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夹岩水库坝址区具有洪水峰高、下游水位变幅大、河谷狭窄、建筑物布置紧张、调洪运行条件复杂等特点,泄洪消能及下游河岸防冲刷技术问题较突出。结合调洪计算成果,为尽量缩小溢洪道宽度,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和枢纽布置等条件,设计优选"溢洪道+泄洪洞"的组合运用泄洪方式。泄洪洞短洞尺寸(出口宽×高=5. 5 m×6 m)与溢洪道3孔(宽×高=8m×12 m)按近3∶7比例联合泄洪,均采用连续鼻坎挑流消能,泄流能力满足要求,各工况下消能和防冲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水布垭水利枢纽岸边溢洪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布垭水利枢纽具有水头高、流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建筑物布置集中等特点.因消能区地层抗冲能力差,故泄洪消能设计难度较大.经多方案比选,泄洪消能建筑物采用岸边溢洪道全表孔布置方案,溢洪道采用阶梯式窄缝鼻坎挑流消能,下游防冲建筑物采用护岸不护底的防淘墙方案.阐述了泄洪消能特点及设计原则,对溢洪道布置、泄洪方案、消能方案、溢洪道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五嘎冲水库溢洪道水力学模型试验进行研究,首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介绍,然后根据设计已确定的枢纽布置,进行大坝溢流表孔的泄流能力试验,同时在表孔和底孔联合泄洪条件下对下游消能防冲效果、下泄水流对两岸的冲刷,观察底孔流态及冲刷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岳城水库溢洪道消能工采用三级消力池底流消能方式布置,溢洪道修建在第三纪粘土和砂壤土组成的软基上,且具有规模大、标准高、泄流能力强等特点,这给消能防冲设施工效及安全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溢洪道现状存在泄槽边墙高度不足、下游消能设施不完善等安全隐患,参考岳城水库安全鉴定的评价结论,提出了溢洪道"边墙加高+左堤固坡+下游防冲设施加固"的综合方案,水力学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加固后的溢洪道消能防冲设施工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洪峰流量大、泄洪消能建筑物规模大、运行条件复杂、水库调蓄能力小、河床宽度有限、下游水位变幅大等特点,泄洪消能及下游河岸防冲刷问题突出。为尽量减少溢流前缘宽度以及考虑到排沙、施工导流等,经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采用表、底孔结合布置方式。由于泄洪表孔下游单宽流量大、下游水位高,经多方案分析比较和模型试验研究,表孔采用宽尾墩加戽式消力池消能型式,底孔采用底流消能型式,泄流能力满足要求。泄洪消能建筑物分二区布置,各工况下消能效果良好。研究所得成果为类似水利枢纽工程泄洪消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福建省洋口水库水工溢洪道设计参数指标及布置的合理性,对该水库的泄流能力、水流流态、消流防冲、冲坑形态、河道冲刷等方面进行模型试验,并对挑流鼻坎体型参数进行优化,增加差动鼻坎,从而减轻下游河床冲刷。结果表明:溢洪道泄流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溢洪道流态稳定,鼻坎优化方案明显改善了消能效果,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结构设计优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口村水库泄水建筑物泄洪洞和溢洪道采用挑流消能,挑射的水流具有强大的冲刷作用,在建筑物下游出口河床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冲刷坑,为了保护泄洪出口区域安全与坝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确保下游建筑物安全,对泄洪建筑物出口河道进行整治与生态修复。通过水力计算及模型试验得出了泄洪出口挑流冲刷的影响范围,通过设置河心滩进行导流分流,降低河道流速,并增设不同位置的跌水坎形成消力塘和水垫;河心滩、防冲墙、跌水坎紧邻泄洪出口区布置,保护了相邻建筑物的安全;结合下游河道自然形态和周边环境,创造高滩、沙洲、岛屿等多种类型物理生境。  相似文献   

8.
