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决带电作业时手臂末端输出力的准确控制,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EMG信号)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实现对手臂末端施力的评估方法.通过手握机械手臂末端的手柄,做往复推拉运动,记录此时手柄处的力传感器的数据F,同时利用3组肌电信号传感器同步采集手臂的肌电信号.将肌电信号提取特征后,与力F组合成样本集合S,在样本集合中随机抽取50%的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分别训练BP神经网络、GRNN神经网络以及SVR神经网络.最后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整个样本集中的力F进行预测,并用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SVR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较好,其均方根误差为3.074 0,相关系数为0.951 7.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人体下肢多运动模式识别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和粒子群优化算法-误差反向传播(PSO-BP)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建立下肢多源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由下肢表面肌电信号、髋关节角度、髋关节加速度组成.选择肌电信号偏度、峭度和功率谱比值为肌电信号特征,髋关节角度细分模式均值比为腿部角度信号特征,加速度标准差、能量峰值、两轴相关性系数为髋关节加速度特征.按照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融合上述特征值,利用PSO-BP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率为95.75%,平均识别时间为1.234 8s.  相似文献   

3.
基于神经网络集成技术的运动想像脑电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运动想像脑电信号,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集成技术的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离散小波变换(DWT)抽取想像左、右手运动的主要特征,采用Bagging算法构建神经网络集成(NNE)模型,并选取相对多数投票法获得网络集成的输出结果.在"BCI Competition 2003"竞赛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了比基于单个神经网络的脑电信号识别方法更高的识别率,同时,降低了个体神经网络的配置难度,提高了系统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5 DOF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面向偏瘫患者,可实现单关节和多关节运动的5自由度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控制新方法.根据偏瘫患者上肢单侧受损的特点,该机器人利用偏瘫患者的健肢运动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驱动康复机械臂辅助患者患肢实现康复训练.利用肌电绝对值积分(IAV)和自回归参数模型法(AR model)对选定的上肢四块肌肉运动产生的sEMG信号进行分析,所提取的特征分别作为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入,6个上肢运动作为输出建立表面肌电信号与上肢康复动作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sEMG准确地完成了对上肢康复动作的识别.这一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运动积极性,保持正确运动的感觉,并为研究患者受损上肢表面肌电信号与肌肉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神经网络的表面肌电信号模式识别方法.在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免疫RBF神经网络模型中抗原集合作为网络的输入数据即为表面肌电信号,抗体为抗原的压缩聚类映射作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隐层中心,则网络的输出为下肢各关节的角度预测值.仿真结果表明,免疫RBF神经网能明显提高对肌电信号的识别准确率,这对于肌电假肢的控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表面肌电信号(SEMG)属于非平稳的生物电信号,特点是信号微弱、易受干扰.为了有效提取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更好地识别人体上肢运动的模式,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线性判别分析人体前臂运动特征的识别方法.通过虚拟仪器同时采集桡侧腕屈肌和肱桡肌两路的表面肌电信号,取平均绝对值(MAV)和均方根(RMS)为特征参数,应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对样本特征矩阵进行模式识别.与其他特征识别方式的对比实验表明,此方法的动作识别率更高,能够成功地从表面肌电信号中识别握拳、展拳、手腕内翻和手腕外翻4种动作,动作的平均识别率达到了99.5%.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个无线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器,采集人体小腿比目鱼肌和腓骨短肌的踝关节背曲、跖曲、内翻、外翻动作信号,对两通道的原始信号进行归一化,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对踝关节4种运动进行模式识别。实验采集6名健康被试,针对单个被试的最高分类准确率为98.19%,平均识别率为97.04%,模式识别模型和采集通道能以较高分类准确率区别踝关节的4种动作。针对6名被试的整体分类识别率为95.11%,说明个体之间的肌电信号存在共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采用表面肌电信号无创性方法诊断和评判膝骨性关节炎,以在早期能够预防和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改善生活质量。在研究中,采集了对照组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水平行走时下肢的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表面肌电信号建立自回归(AR)模型,提取AR模型参数为特征向量训练BP神经网络,并通过神经网络诊断膝骨性关节炎。实验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分类器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正确率可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9.
