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组网对抗模拟训练系统,是适应未来战场环境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雷达组网的特点和航空部队军事模拟训练的需要,提出并实现了基于飞行模拟器的雷达组网对抗训练系统.系统实时地对模拟器和雷达的状态信息进行处理,给出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开发方法,讲述了雷达组网对抗的架构方法;为空中格斗模拟训练和提高实战环境下飞行员驾驶飞机对抗雷达网及规避、打击地空制导导弹的技能,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  相似文献   

2.
雷达组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近年来,雷达组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雷达组网在国土防空预警探测系统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描述了雷达组网技术的现状,综述了雷达组网的关键技术,提出了现阶段雷达组网工程实施的可行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多传感器、多源信息融合处理和信息栅格技术必将是雷达组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雷达组网系统的推广,必将对其适用性和扩展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文中分析了雷达组网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的雷达组网系统软件体系结构。以软件体系结构为指导,利用组件技术将复杂的雷达组网系统分解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组件的集合,通过复用、集成具有各种功能的组件,可快速构建出面向各种军事应用的雷达组网系统软件。  相似文献   

4.
卢山  鞠茂光  晏庆 《通信技术》2010,43(12):88-90
全球信息栅格是美军全力打造的下一代综合军事电子信息系统,是未来"网络中心战"的基础。深入分析研究全球信息栅格对于提高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军事变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研究了全球信息栅格技术,并结合信息化战争实际,给出了全球信息栅格对我军军事应用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美军提出了全球信息栅格技术。深入研究全球信息栅格技术对于提高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体的新军事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从全球信息栅格的概念、组成和功能入手,研究了美军的全球信息栅格建设的实现和发展,并深入分析了全球信息栅格建设对我军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雷达组网是目前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空间区域进行多角度、多频段、多域协同探测,雷达组网能够获取目标的多维度信息,并利用数据的融合处理进一步地提升系统的目标探测与识别性能。随着系统对信号质量、信息传输链路带宽以及系统同步精度等需求的日益增长,基于微波光子技术实现信号产生、传输和处理的雷达组网正逐渐获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微波光子雷达组网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微波光子雷达组网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其未来的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点迹的雷达组网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多雷达信息的优势.提高目标航迹起始概率.改善系统跟踪性能。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详细分析了组网雷达数据融合处理中的点迹融合技术,以及点迹关联处理的一般步骤和常用关联滤波方法.最后对点迹融合性能做了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雷达组网对于提高雷达系统目标探测及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DSPTS201的组网雷达数据融合实时处理系统。主要阐述了双ADSPTS201并行处理系统的结构、算法量的估计与结果分析。系统可满足集中式组网融合和分布式组网融合的实时处理需求。该系统还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满足组网雷达信号处理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航迹融合的多雷达组网性能依赖于雷达单体的能力。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研究多雷达组网系统检测级融合,通过信号层的能量积累,改善对弱小目标的发现能力;为此,首先研究多雷达组网检测的系统架构,重点研究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多雷达检测方法,结合工程实施,分析性能得益以及存在的不足,并研究相关的同步技术等;结合战争需求分析多雷达联合检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雷达组网数据融合处理中的点迹融合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青 《现代电子》2002,(4):5-12
基于点迹的雷达组网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多雷达信息的优势,提高目标航迹起始概率,改善系统跟踪性能。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详细分析了组网雷达数据融合处理中的点迹融合技术,以及点迹关联处理的一般步骤和常用关联滤波方法,最后对点迹融合性能做了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雷达组网中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欢  焦光龙  谢军伟 《现代雷达》2007,29(1):9-11,22
在雷达对抗战中,通过雷达组网能更加准确及时地获得战争所需的信息,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支中分析了军用雷达的现状,指出了雷达网的组成及雷达组网的必然性,对现有雷达组网的类型及各类型的优势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雷达网的设计原则及优化进行了适当的探讨,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雷达组网的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综合信息感知及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美国军事变革的动因,分析了美国空军转型飞行计划的6个作战概念、转型能力计划和信息优势的需求。针对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对综合信息感知的需求,主要研究了以"持久监视"为核心目标的一体化综合信息感知系统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并针对基于战术数据链网络支撑环境下的协同战场态势感知系统,围绕着系统的协同运行机制、协同应用建模、协同信息资源和网络支撑环境建设等关键技术及协同引擎开展研究,为综合态势感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目标的红外辐射和大气传输的基本特性出发,对军用红外探测系统的系统设计、测试评价和信息处理方面的要素作了详细讨论,为雷达系统设计师了解红外探测系统的结构组成、性能指标测试和信息处理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曹晨 《现代雷达》2015,(12):6-10
回顾了机载预警雷达自1945 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并以任务适应、环境适应和平台适应为主线,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然后,结合未来预警机必须满足的军事需求,阐述了发展中的机载预警雷达可能具备的“宽频带、一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冶的技术特征。总体而言,未来机载预警雷达将进一步改善对任务、环境和安装平台的适应性,概念进一步拓展,在打击链中的作用将不断向后延伸,与系统和体系的交联也将更加紧密,从而为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郝明  杜利刚  郑德胜 《现代导航》2016,7(3):196-201
本文针对军民用户信息需求和要求,结合军用和民用信息系统的融合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事务处理机制的信息系统网络架构,可有效实现军用和民用信息系统的网络架构统一和信息处理机制统一,以促进军用和民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和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无载波超宽带雷达人体动作识别系统的关键优势在于无载波超宽带雷达具有极高的分辨率,能够捕获人体的细微动作变化,并且对于室内复杂环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但是由于无载波超宽带雷达信号不含载波信息,本身能量集中于极窄的波形内,并且发射信号与回波相关性弱,因此传统的提取信号特征的方法不再适用。针对这一问题,首次搭建无载波超宽带雷达人体动作识别系统,并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离散余弦变换(DCT)相结合的无载波超宽带雷达人体动作识别方法,同时利用改进的网格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参数并验证该方法的优越性。最后,基于实测数据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仿真,对实测的10种不同类型的人体动作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识别率,针对不同的方案识别率均能达到99%以上,对小训练样本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雷达模块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雷达模块化的效益,在分析雷达模块化效益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模块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通过研究雷达模块化效益的内容,针对科研、生产、使用和维修保障4个部门,建立了14个分别属于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3种不同形态的效益指标,构建了雷达模块化效益评价网络化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雷达网对隐身目标的战术对抗能力,根据隐身飞机的特点,提出主战方向角概念。由主战方向角和雷达与目标的相对位置来计算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概率。按照隐身目标航迹经过的每个网格,建立了基于探测概率的雷达网开关机模型,并在每个网格内选取主战雷达和助战雷达。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雷达网搜索目标的能力,并为指挥员对雷达网内各部雷达进行有序的实时指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系统接地问题是制约机动雷达机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垂直地网、水平地网、复合地网三种机动地网技术的理论研究与测试验证,提出了不同地网技术接地电阻的近似计算方法,并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动地网接地电阻的预估算法。经实际测试证明本文所提算法简单可行,并且已经在某型号机动雷达上开展了实际应用,能够为后续机动雷达应急接地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军事装备知识网格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鑫  阎慧  黄胜召 《通信技术》2010,43(5):124-12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已有海量的军事装备信息资源。由于这些信息是离散、分布存储的,相互之间没有语义关联,因此利用信息搜索技术获取用户真正想要的信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构建了军事装备知识网格,利用知识网格的知识检索功能实现对用户检索需求准确的理解,为用户提供真正需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