措施,如何快速有效的排出压裂液和地层产液,摸清地层产能情况,避免储层的二次污染成为试油工艺的关键,水力泵排液与压裂水力泵联作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样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区域构造运动复杂,对其北部深水区的构造样式及分类标准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此,以该区琼东南-珠江口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深水区构造样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琼东南-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划分为伸展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与重力构造样式3类;②伸展构造样式可继续划分为地堑式、平面式半地堑、铲式半地堑及坡坪式半地堑;走滑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剖面上的花状构造、平面上的雁列断层及马尾状断层等;重力构造样式表现形式多样,既有以侧向滑动为主要特征的滚动背斜、重力滑动断层,也有以垂向运动为主的垮塌构造、底辟构造;③上述3类构造样式分布于盆地的3个构造层中,与盆地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力学机制密切相关。伸展构造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下构造层(裂陷期盆地);走滑构造分布于中下构造层(裂陷期盆地-裂陷后坳陷期盆地);重力构造样式分布广泛,在盆地深层-浅层均有分布,但表现形式不同。这些成果与认识对该区后续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裂缝型储层是一种典型的各向异性介质,其研究基础是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理论,进行裂缝型储层描述的关键是获得地层中裂缝的密度、走向等属性.伊通地堑基岩裂缝发育、基岩储层埋藏深度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目前进行储层裂缝预测的主要方法是基于裂缝成因和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在伊通地堑SY区块基岩储层应用方位频率属性预测裂缝的效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半地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意义上的“裂谷”、裂陷盆地实际上大部分是一系列半地堑以不同方式联结而成。本文以半地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东濮凹陷中半地堑联结的一些实例,进而通过对整个凹陷的半地堑分析,指出本濮凹陷实质上是由30余个半地堑(ES3期)错综复杂联结而成,并通过半地堑分析,揭示了其演化过程。由此,从另一个角度,对东濮凹陷的结构形态产生了新的认识。最后分析了半地堑联结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指出了东濮凹陷今后的几个勘探方向。此文证明了半地堑理论的实用性与优越性,是盆地分析工作中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星23区块是吉林油田正在开发的一个小型稠油油藏,它位于伊通地堑鹿乡构造带的东部,毗邻于盆地边缘断层。文中从大的区域构造介绍开始,分析了这一区块形成稠油油藏的具体原因,总结出由于边缘地区构造的抬升以及多期次的构造运动致使原油在运移过程中发生了稠化,伴随着深部的常规油藏一起出现,这类存在于盆地边缘地区的小型稠油油藏将会成为下一步找油的目标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锡尔特盆地、苏伊士和维京地堑及其他正断层区的主要油气产状、油捕类型和构造样式。油气产于一个或多个顺序叠加的盆地(地堑前盆地、地堑充填盆地和内部坳陷盆地)中。地堑前盆地油气藏的保存有赖于:(1)地壳拱升起始时间较晚;(2)地堑的边部上升幅度有限;(3)有一个稳定的地堑前构造环境;以保证随后的断块圈闭内部的连续性。地堑前沉积和地堑充填沉积中的油捕主要有赖于不同方向正断层的组合形式和断块的掀斜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还有赖于与断块边沿平行的挠曲作用或侵蚀作用。断裂以与地堑轴近乎平行的纵向断层为主,其次是斜向断层。断块旋转方向和程度受到断面(平面的或犁式的)、拉张程度、断裂形式(狗腿型、联合型和终端型)、后来的蚴陷盆地的下沉和大型断块均衡调整的影响。褶皱圈闭是由断层向上终止于胁迫褶皱(forcedfold)所造成的,这种胁迫褶皱在断层重新活动时可因拖曳而加强。被动披覆和差异压实使褶皱扩展到浅处。由于它们是沿断块边沿形成的,挠曲具有沿袭多组不同方向断裂形式的趋势。剥蚀圈闭通常是靠断层崖的侵蚀后退而发育起来的,它们同样可能沿袭断裂形式。在沉积层序完整的地方,地堑之上叠加了一个内部坳陷盆地。其下部主要由下伏地堑断块和断块地形上的披覆与差异压实而形成构造。上部则往往是一个未经分割的向斜,该层位的油捕包括沉积建造(礁、浊积丘)和盐底辟或与地堑构造无关的叠加变形所引起的其他构造。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波拿巴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拿巴盆地是澳大利亚重要的产油气盆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富气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和中生代多期裂谷作用和新生代挤压作用,充填了15 km厚的显生宙沉积。