针对表面肌电信号较为复杂,且获取标注样本代价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半监督boosting学习的表面肌电信号多类模式识别方法。与目前半监督boosting算法着重解决两类分类问题,将多类问题转化为多个两类问题不同,本文方法通过联合分类置信度及样本间相似度确定每次迭代过程中未标注样本的预测类别,达到利用未标注样本提高多类问题正确识别率的目的,避免了将某一样本划分多类的问题。由实验分析可知,本文算法与现有半监督boosting算法相比,正确识别率更高,对于不同标注样本数及不同基分类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本文方法降低了人工标注代价,对多类问题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贝叶斯分类研究肌肉动作模式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结合AR模型和贝叶斯分类的肌电信号动作模式识别方法.首先将采集到的肌电信号进行预处理,提取AR系数作为其特征值.其次设计了一个贝叶斯分类器,利用AR系数对手臂的各种肢体动作进行动作模式分类.实验表明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误识别率,而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识别效果.同时,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降低成本,降低计算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一种快速且高识别率的手势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概率神经网络手势识别算法。该算法采用K-W检验方法实现sEMG(Surface-Myoelectrogram Gestures)的特征选择,利用粒子群优化方法对传播率参数进行优化。在7种手部姿势识别的实验中,该算法平均正确识别率均在90%以上,而传统BP算法的正确率仅为85.7%。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概率神经网络算法具有更短的训练时间和更强的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已有的动作识别方法的特征提取不足、识别率较低等问题,结合双流网络、3D卷积神经网络和卷积LSTM网络的优势,提出一种融合模型. 该融合模型为了更好地提取人体动作特征,采用SSD目标检测方法将人体目标分割出作为局部特征和原视频的全局特征共同训练,并采用后期融合进行分类; 将3D卷积块注意模块采用shortcut结构的方式融合到3D卷积神经网络中,加强神经网络对视频的通道和空间特征提取; 并且通过将神经网络中部分3D卷积层替换为ConvLSTM层的方法,更好地得到视频的时序关系. 实验在公开的KTH数据集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智能手机对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并联卷积神经网络(PCNN)的深度识别方法.首先,使用三维数据矩阵规范传感器数据输入格式;其次,使用2个PCNN分别对人体运动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数据进行卷积和池化操作,实现部分权重共享;最后,在全连接层对两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合并,并使用softmax函数对人体运动状态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从传感器原始数据中提取人体运动状态的深层特征,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相比较,提高了运动状态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4.
外骨骼式上肢康复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融合单、多关节及日常生活功能行动作训练的5自由度外骨骼式偏瘫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根据偏瘫患者上肢单侧受损的特点,提取偏瘫患者的健侧肢体运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用于驱动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患侧肢体实现康复训练动作.采用肌电绝对值积分和自回归参数模型法对上肢运动中参与动作的4块肌肉产生的sEMG信号分别进行特征提取,并分别作为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入,6个上肢运动作为输出建立表面肌电信号与上肢康复动作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sEMG准确地完成了对上肢康复动作的识别.该方法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促进血液循环,在康复的同时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运动积极性,保持患者正确运动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针对神经网络集成中个体独立训练的低效性,提出一种神经网络集成的免疫学习算法NEIL,通过对集成单体神经网络的免疫优化,借助免疫算法的多峰值搜索和并行优化特性,将最终的收敛抗体群分别对应神经网络集成的各个单体,实现集成的同时训练过程,仿真结果表明NEIL算法是有效的,既保持了启发式优化方法的并行性,提高了神经网络集成的学习效率,又可保证单体网络之间相互独立,具有较大的差异度,进一步增强神经网络集成的泛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运用结构的振动位移响应时程的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物理参数和损伤识别的一般方法,该方法通过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和一个参数评估用神经网络实现。在对该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一个受基底激励的两层框架模型结构,运用由激光位移传感器所测量的结构位移响应时程,将该方法用于该结构的层间刚度识别和损伤结构的损伤识别。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拟器能够准确地预测参考结构在基底激励下的位移响应,而参数评估用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识别出结构刚度参数,并反映出结构损伤的发生。本方法具有一般性,为实际工程结构的参数识别和模型修正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工作模式反演方法在识别准确率和时效性上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根据SAR信号的特点,提出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星载SAR工作模式识别模型. 该模型以星载SAR信号脉冲峰值幅度作为输入,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的自主学习和模式识别能力,避免了传统方法的人为影响因素,能够学习原始信号更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最终实现星载SAR工作模式的有效识别. 在设计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结构时,参考了现有性能较优的卷积神经网络,根据网络训练过程中准确率和损失值的反馈,调整设置了较优的参数以训练得到具有良好识别性能的模型. 基于仿真数据的对比实验表明,该模型相较于传统反演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同时对于主旁瓣信号和不同侦收条件均具有较优的鲁棒性和抗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