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提出了低碳大学园区的概念,归纳明确了其内涵和特征。在调查和研究中国大学园区运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低碳大学园区规划、建设、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如: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正确应用相关政策,完善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大力研发和使用前端技术,创新管理和教育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本文从建设低碳农村、低碳城市的角度,综述了城市和农村中存在的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低碳技术措施。通过低碳技术和措施的实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营造出一个绿色的低碳社会。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等诸多问题。因此,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城市模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低碳生活是一种新型、绿色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人们低碳生活意识淡薄、对低碳生活存在误解以及低碳生活的推广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执行,导致低碳生活推广遭遇困境。对此,政府部门必须给予相关的政策指引和大力宣传,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低碳技术的支持,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活是一种新型、绿色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人们低碳生活意识淡薄、对低碳生活存在误解以及低碳生活的推广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执行,导致低碳生活推广遭遇困境。对此,政府部门必须给予相关的政策指引和大力宣传,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低碳技术的支持,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产业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漳州市从战略定位、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各方面都具备了发展低碳产业的基础,但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小、能源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漳州市发展低碳产业的必要性、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性的分析,提出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能源结构等促进漳州市低碳产业发展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低碳农业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低碳农业还存在诸如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等问题,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立体自循环的发展模式;建立和繁荣低碳农产品和碳交易市场;提高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农民低碳生产和生活意识等五个方面把发展低碳农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我国企业发展低碳品牌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我国企业低碳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能源资源的制约,低碳经济成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模式,也是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陕西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阐述陕西低碳经济发展的现行路径并予以评价,提出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优化调整措施,以促进陕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建设低碳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低碳建筑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低碳建设目标不明确,低碳投入风险过大,缺乏对低碳建设效果的定量评价等.本文分析了当前低碳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低碳建设管理的内涵,构建了全寿命周期低碳建设管理模式;最后,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项目为案例,从目标管理、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碳排放监测、低碳文化5个子系统进行了低碳建设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可提高该项目的低碳建设管理效率,促进其低碳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但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碳排放总量突出,"锁定效应"的影响以及碳排放空间不大,造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因此,应发挥碳减排过程中政府主导的优势,发展清洁能源,建设低碳能源供应体系,激发可持续化的融投资等措施来构建至2020年低碳经济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大量能源消费的生产方式、不惜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节制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作为工业、建筑、交通的载体,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需要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发展低碳城市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动力.首先采用IPCC能源转换模型对南京市碳排量进行测算,选取南京的人口数量、GDP、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ESCD)和能源强度作为对比数列,以南京CO2排放总量作为参考数列,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并排序.结果显示,南京市碳排放量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SD、人口数量、城市化率、ECSD、能源强度、人均GDP、GDP,这与南京工业生产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城市碳排放量贡献占总排量一半以上的分析结果相吻合.最后详细分析各指标对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状况,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07年中国已经明确提出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工业省份,其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通过对甘肃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为甘肃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从与武汉市签署了计量节能服务协议的65家重点能耗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4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低碳浙江”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低碳浙江”势在必行,而制度安排是建设“低碳浙江”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低碳浙江”建设中的制度性安排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土、能等资源是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研究区域各种资源开发利用与碳排放的相互影响机制,对于推动资源节约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河南省18个地级市2006—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水、土、能等资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总体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地市之间差异明显;2在河南全省及三大区域的空间大尺度上,资源利用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在河南省地级市空间尺度上,资源利用效率与碳排放强度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吻合;4对于不同区域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碳排放强度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对碳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目标应该有所侧重和区分,采取差别化的发展策略,这对于河南省未来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电力系统中弃风现象严重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含电转气的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引入经济折算系数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折算到经济维度和系统的运行成本共同组成综合成本最低的目标函数,并考虑含电转气的电力系统及天然气系统的能流模型与安全约束,用内点法予以求解。采用修改的IEEE 30节点电力系统和比利时20节点天然气网络进行算例分析,通过比较4种不同模型下的综合成本与二氧化碳排放量,验证所提模型能有效兼顾系统运行的低碳性和经济性,同时大大提高消纳风电能力。取不同经济折算系数会得到低碳性与经济性不同侧重的最优调度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是当前电力系统电网建设的既定方向.根据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共通性,分析中国能源形势在低碳要求下的不利局面,简要总结智能电网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目标;与电力企业的节能减碳任务相结合,展望智能电网在低碳要求下预期的建设成效,肯定智能电网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能够体现出的优越性;并结合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为在低碳经济时代建设智能电网提出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含风、光、可控分布式电源(CDG)、储能和柔性负荷的虚拟电厂(VPP)的低碳经济模型。对VPP参与电能量及调峰市场进行了算例分析,又对需求响应(DR)优化及碳交易对VPP的影响进行了算例分析,从而验证了DR优化后的电负荷曲线“削峰填谷”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制定合理的碳交易价格有助于提高消纳新能源积极性,促进VPP的经济性和低碳性协同。  相似文献   

20.
基于LMDI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 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对湖南省2003—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科学地计算,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并且通过LMDI因素分解法探讨了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6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逐年递增的演变趋势,净碳排放量从2 579.24万t增加到7 303.76万t;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均是正效应因素,其中经济规模效应为首要贡献因素;能源强度效应和土地规模效应为负效应因素,整体来看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作用小于促进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