对解放村水库新建溢洪道的泄流能力,消能效率,布置形式以及护坦下游冲刷等水力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主要通过在消力池和护坦上增设辅助消耗工以提高消能率,经试验所确定的溢洪道下游右岸防沿墙 修改后的推荐方案比原设计方案的防冲效果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王亦锥 《人民珠江》2001,(2):16-18,24
拉格都水电站工程水库总库容86.9亿m^3,装机容量72MW。拦河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40m,其泄水建筑物由泄洪洞和溢洪道组成。泄洪洞布置在主坝右岸,为导流、泄洪、放空水库三结合的无压隧洞,洞身为城门洞形,出口段两侧边扩散并采用连续式挑流消能,后接长 约550m的尾水渠,将水流导入主河床。溢洪道平均宽42m,库流消能,消力库后接20m长的护担;引水渠位于左岸,是导流、泄洪、发电、灌溉四结合的建筑物。工程竣工后的情况表明,枢纽布置是合理的,大坝 能安全拦洪,但因投资等因素限制,溢洪道和泄洪洞下游未作周密的防护,发生不同程度的冲刷。为此,针对泄洪洞和溢洪道出口下游冲刷流态等实际情况,进行了护岸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护岸工程投入使用后,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某电站大坝溢洪道末端挑流鼻坎下游无消力池、护坦等设施,仅在末端泄洪渠中布置了简单的钢筋石笼护底和砌石护岸防护,由于电站库区上游遭遇历史少见的持续降雨,水库水位上涨,溢洪道泄洪流量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末端防护被冲毁。设计单位在踏勘现场、分析水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溢洪道下游挑流鼻坎齿墙后布设消力池和泄水渠,对泄水道水流进行消能和排泄,防止对两岸冲刷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宋先福 《治淮》2023,(12):28-29+35
基于安徽省牛岭水库,通过整体水工模型试验,论证泄洪建筑物结构布置、体型及消能设施布置的合理性,验证泄洪建筑物的泄流能力,上、下游流态及消能防冲等水力条件,研究改善水力条件的措施、上下游河势稳定,为工程的安全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龙桥水电站双曲拱坝,由设在坝顶中央的3个表孔溢洪道泄洪,通过1∶60 的水工整体模型对其泄洪消能布置进行了研究, 最终中孔采用滑雪道式溢洪道,两边孔采用新型折流器实现了高低坎水流碰撞和横向扩散碰撞能;增加了落水面积,充分利用下游河道水体消能,较好地解决了消能防冲问题,使冲刷深度由30 m 左右减至18 m 以下.试验提出的布置方式和消能工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布垭水利枢纽溢洪道一级挑流消能方案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河岸式溢洪道具有泄量大、水头高、下游消能区环境地质差等特点,通过1∶100整体模型对一级挑流消能防冲布置及消能形式进行了3个方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方案三的引渠流速、流态、水面比降、泄流能力及下游冲刷等的水力学指标基本上能满足设计要求,并指出还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盱眙山洪水库溢洪闸下游泄槽段平面上为弯道,立面上水流有较大落差,水流条件复杂,泄槽结构布置及设计难度较大。本文结合山洪水库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成果,着重对各种工况下溢洪道泄槽转弯段的布置及消能进行设计与研究,并与泄槽直线段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在各种复杂工况下泄槽转弯段内设置导流墩的必要性及其合理的布置方式以及出口消能设施的效果,以实现山丘区中高水头弯道溢洪道在过流、消能防冲等设计方面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为其他水库溢洪道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水布垭水利枢纽泄洪消能布置进行了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分析溢洪道入口、消能区及坝址下游水流特性,观测了窄缝挑坎挑流特性、消能区的冲淤情况和防淘墙的脉动压力和频率,从而解决了水布垭工程泄洪消能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具有泄量大、泥沙问题突出、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等典型特点。结合工程区地形地质条件,溢洪道布置在右岸河湾地块,主要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挑流鼻坎及下游消能区组成,其中控制段包括2个有压泄洪排沙孔和6个泄洪表孔。主要介绍了卡洛特水电站溢洪道布置、水力设计、模型试验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成果,论述了溢洪道设计的合理性,可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结合水工模型试验及技施阶段现场施工情况,对苗尾水电站岸边溢洪道布置、水力设计、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设计的优化情况进行介绍。苗尾水电站地处云南澜沧江中游峡谷,具有下泄流量大、水头高等特点。因下游消能区基岩抗冲能力差,故泄洪消能设计经多方案比选,泄洪消能建筑物采用岸边开敞式溢洪道全表孔布置方案,溢洪道采用差动式挑流鼻坎消能,下游防冲建筑物采用护岸不护底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水布垭枢纽泄洪消能防冲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水布垭枢纽泄洪消能特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对溢洪道泄洪消能方式泄流能力、消能区防护方案及电站尾水两种出口形式等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颖的窄缝消能工组合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该工程具有的大流量、窄河谷、高落差及下游地质环境差的泄洪消能防冲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仲达水电站水工整体模型试验的研究,验证泄水建筑物的泄流能力,通过试验研究下游河床对应工况的泄洪流态,对下游河床冲刷淤积进行试验研究,验证泄洪建筑物布置方案及结构体型的合理性,并对泄洪建筑物消能方式进行试验及优化,提出合理的消能方式,为泄洪建筑物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水头水电站泄洪洞出口挑流鼻坎体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剑  沈孟玲 《四川水利》2004,26(6):38-40
某高水头水电站泄洪洞出口挑流鼻坎,原设计方案采用双边对称扩散形式,经试验验证下泄水流对下游河床右岸有较严重的冲刷影响。本文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对泄洪洞挑坎体型进行了改进优化,达到了消能防冲的目的。试验成果表明,高水头电站泄洪消能工的布置及体型设计,应根据当地地质条件、下游河道走势、抗雾化能力等因素而变化,通过模型试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