垂向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侏罗系Montara组和Plover组;平面上,石油主要分布在武尔坎次盆和西北构造区,凝析油主要分布在萨胡尔台地和西北构造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卡尔德尔地堑和萨胡尔台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表明,该盆地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勘探程度中等的卡尔德尔地堑、莫利塔地堑和皮特尔次盆西北部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渭河盆地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前新生界基底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该区区域构造的分析,并综合利用野外地质、钻井资料、分析测试数据以及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渭河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样式开展了研究,并进而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基底主要由4个不同物质分区组成;盆地下古生界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被新生代正断层分割的强烈挤压褶皱变形,新生界则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箕状断陷;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基底和新生界盖层均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的演化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在伸展和走滑两种活动体制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有五种类型.孔店-沙四期主要发育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和走滑地堑,沙三-沙二期以滚动半地堑和复式半地堑为主,沙一-东营期主要发育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和走滑地堑.盆地构造样式的演化遵循着三个序列,即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非旋转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和非旋转地堑→走滑地堑序列.演化序列本身存在差异并受断裂活动的控制.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后两种序列沿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发生,与三条岩石圈走滑带吻合.第一种序列发生在上述三条走滑带之间,构成两个伸展区.构造样式的演化与烃源岩、油气藏和含油气系统的性质和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石油学报》1986,7(2):110-110
1985年9月根据群众报矿,石油工业部派人考察了伊通、延吉两盆地油苗现场,采集了部分油砂样品、经试验室分析,结果如下; 1)伊通盆地首次发现油层:1985年3月在长春市东南60公里,煤炭部东北煤田联合公司伊通盆地北段岔路河地区取心发现巨厚的稠油油砂,在58.8~865.2米见含油砂岩18层31米电测解释油层37层116.7米。  相似文献   

17.
莫里青油田区域构造位于佳伊盆地伊通地堑南端的莫里青断陷[1],油田含油层位主要为下第三系双阳组二段,储集层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截止到目前,莫里青油田共完钻各类探井17口、开发井1口,对该区目的层双二段油藏控油因素进行分析对油田的勘探开发非常重要。1储盖组合条件及其与构造的匹配关系莫里青油田双二段砂泥岩频繁互层,不同时期的砂体垂向上互相叠置,其上发育有区域性盖层双三段大段深湖相暗色泥岩,该泥岩厚度一般大于100m,在全区分布稳定,与双二段各种微相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这是油层在双二段富集的主要原因。莫里青…  相似文献   

18.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认为二号断层不仅横切伊通地堑,而且具有控盆作用,向东与岔路河断陷的东部边界断层连为一体,其演化经历了早期张扭作用及晚期压扭作用,对两侧构造带发育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同时认为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琼东南盆地半地堑充填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地堑是裂谷盆地充填的基本构成单元。琼东南盆地下第三系的岩相展布受控于半地堑及其组合。断陷充填过程中的物源方向和途径取决于半地堑及其组合中的构造缓坡通道。区内具有崖13-1半地堑末梢型,松27-2复合型和崖15-1叠合型三种主要物源通道。构造缓块不仅是控制半地堑内沉积体系布和配置的物源通道,而且自身能形成圈闭。应用半地堑模型分析断陷盆地充填历史是盆地分析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量的实际资料分析,认为惠民凹陷南部斜坡及其邻近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中等偏高,具有生成煤成气的有利条件。同时,该区域靠近二次生气中心,储盖组合类型多样,成藏条件较好,部分地区有望形成较大规模气藏。根据盆地模拟计算,得出了该区煤成气的数量及其资源量,对有利成藏区带进行了评价,指出曲堤地垒东段、济阳地堑东部为勘探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