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岳福琴 《网友世界》2013,(13):57-57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是为低碳产业发展服务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以碳金融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农业清洁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在技术研发、制度变革和低碳农业碳产品交易等方面分析了低碳农业对碳金融的巨大需求缺口,之后提出了以碳金融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寻求碳金融支持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张丽 《网友世界》2013,(4):49-49,51
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本文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前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低碳经济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以及重大趋势,一些污染环境以及耗费资源的产业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先进、低能耗的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就是属于这样的技术.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低碳经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金融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节点。国家级新区作为政策与开放的先导功能区,在我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为其他地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低碳延伸出来的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降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需要做好碳中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情况。在这个监测过程中,要充分引入物联网技术以提高碳中和监测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分析碳排放相关数据,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周刊》2010,(8):72-72
能源、环境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虽然未能就减排目标达成一致,但都走上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低碳经济之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战略性方向。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也是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城市等为表征的经济形态。显而易见,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低碳技术带动。近些年我国在低碳技术及产业化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但整体来看还很落后.且发展很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吴凤春 《网友世界》2014,(14):114-114
一直以来,人们发展经济都是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的,伴随环保一词的出现,人们开始注重保护环境,并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已经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主流,全世界的经济都开始进入低碳经济的时代。低碳时代下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本文提出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并分析了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建筑工程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低碳经济背景下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低碳经济建筑施工管理必须进行创新,将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当中,重新构建出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优化建筑施工管理使建筑工程建设既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又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便利和更多功能的建筑空间。本文对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建筑行业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地方金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地方金融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从金融信息化着手,尽快建立起创新体系和信息化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迅猛发展.在经济与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日,也相应着面临着信息科技、经济发展、低碳与环境可持续性问题等.本文中,作者将会详细分析阐述信息科技对低碳的双重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金融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文章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为切入点,基于技术创新视角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并进一步设计了基于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路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政策。本研究将为我国制定科学高效的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绿色金融是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其是否转型成功,是否顺利大力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使企业快速实现低碳转型,对实现环境治理和保护效果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绿色金融背景,探讨绿色金融的基本定义及发展现状,并从顶层设计、转变发展理念、扩大绿色金融范围、加强绿色金融领域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策略,以期为商业银行实现绿色金融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金融促进农业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发展差距、农村信贷制度、统一标准的金融监管、支农资金风险高等原因,国家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够,资金供给方向边缘化,农村金融主体自身服务与创新能力不足,民间信贷活跃但弊端多,农村金融服务和管理人才缺乏.提出要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加强财政政策调控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要根据农业贷款的特点,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以降低和减少支农资金的风险和损失和促进信贷;同时完善<担保法>法规,加强农村金融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同质化竞争也到了不容忽视的阶段,创新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命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的效率与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而金融创新则是形成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据统计,95%的金融创新的实现都是来自信息技术的推动,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在我国的外贸出口以及一些重要产业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由于电子信息化制造业产品的碳足迹略高,加之技术比较落后的因素,以至于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挑战。为了将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政府应迎合制造业中电子信息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走向,采取市场引导及财政支持等方法,以促使制造业在电子信息的引导下获得健康、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0引言传统金融行业和新兴科学技术快速融合,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快,形式多样化,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难以应对,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贾兰 《计算机与网络》2021,47(17):72-73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组分,同时明确指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也对我国金融科技提出了总体发展目标,即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数字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对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供给、生态化链接以及金融安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行业正迎来全新之大变局.近日,软通动力联合赛迪顾问发布了《新金融、新服务和新生态-2021金融数字技术服务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低碳已经成为了现在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进入到21世纪,低碳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围绕着低碳节能进行开展。对于电力行业来说,尤其是我国到现在仍是以火力发电为基础,火力发电占到了全国发电总量的75%以上,而火力发电是一项能耗极高的工业,需要依靠燃烧大量的煤炭来实现,而煤炭的大量燃烧自然就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这与我国的绿色、节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不相符的。所以,对于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的从我国目前的电力行业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和特性,提出相关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建议,以及分析研究了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综合上述问题,提出低碳电力技术未来发展的整体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
结合全球及我国动漫衍生产品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目前我国动漫原创作品创作资金短缺问题,结合市场前景看好的动漫角色产品情况,本文提出了以动漫角色衍生产品经济支持和推动我国动漫原创作品的发展的观点,并讨论了开发动漫衍生产品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0引言 2020年,中国首次提出打造"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这既是当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共同需要,更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双循环"经济的新格局,与新型智慧城市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度契合,同时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既代表了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双循环"经济体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